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保定,基本上沒有讓人們能夠隨口而出的著名景點,因為毗鄰京城,所以,近現(xiàn)代歷史上很多官府出入、遐邇遠近的文物古跡一般都在京城了。也就是緊鄰京城,成為京城的后院,在歷史上也曾留下一些舉足輕重的文物景點,其中,保定直隸總督府就是其中當之無愧的。近些年來,當地和國家對這一景點的保護和宣傳工作日益深入加強,也不斷成為人們參觀游玩的必選之地,吸引著各方游客前往。
直隸總督署,處于河北省保定市繁華的市中心,進入城區(qū),順著指示牌就可以輕松找到。在它的對面就是有名的總督府廣場,廣場內不時會有大型的活動舉辦,很是繁華。它也是中國惟一保存完好的一座清代省級衙署。
直隸,因其直接隸屬京師而得名。保定直隸總督署原建筑始建于元,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經過大規(guī)模的擴建后正式啟用。該署歷經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tǒng)八個皇帝,計有180余年歷史,直到清帝遜位才廢止。
清初所設置的直隸省,至光緒年間,其轄區(qū)包括今河北、北京、天津和山東、山西、河南、遼寧、內蒙古的一部分。直隸省總督權重位顯,集軍事、行政、鹽業(yè)、河道及北洋大臣于一身,其權力已大大超過直隸省范圍。
中國明清兩代的衙署建筑多有定規(guī),通常受北京皇宮的影響,主體建筑按前衙后寢的格局,分布在南北向的中軸線上,東西兩側各有一路對稱的輔助建筑,共同構成典型的衙署建筑格局。直隸總督署東西長約130米,南北深220余米,以兩條南北向的更道將建筑群分割成東、中、西三路,主體建筑在中路。其總面積約3萬平方米。所有房舍都用青磚青瓦建成,其柱采用黑色,其廊雖有彩繪,卻無豪華裝飾,整個建筑群質樸美觀而又渾然一體。在這一點上很相似于北京的故宮,以及皇家生活、寢居的地方。
圖1 黑色三開門的直隸總督府 圖2 一幅門匾,記載的是歷史
總督署的黑色三開間大門,坐北朝南,位于1米高的臺基上;大門正中懸一匾額,上書“直隸總督部院”。門前兩根對稱的大旗桿,各高約35米,為全國古建旗桿之最。院內有數十株粗大的檜柏,已有460多年的樹齡。每逢冬季,數百只貓頭鷹棲息其上,“古柏群鸮”成為衙內一景。
圖3 古樹掩映下的“公生明”牌坊 圖4 “古柏群鸮”的真實寫照
總督署大堂,五開間,長22米,進深10米,高9米,是總督署的主體建筑。堂前有抱廈三間,堂外有磚砌的13米見方的露臺。以黑色油飾為基調的大堂布置得森嚴肅穆。內有屏風一座,屏風中間繪有丹頂鶴、海潮和初升的太陽,象征一品文職大員。這個大堂是舉行重大慶典活動的場所。其對面的戒石坊為一座四柱三頂的木質牌坊。南面書有“公生明”三個紅底金字;北面書有宋代書法家黃庭堅書寫的官場箴規(guī):“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總督升堂理事,抬眼能見此箴,以示儆戒。
圖5 總督署大堂 圖6 黃庭堅書寫的官場箴規(guī) 圖7 這個牌匾是“調鼎凝厘”
二堂院是總督的辦公處,呈四合院形制,布局嚴謹,四周廡廊相通。托檁、廊檐、門楣一手江南做法,雕工精細。其木結構還留有宋、元風格。堂內懸有“政肅風清”匾額,正中豎一木雕三扇座屏,中間雕有麒麟,象征一品武職大員。
圖8 二堂院“政肅風清”的匾額 圖9 武官編制
圖10 文官編制
直隸總督署和其他衙署一樣,也是前殿后寢的格局。三堂又稱官邸,是總督的書房和簽押房。中間經一過廳,可進入四堂。四堂又稱上房,是總督及其家眷生活居住之所。
圖11 孫嘉金題寫的官場的規(guī)約 圖12 李鴻章約見外國人
圖13 曾國藩的做人警示名言
直隸總督署具有豐富的歷史內涵,人稱“一座總督衙署,半部清史寫照”。作為直隸省的軍政樞紐機關,歷任總督在這里處理過無數次的政務,有興農治水、查吏安民的政績,也有貪贓枉法、鎮(zhèn)壓農民起義、出賣主權尊嚴的劣舉。
1900年,英、法、德、意四國聯(lián)軍入侵保定,直隸總督李鴻章在外地訓令“以禮相待”。侵略軍大肆燒殺搶掠。11月6日,以英少將蓋斯里為首的侵略軍將校端坐在總督署大堂正中,將直隸護理總督廷雍等人五花大綁,在大堂跪審,并斬殺。這是保定直隸總督署歷史上的惟一一次“庭審”,卻留下了恥辱的一頁。
李鴻章的得力干將袁世凱,督直十余年,靠編練新軍起家,后成為竊國大盜。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中國時,1939年至1945年,日本偽河北省政府駐該署,又蒙受了一次民族恥辱。
1988年,保定直隸總督署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已辟為博物館,成為對國人進行中國近代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一個基地。
如果你身在北京,在閑暇的時候,如果想在周邊走走逛逛的話,不妨可以就近乘車或自駕去趟保定,不僅可以領略一下總督府的容貌,而且也可以了解一些清朝的朝廷制度沿革,也何嘗不是一件快事。順便還可以去嘗嘗地道的保定驢肉火燒、熏肉大餅或者品品保定的直隸官府菜,你會不由得愛上地處京、津、冀區(qū)域間的保定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