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秀老師:
我和老公2001年相識,06年結婚,08年生了女兒。在女兒出生之前,我們夫妻感情及與婆家\妯娌關系都非常好,感覺自己很幸運,生活很幸福。
女兒出生后,煩惱層出不窮。問題出在妯娌一家。我公婆在農村,只有兩個兒子。小叔子05年結婚生女后,夫妻都進城打工,女兒由我公婆照顧,我們也在城里安了家,生活比小叔子強點。
08年,婆婆帶著小叔子3歲的女兒來給我帶孩子。近一年的時間,吃穿用都是我一手包辦。之前我對侄女是很疼愛的,有了自己的孩子后,多少有點不同了。身邊多個孩子,我要累許多,而且侄女人小鬼大,說話總是刺人、寒心,難免有些怨氣。
09年侄女回農村上幼兒園,小叔子夫妻回老家照顧她,倒讓我和婆婆省心不少。誰料08年底妯娌懷二胎了,自打懷上起,妯娌就很矯情多事,一直變著法子找理由讓婆婆回去。甚至說讓婆婆把我女兒帶回老家養,我們想孩子了再回去看。我當然不接受,因為我們這么拼命在城市落戶,就是為了孩子有個好的生活環境。
我跟婆婆商量:等妯娌快臨產,婆婆回去伺候完月子再過來。其它時間就在我這兒帶女兒。但妯娌每個月都借故讓婆婆帶著女兒來回折騰,折騰了三個月,小叔子又因車禍傷到臀骨、大腿,需要靜養,婆婆只能回去照顧他們。
我打電話給我媽,讓我媽在我家呆了整半年。妯娌二胎是個兒子,婆婆再到我家時,快4個月大的侄兒由公公帶。結果婆婆過來不到2月,妯娌又沉不住氣,以各種理由讓老人回去,婆婆沒有遷就她,還是在我家幫忙帶女兒。
沒多久妯娌告訴我,她下半年想找點事做,讓婆婆回去帶她1歲的兒子,讓公公過來幫我帶女兒。因為之前講好,明年我女兒上幼兒園了,婆婆就回去,我婉拒了妯娌的要求,主要是感覺她太自私了。今年五一妯娌要給侄兒辦周歲酒,婆婆、女兒、老公都回去了,我沒回去,因為我沒假也覺得沒必要,不想再勉強自己。何況,該有的禮我都置辦了,問心無愧。
整理一下,自結婚到現在我對這個大家庭的意見有如下幾點:
1.公婆在鎮上只買了一處房子,小叔子結婚在先,結婚花費的是我們的兩倍多,試問,公婆難道沒想到還有個兒子沒結婚嗎?要不就是父母偏心?
2.公婆給小叔子帶女兒,一帶三年,現在輪到我們了,可我女兒26個月了,婆婆前后帶的只有15個月,中間都是妯娌家的事摻合著;為什么公婆嘴上說心里向我們多些,卻禁不住妯娌的軟磨硬泡而服從,老人只要堅持自己的立場,就沒有這么多矛盾了,為什么不堅持,是偏心吧?
3.婆婆帶侄女在我這待了一年多,我對侄女管吃管穿,送過多少禮物自己都不記得了。給小叔子找工作,給妯娌送禮物,他們似乎認為都是應當的,為什么就不記得別人對他們的好呢?
4.為什么妯娌之間不能成為朋友?遇事大家友好商量,難道光想自己就真的開心嗎?眾叛親離,無人問津的生活有意思嗎?
5.老公、小叔子都很孝順,但小叔子拗不過妯娌,有點窩囊,妯娌在眾親眼里沒有好評,明顯的壞媳婦,但為何公婆一直遷就并要求我們也體諒,過的好累!
從開始到現在,我對公婆是有怨言的,總覺得他們欠我們,為我們做的遠不如為小叔子的,但中國的倫理似乎是:沒有長輩欠晚輩的,只有晚輩欠長輩的,長輩永遠沒有錯;真是不講理的觀念,我們怨不得老人;
也說說好的一面吧,我們夫妻感情很好,公婆總體上比較通情達理,和小叔子面上也過得去。妯娌是個可憐人,不會做人,攀比心太強,只要不涉及公婆的事,其他的也算馬馬糊糊了。
結合以上請廣秀老師分析一下:我的心態是否健康,我所在意的心理分歧是否有價值,總之我想走出妯娌、公婆的陰影,能無畏懼的、快樂的面對以后的日子,不介意公開。
【答復】:
我想提醒光,假如你和妯娌爭搶婆婆不是為了讓婆婆更舒適地安度晚年,而僅僅是為了讓婆婆更公平更賣力為你們帶孩子,這個出發點本身就是自私和無理的,而且,錯誤的開始必然引發一些系列的危害:
1.
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是早期,這個時期,誰帶孩子多,孩子就跟誰親,而且孩子“有樣兒學樣兒”。真心愛孩子的父母,都懂得早期親自帶孩子的重要性,包括楊瀾等知名女性,在孩子幼小時,都會抽出一段時間專門在家帶孩子。況且,公婆年邁,育兒觀陳舊,精力有限,把孩子交給他們帶,對孩子未必是好事。
你自己也說:“之前我對侄女是很疼愛的,有了自己的孩子后,多少有點不同了”。那么,三歲的侄女在這一年中因為這點不同,內心所承受的痛苦和自卑也許會陪伴她一生;還有,在妯娌的要求下,你婆婆帶著你年幼的女兒來回折騰,反復變換的環境和人事,極容易讓你的女兒陷入焦慮和無所適從的狀態,對孩子的性格發展當然不利。
而且,公婆也沒義務一定要幫你們帶孩子。你們倆妯娌推卸責任,將孩子理直氣壯給強加給公婆,既害孩子,也連累老人晚年不得安寧。是典型的因小失大,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不智之舉。
可以的話,堅持和老公多對女兒用心,必要時,請娘家媽再來幫忙,盡量給孩子提供平穩和睦的生活環境,然后把孩子送到好的幼兒園接受教育,這才是勇于承擔并真心愛護孩子的做法。
2.
光的公婆實在是讓人心疼的一對老人,把兩個兒子養大,張羅他們成親,一個接一個地幫他們帶孩子,力求對兒子和媳婦們公平,但他們辛苦勞碌的付出,并沒有換得感激和回報,反而為了結婚錢多錢少,帶孩子時間長短,擔了一身的不是,落得一頂“偏心”的美名。
“我對公婆是有怨言的,總覺得他們欠我們,為我們做的遠不如為小叔子的”,——這句話看得我心驚且膽寒,不由自主地心疼光的公婆,并為他們對孩子的癡心付出感到惋惜和不值;我都忍不住要質問光了,你為公婆付出過什么?看到他們這么年邁,還分居兩地帶孩子,你內心可曾有過不忍?可曾真心說過謝謝??
建議公婆別再吃力不討好地帶孩子了,省下時間來,好好教會兒子、媳婦懂得做人,懂得感恩,懂得自己的責任自己承擔;假如教不會他們,他們現在搶著要你們帶孩子,在你們年邁體衰,沒有利用價值時,也許會搶著把你們踢出門外呢!
3.
好的生活品質取決于好的心態。光把很多精力放在跟妯娌的攀比,跟公婆的計較上了,弄得自己很累,家人也不開心,這是消極的心理投射效應。投射效應是以己度人,認為自己具有某種特性,他人也一定會有與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強加于人的一種認知障礙。比如,
總之,一個巴掌拍不響。建議:光再善良一些,智慧一些,懂得心疼公婆,感激公婆;知道怎樣才是真對孩子好,把精力用于打拼事業和掙錢上,而不是算計家人,跟家人窩里斗上;努力讓自己更獨立,更豁達,更具有長嫂風范,這樣,才能無畏懼的、快樂的面對以后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