包拯是歷史上著名的大清官、大神探,他因廉潔公正、英明決斷而流芳百世,更因斷案如神、鐵面無私而名垂千古,故有“包青天”、“包公”等美譽。除了精彩紛呈的宦海生涯,包拯的家庭生活同樣充滿傳奇。
包拯雖官居高位,但生活簡樸,也沒有像其他達官貴人那般妻妾成群。據《包拯墓志銘》記載,他一生有兩任妻子,原配李氏早亡,遂續娶繼室董氏。包拯與董氏伉儷情深感情和睦,但子嗣頗為艱難,直到包拯35歲,董氏才給他生了長子包繶。
包繶19歲時娶了三朝宰相呂蒙正的外孫女崔氏為妻,又因為父親包拯功高蓋世小小年紀就被宋仁宗賜封為太常寺太祝。只可惜天妒英才,包繶還沒來得及上任就在婚后第二年英年早逝。此時,包拯55歲,在當時的年代已經算是老年喪子了。
包繶生前留一幼子包文輔,但禍不單行,包文輔5歲時夭折,崔氏失去了唯一的兒子,包拯失去了唯一的孫子,全家人的生活陷入黑暗。
包拯夫婦心疼兒媳年輕守寡,勸其改嫁,但崔氏誓死守節,不離包家,她說:“公公是天下盡為仰慕之人,我愿意代替夫君侍奉公婆,如此便心滿意足了。”以崔氏的顯赫家世,她如果想再嫁好人家不費吹灰之力,但她卻甘愿留在夫家照顧年邁的公婆,這一點確實非常令人敬佩。
公元1058年,恰逢包拯60大壽,舉家歡慶,賓客盈門。宴席正酣時,已經寡居多年的兒媳崔氏卻突然抱著一個嬰兒進來,跪下對包拯說:“這是您的兒子!”瞬間滿座嘩然,不知所云。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這個孩子并非崔氏所生,而是董氏的陪嫁丫鬟孫氏生在娘家的孩子。古時候,妻子的陪嫁丫鬟就是丈夫的侍妾,所以孫氏自然是包拯的女人。但是,《宋史》記載:“拯嘗出其媵。”也就是說,包拯后來因故休了陪嫁丫鬟孫氏,只是不知道她當時已經身懷有孕。
崔氏心地善良,她得知孫氏懷了公公的孩子后便偷偷接濟孫氏的生活,孫氏生子后,崔氏又偷偷將其帶回府中撫養。由于崔氏守寡在家,礙于禮節公公不便到其房間,所以此事一時半會沒有泄露。
崔氏一直想讓孩子認祖歸宗,于是選了包拯60大壽的喜慶日子把孩子抱了出來。眼看要斷子絕孫,突然冒出一個兒子,包拯夫婦知道事情原委后大喜,遂將幼子取名為包綖,后改為包綬,包拯的血脈這才延續了下來。
包拯64歲去世時,包綬年僅5歲,之后也一直由崔氏撫養長大,崔氏名為長嫂,實為養母,二人感情極為深厚,與親生母子無異。在崔氏的悉心教導下,包綬長大成才,入朝為官,頗有其父風采。崔氏在包家守節二十年后,宋哲宗下旨加封她為永嘉郡君,嘉獎詔書為當時大文豪蘇軾親筆撰寫,可謂是千古留名,榮耀至極。
文獻出處:《宋史》、《包拯墓志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