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夢島主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蘇軾在《自題金山畫像》寫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strong>
誠然,蘇軾雖然在文學和藝術上均有著很高的成就,但他一生坎坷,仕途不順,從黃州,到惠州,再到儋州,從北到南,從大陸到海島,越貶越遠,越走越荒。
“此心安處是吾鄉”,對于蘇軾來說,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一種人生態度。官場的失意,并未摧毀蘇軾的人生,相反的,他的大多數驚世名篇,都是創作于被貶期間。更重要的是,蘇軾還把謫居生活過得有滋有味,走到哪,吃到哪,吃美了便樂不思蜀(蘇軾還真是四川人),竟愛上貶謫地,舍不得走了。
被貶黃州期間,蘇軾發明了東坡肉,寫下了《豬肉頌》。
蘇軾被貶的第一站是黃州,即如今的湖北省黃岡市黃州區。剛剛從“烏臺詩案”中死里逃生的他,絲毫不減雅興,初到黃州便寫了一篇《初到黃州》(有點像病句,但不是病句,哈哈),詩曰:
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
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逐客不妨員外置,詩人例作水曹郎。
只慚無補絲毫事,尚費官家壓酒囊。
來到黃州貶所,蘇軾看到的既不是貧寒,也不是荒涼,而是“魚美”和“筍香”。這就是蘇軾,愛美食,愛生活,永遠不失熱情與熱愛。
黃州四年,是蘇軾的創作井噴期,他的大多數名篇都誕生于此,比如我們熟知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前赤壁賦》、《后赤壁賦》、《記承天寺夜游》等。其中,亦不乏美食佳作,其中比較典型的便是《豬肉頌》:
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這首小詞(也可稱之為打油詩)非常淺顯易懂,筆者就不逐句翻譯了。事情是這樣的,蘇軾來到黃州,身份是謫客,官職是團練副使,實際上是虛銜,幾乎沒有俸祿,唯一的好處是,因為沒有實權,所以比較閑。
黃州期間的蘇軾非常窮,但身為吃貨的他,無肉不歡,由于吃不起羊肉,便只能吃“價賤如泥土”的豬肉。在當時,富人是不肯吃豬肉的,而窮人呢,又不會烹飪豬肉。蘇軾為了解饞,竟然自己琢磨出一種獨特的烹調方法,做出的豬肉口感軟糯,味道鮮美,這便是我們如今說的東坡肉。《豬肉頌》中的“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說的便是烹調東坡肉的核心要領。
感謝蘇軾的黃州之旅,為我們貢獻了好吃的東坡肉。
被貶惠州期間,蘇軾愛上了荔枝,寫下了《惠州一絕》。
蘇軾被貶的第二站是惠州,即廣東省嶺南地區。宋朝時,嶺南兩廣一帶還是蠻荒之地,所以很多罪臣都被流放至此。其他官員被貶到嶺南,感受的都是瘴氣彌漫,氣候不適,而蘇軾卻在此發現了心頭摯愛——荔枝。
蘇軾真是愛慘了荔枝,他寫過很多關于荔枝的作品,比如,第一次吃荔枝,他便寫下了《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之后更是一發不可收拾,多次在詩文中表達了對荔枝的喜愛之情,比如《新年五首》、《贈曇秀》、《和陶歸園田居》、《食荔枝二首》等。其中最膾炙人口的當屬語文課本里的那首《惠州一絕》: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嶺南荔枝因蘇軾的名篇一炮而紅,熱度持續了九百多年,至今未散。蘇軾之后,再也沒有人能寫出如此深入人心的荔枝贊歌了。
除此之外,蘇軾在惠州還發明了一道名菜——烤羊蝎子。(蘇軾:請叫我“羊蝎子之父”?。?/span>
被貶惠州期間,蘇軾仍然買不起羊肉,為了解饞,只能把剩下的羊脊骨買回家。羊脊骨雖然沒肉,好在蘇軾善于制作美食,在《與子由書》中,蘇軾把烤羊蝎子的獨家秘方傳授給了弟弟蘇轍,大概做法就是將羊脊骨煮熟,過了水,灑上酒,抹上鹽,烤至微焦,肉雖然少,但是味道極美,有螃蟹的味道。
被貶儋州期間,蘇軾迷上了生蠔,寫下了《食蠔》。
蘇軾被貶的第三站是儋州,即現在的海南島。吃海鮮,自古以來都只盛行于東南沿海地區,作為內陸人的蘇軾,若不是拜被貶所賜,斷然不會有如此口福。被貶儋州期間,蘇軾吃海鮮算是吃美了,其中他最鐘愛的便是生蠔,即牡蠣,我們大連人稱之為“海蠣子”。
蘇軾寫了篇《食蠔》,內容非常簡單:海蠻獻蠔,剖之,得數升,肉與漿入與酒并煮, 食之甚美,未始有也。
不難看出,蘇軾又發明出一種生蠔的新鮮吃法——肉與漿入與酒并煮。又一道美食橫空出世!
據《清暑筆談》記載,蘇軾還曾特地寫信給三兒子蘇過說:“無令中朝士大夫知,恐爭謀南徙,以分此味。”大意就是,不要告訴朝中那些當官的儋州生蠔這么好吃,我怕他們都搶著被貶官來到此處,跟我搶奪這人間美味。蘇軾此言,固然有調侃的成分,但仍可見他對生蠔的喜愛。
黃州惠州儋州,蘇軾三次被貶發明了三道菜,對蘇軾而言,無論黃州、惠州還是儋州,有美食的地方就是天堂,標準吃貨無疑。
參考資料:《蘇軾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