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6)鎮原喪葬習俗

鎮原喪葬習俗

                   

鎮原喪葬習俗,既繼承了中原民俗文化,又反映了隴東的農耕歷史文化,視土地為生命,講究人死之后入土為安的思想意識,土葬成為當地數千年以來的習俗。通常人們把喪葬俗稱為“白事”、“埋人”。其喪儀簡繁各異,厚薄不同。“善終”與“兇亡”喪事有別。

 

送終

兒女守護父母去世稱“送終”。此時,老人當著眾人面吩咐“掌柜的”誰當、事業誰繼承、財產處理法、賬債的往來、對子孫為人處世的教導等身后事,俗叫“托家事”。老人到病重沒指望的時候,男的要請舅家人來探望;女的要請娘家來問病。同時,舅家、娘家人提出辦喪事的條件一般要盡量滿足。對老人遺言格外重視,必須應允,使老人放心,死后也不得變更。

 

穿衣

死者臨終時,親人要為其剃頭(男)、梳頭(女)、盥洗、整容。咽氣前須把壽衣穿上。壽衣多是及早準備好的。舊俗壽衣要在閏年閏月縫制;袖子講長;穿單不穿雙,穿平紋布;兩頭見棉,即有棉衣、棉褲,冬夏如此;里子多選用紅色等。穿衣的次序是:線衣、襯衣、小襖、罩衣、袍子、黃馬褂、鄯單。襯褲(線褲)、棉褲、罩褲。現在除公務員外,民間壽衣多沿襲清朝、民國時的長袍短褂。一般穿五至七套衣服,也有“七領三腰”之說,有功名之人穿靴。至今鎮原對壽衣仍有幾忌:一忌禽獸皮、毛、革制品,免致亡人死去在六道輪回中轉為畜生;二忌壽衣用扣子,要用帶子結系,為有后繼有人之意;三忌衣料用緞子,因緞子和斷子諧音;四忌壽衣件數用雙數,避免重喪

 

停床

當病人換上壽衣后,就將其從臥室移到堂屋正室中。病人咽氣后,將尸體停放在兩條長板凳支起的板床、門板上,或者將早已準備好的棺蓋翻過來停放。人死后,要將其身體捋順好,使其仰面躺著,雙腳用麻繩絆系,叫“絆腳繩”,到盛殮蓋棺時再解去。并用一張輕薄的黃表紙或白紙把臉蓋上,俗叫“苫臉紙”。尸體停上尸床,在喪房(窯)門檻上宰“看喪雞”一只,男宰公雞,女宰母雞。扒毛后,獻在靈堂前,待三天大客、請客來吊喪時食之。同時,擺香案桌,燃長明燈,盛倒頭飯(一碗白皮湯面,不放任何調味品,上放一雙筷子,擺香案桌上),立“影身草”。尸體擺放停當后,全家舉哀,放聲慟哭,用瓦盆或碗作紙盆,燒上第一把紙,并在大門外燒“旋門紙”,也稱“引路紙”。

 

報喪

死者遺體停床后,即請“陰陽”先生來,按死者咽氣的時辰、長子屬相及“生、老、病、死、苦”推定“出殯”出殯埋葬時辰。喪儀諸事商定后,首先派人去舅家(男喪)、娘家(女喪)報喪,請他們來看死亡是否正常,兒女是否都在,壽材壽衣是否完備,喪儀規格是否妥當。隨后對姑、姨家和女婿、外甥、干親等,由“家門父子”中的侄男子弟分頭上門報喪,告知其何時祭吊、何時埋葬,以便如期吊唁。

第三日,娘、舅家人來了,孝子在門前跪齊,嚎哭迎接。他們瞻仰死者遺容后,若無異議,喪事才能按原定計劃進行。 “五服”外的鄰里鄉黨及族人,聞得噩耗后,主動拿上香、紙,去燒紙吊唁。

 

戴孝 

人死后前兩日不穿白戴孝,稱“黑頭孝子”,故孝子報喪不能進親戚家門。俗以為“黑頭孝子”進門多有“沖撞”,如有違反,主人家便用藥渣、醋及水倒在盆子內,用糜芒笤帚刷掃。第三日才“成服”。五服以內子孫都要披麻戴孝,男的戴孝帽,女的用白布蒙頭。男女穿孝服,腰系細麻繩,孝服上縫一張白紙,上寫有文字,稱背服。背服內容為《詩經》中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等。為手持白紙牙條沾纏在柳條或竹棍上的喪杖,俗稱喪棍,用白布埋鞋面,直系兒孫的鞋全埋,為重孝,平輩半埋,女婿、外甥只戴孝帽不埋鞋。喪期孝子不洗臉、不勾鞋、不坐凳子、不吸煙。古時孝服要長穿3年,現在埋人后,平時不穿孝服,3年內祭祀時穿孝服。3年除服后,祭祀時不再穿孝服。

 

打墓

當地人歷來相信“風水”、“脈氣”,故選擇墓址非常慎重和認真。人死后,由長男或主孝陪“陰陽”先生拿上羅盤、戒尺、繩丈、木橛、鍬頭等,到預定的墳地。根據八卦相生相克之理,選擇“風水”好的“山向”,勾畫出墓址,俗叫“劃穴”。“劃穴”要兼顧后來夫妻并埋、兒子為父母“掛腳”等事宜。如果葬于祖塋(“老墳”),穴位就好定,因為原先都是測定好的,稍加校正即可。如果重造新塋,就需用八卦羅盤反復測看、用麩子皮劃線定位。墓穴從構造上分兩部分:一是“明坑”,垂直深約2.7米~3米,寬約1.3米;二是“穿堂窯窯”,在“明坑”底部大頭一端,挖一個大小能放進棺材的土窯洞,一般高1米,深2.7米。過去土葬除官紳外,一般不用磚石。現在,修墓的規格不斷升級,講究“磚箍墓”、立墓碑等。打墓都是親鄰相幫,一般不雇人。一日四餐,盡力款待。每當吃飯,孝子要行跪禮,并給打墓的人敬煙倒茶、敬酒。21世紀后,一些地方,打墓用挖掘機,省時省力。

備棺 

棺木是鎮原沿襲2000多年土葬民俗中的主要葬具。人死后,先殮入棺,再埋入土。鎮原人稱棺木為棺材,是人們死后的房子,較為重視。鎮原有句口頭語:活著有副好鋪蓋,死了有口好棺材。說明了人們的心理。所以不少老年人活著時就提前置辦了壽材凡年齡大的老人,兒女提早做成棺材,早做棺材俗稱“蓋壽”,講究農歷閏月時,給老年人提前做壽衣、棺木,寓意哪年哪月也輪不上我使用這些,做成后一般材不空放,便在里邊放一些白紙,待老人百年后燒掉。有的是人歿后即請木匠趕做,棺木尺寸厚度不同,由于棺木大致是頭大腳小斜方的,所以使用材板也是前厚后薄。有三、四、五材,即底三寸、幫四寸、蓋五寸;有四、五、六材,即底四寸、幫五寸、蓋六寸。但大小一致。棺木有 夠不夠,六尺六(指長度),寬則一尺八寸。木材的質量也有講究,富裕人家有從南方購回楠木做棺材的,上乘者為金絲楠獨幅板,即棺蓋、兩幫、下底都是整板。現一般以柏木為上等,松、楸、桐次之,楊木為下等。一般棺木,要進行漆和雕刻,漆一般是清漆,也有用紅、棕紅、黑色漆的,棺幫雕刻五蝠(福)捧壽二十四孝等,棺頭刻云飾木主牌位,出殯時上書故顯考(*X翁諱X X之靈柩,腳頭擋頭上也有雕刻,男壽,女福,棺蓋上男刻龍,女雕鳳。

 

盛殮

人死后3日內,若無特殊原因,就要把穿戴好的尸體抬進棺材里,如逢夏季,一般“小殮”在租用的冰棺內,在出殯前一天晚上交夜時分再抬進棺材里。俗叫“盛殮”或“入殮”。“盛殮”時全體孝子參加,親鄰幫忙,還須有娘、舅家人在場,或得到他們的允許,并由本族年長者主持,三個不同姓人“盛殮”。入殮前,先用篩好的細干土將棺材底部四周的材縫禰住,后用數張大白紙鋪平整,然后,用香擺成人體形狀(形似大字,但中間豎長,直到底部用一支香分叉,并在大字上左右又各擺一十字),再用銅錢或硬幣擺北斗七星排列狀(南斗主生,北斗主死),稱“墊背”,謂之后背(輩)有錢財,因為錢放于背下,而背和同音。(古時的殮葬的習俗中,指死者的墊褥下面放錢,比喻死亡。今多比喻別人為自己分擔過失或罪責,或代人受過或陪人受罪)。下鋪紅褥子,尸體入棺,要穩正尸位,尸體與棺壁間,緊插用紙包裹的松柏鋸末和干細土,并用紙包干土丕墊于腳下和臂左右,以作固定,防止晃動。整飾尸相,上蓋紅被單,也取后輩紅紅火火之意。枕頭用紅布包鋸沫或曲塊(也有少許干土)制成,內放七枚銅錢或硬幣。安排就緒,方可蓋棺,俗叫“合龍口”。如果“盛殮”時,娘、舅家人未到,奔喪親人未至,“龍口”就不能合,棺蓋留個縫隙,等他們看了遺體后,才能“合龍口”。龍口合了就不能再揭開。入殮后停入靈堂,頭朝門前,兩旁鋪麥草,所有孝子晝夜臥草守靈,有人來吊時,慟哭致哀。“入殮”捧頭、起靈摔“紙盆”,以至祭奠抱“牌位”、燒紙、奠酒,都是長子的事。只要長子在,任何人不能代替。入殮一般都在出殯前夜舉行,此時忌吵鬧、哭泣,講究在夜深人靜時完成。死者“入殮”后,孝子磕頭燒紙,痛哭舉哀。 

入殮時還有忌屬相的講究,是由陰陽先生根據亡人的原命(出生時間)和大限(死亡時間)推算出來的,實際也是定規。一般是正月、四月、七月、十月死者,入殮時忌屬虎、猴、蛇、豬四相;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死者,入殮時忌屬鼠、馬、雞、兔四相;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死者,入殮時忌屬龍、狗、牛、羊四相。但親屬不忌。

 

設靈堂

“靈堂”是停尸、置柩、供人祭奠及孝子守喪的地方。人歿后第二天請人做紙活,打“吊子”,形如帳幔,懸吊79層(剛去世一般為9—11層,頭年為11層。三年為13—15層)剪有各種圖案的條形白、藍紙“吊聯”,上書悼語(“靈堂”設置:首先在空中拉兩條細麻繩;然后掛一四方形靈堂主幔為第一層,第二層為門字形狀的帳,第三層為四個四方形的幔,并在中間貼兩幅吊聯,再一層為帳,下一層為幔,以此類推,直至掛夠11層或者13層,忌雙數)。中設供桌、香案,正中靠帳幔處供奉死者靈牌或遺像,死者的神主牌位,男喪上書國恩顯考X翁(公)諱XX之神主(靈位),又“故顯考諱(諱字偏右)XX(名字)X(姓)府君(公)之神主(靈位)”女喪書國恩XX氏太君(孺人)之神主(位)。靈位(也叫靈牌)上的字數還要按照“生、老、病、死、故”五字推算,最后一個字須合在生、老字上為吉。(桌上擺有茶飯、點心、果品等供品,香案旁置紙人、紙馬、靈亭等,靈堂兩側掛挽聯。并在靈堂前擺放一炕桌,陳列香筒、香爐、奠酒等祭器,同時點上白燭或長明燈。還要放“紙盆”,供孝子、來客燒紙用。桌兩側鋪有谷草或麥草,供孝子守喪跪臥(男左女右)。桌前至房門左右擺列“紙活”。“紙活”由“紙活匠”用葦子、色紙扎糊而成,喪主掏錢購買。陳列多少根據喪家經濟狀況而取便。房屋及庭院中大、小門上,在開吊祭奠前一日下午,都要貼上藍紙或白紙撰寫的喪聯。

 

出紙 

人歿后3天,請陰陽先生或“紙活匠”將白紙鑿刻出金錢、花紋等圖案,用葦子做骨架,扎成亭臺樓閣模樣,然后粘糊串連成筒狀長條形,外加紙質旗幡飄帶,吊掛在高桿或樹木上。主家的筒紙(為主紙,一般大于其他筒紙),出紙時由孝子用頭頂至大門外,其他孝子及親戚的筒紙依次懸掛。

 

出門告 

即訃告,人死后第三日早八九點鐘左右“出子”,也叫“出門告”,意在向社會公開宣告喪事。即把死者的生卒年月及“五服”內的子、侄、孫寫在紙上(原不寫女性,現男女均寫),貼在一個長方形的木板上,放在大門外,供人們觀看了解。寫“報訃”至關重要,若死者無子,也無既定的繼承人,“出子”時須臨時選侄輩中一人作為承宗子寫入“報訃”,俗稱“頂門”,寫有誰,誰就有“合法”的財產繼承權。“期服”、“大功”、“小功”等項下,應寫準,誰在先在后,誰遠誰近,都要慎重對待,絕不能漏人。“報訃”由陰陽先生書寫,格式不盡一致。“出子”時,全體孝子在靈前磕頭燒紙后,由長子懷抱“報訃”領頭,其他孝子手拄“喪棒”隨后,排成一串,哭奔大門外,把“報訃”放在顯眼的地方,孝子跪成一片,燒紙磕頭,再返回靈前燒紙獻飯。

 

請三代

就是在開吊祭奠的前日下午,把本門先祖“神靈”請回來,陪伴新故者共享祭禮。“請三代”時,前有鼓樂吹打,孝子列隊跟隨。在十字路口將“陰陽”書的“X門三代神位”插好,燒黃表紙,行禮后。吹吹打打,滿坳轉悠一圈,返回把請的“X門三代神位”設“三代”棚擺放停當,有家譜的請回家譜,與“X門三代神位”同設。桌上擺上點心、果品等供品,點蠟燭,放香表、奠酒。三代神位前上香,燒黃表,不燒白紙,黃表燒完后,奠酒,作揖、磕頭,再作揖。

 

祭奠

在埋人前一日,辦宴席招待來賓,公開祭奠。設客棚,請村鄰為效勞人做各項服務事宜,客人飲宴時,孝子在庭堂前跪拜3次,稱“孝子跪菜”。祭奠時,孝子從廚房一直并排跪到靈前,靈前跪的孝子連續燒紙,廚子將作好的20道獻飯,一道一上盤,每盤上插紙花一朵,并在盤子中放一雙筷子、一支香,由孝子舉盤作揖,依次相遞,獻于亡靈桌上。獻飯主要是豬頭、雞、兔、茶、酒等。當日,親朋鄰里陸續前來祭奠,喪家大門外設“禮桌”、“禮簿”,專人登記來客和禮品。有“知客”專職接客。客人先在“禮桌”“上禮”,再到靈前燒紙奠酒。禮品中若有“名人”題寫的匾幛、牌之類,須在禮儀總管帶領下,樂隊前列,孝子排隊緊隨其后出行村旁,跪拜相迎,以示尊重,稱“接幛”。孝子列隊,三叩九拜,三接三迎,至為隆重。現在過喪事除用嗩吶奏樂外,又引進西洋鼓號。來客祭奠多贈“燒紙”、貢香、紙活、禮饃、現金(奠儀)等;至親也有送硬匾、軟匾(布料上面貼上悼詞)、挽聯的;還有敬獻花圈的。

 

請禮賓 

設禮賓所,人歿后,一般人家都要請有功名的主官、土官各1人和禮賓4人,設禮賓所。禮賓著舊式袍服,戴舊式禮帽。在待客天舉行家祭儀式,由禮賓主持,按服規等級行禮,孝男、孝孫行三獻禮,孝侄以下行一獻禮,分別有祭匾幛、祭墓志銘、祭大木、行家祭禮(“三獻禮”)。每舉行一項儀式都須鼓樂齊奏,呼叫贊禮,三拜九叩,讀文祭告。獻禮俗稱“供飯”。供飯中間讀“哀言”,即祭文悼詞。禮賓所人員要給亡人撰墓志文,用朱砂紅書寫墓志磚,有的是石刻墓志文,并舉行祭大木、迎執事榜等程序。

對有功名之人,也請賓書寫“銘旌”,就是在長2.4米、寬0.8米的紅綢或紅布上,寫出死者姓氏、名諱、評語等。生前有官職的還要在姓氏前加官銜,評語叫“公評”,無官職的評語叫“鄉評”,女的評語叫“閨評”。下款還要把書寫人的官銜或學銜寫上。下葬時,將“銘旌”展蓋于柩上。 

 

打蘸  

非正常死亡者,農村有給亡靈打醮習俗。即請道士設醮壇念經三日,超度亡靈。同時,祭廟,第二日立城,第三日破城,破城之時全村老幼拿香紙劃圈焚燒,祭奠各自祖先,參與超度。

 

點主

即給亡故的先人建立木主。點主之俗流行于鎮原城鄉各地,民俗認為,家鬼依木不依墓,形歸于土,而后依神于木主。因而在明清兩代,不論官宦顯貴還是平民百姓,喪禮中都普遍有點主之程序。古人認為建立木牌位,讓先人之神魂永附其上。

一般神主都以柏、松木做成,下有須彌座,前臉有雕花欄桿,座上是牌位,整個神主罩著龕式木套,前面插板可拉開,前面有木門者,供奉時開放。一般神主牌位有內函、外函兩部分。外函書皇清故X官顯考X翁諱X府君之神主()皇清故顯*XX氏太君之神主()。到民國時,起頭即改為民故,當今寫神主又用公故公元故。內函的兩邊要寫亡人生卒年、月、日、時,甚至還寫墓葬何處,最下寫孝男X X奉祀古時,死者有官銜或封贈品銜功名,神主中要書寫明,藉以光宗耀祖。如欽授榮祿大夫例授文林郎欽封知X縣事欽賜進士出身等。無官銜的顯考后可加處士。奉祀輩分小者的神主要稱,子稱亡男,女稱亡女,不書奉祀人之名。如為伯叔、兄弟、姐妹題主,尊者稱,卑者稱。妻為夫題主,則稱先夫,夫為妻則稱亡妻,明顯的男尊女卑。題主時神主二字寫成神王,所缺一點,點主時以朱筆點成。

點主是鎮原喪事中比較重要的一部分,一般孝子要從賓所三請主官,第一次請來神主、點主朱筆、朱砂和紅布包的大印。第二次請來禮生。第三次主官才邁著八字步,一步一擺慢騰騰地走來。司禮人等遞筆伺候在側,點主官沐浴、正冠后,坐在太師椅上,鼓樂四起,左右各立二位禮生,孝子行三跪九叩大禮后,雙手捧上牌位,左襄主官遞轉,平置于案,然后用新筆朱砂,把神主內外函中神王加添一點成主,拋筆,眾人搶筆,俗傳此筆吉利(其實,據民國上海廣益書局印刷的《國音學生新字典》解釋,“、”在古時就是一個完整的“主”字,故朱筆加添一點就是寫了一個主字,故稱點主)。在民國以前點主并不是用朱砂,而是用針刺破亡者長子中指取血所點,現很少用此。右襄主官將內外函相合置于神主盒內,謂之合主、入櫝、合櫝,再以一方黑紗放下面,紅綢在上面,以五色線扎緊,謂之入黻。再由孝子捧放靈前,謂之安主

 

領羊 

埋人前一天晚上,兒子或女婿、外甥、侄女向死者獻羊,俗叫“領羊”,就是把閹羊一只或數只拉到靈前,贊禮者尊稱亡人名諱,面向靈堂高喊:“×××(獻羊者名字)給你領羊哩!” 孝子及親戚猜說亡人未盡之言,有人分開羊脊上羊毛,拿水壺澆水,或將水灌入羊耳,若羊抖毛就是話說中了,贊禮者喊“領了”,羊便算抖毛大領了,被領的羊即可宰殺,供客人第二天吃羊湯面。

 

下葬 

俗稱埋人,一般第七天下葬,也有五天、九天下葬的。按陰陽算定的時辰,“起靈”前,先由吹手在村里吹奏一陣,鄉鄰聽到嗩吶聲,就知道要起靈了,有的即到喪家幫忙,有人掮上锨直奔墓地等待“下葬”。孝子及親鄰都到齊了,靈前燒紙磕頭后,便將靈柩抬出喪窯,快抬出大門時,必有一孝子持掃帚從棺材上向院里掃,稱為“掃財”,意思不將財帶走。靈柩抬到大門外兩條長凳上后,孝子開始燒紙,孝子、樂手請賓書材頭,即用朱筆書故顯考(*X翁諱X X之靈柩每寫靈牌時,都必須座字,按生老病死苦座定于生老二字上。靈柩抬起后,有人用腳蹬倒停柩的兩條長凳,由長子在柩前地上摔碎“紙盆”,頓時哭聲大動。鳴炮,讀起柩文。靈柩起動時,鼓樂走在最前面,吹奏哀樂。隨后長子雙手抱著“靈牌”,長孫手拿魂幡桿,1人提著燈籠,俗叫“引路燈”。1人提著紙籠邊走邊撒“紙錢”,俗叫“引路紙”。孝子們在棺前行走,鄉鄰抬棺走向墓地,各家在門前點燃麥草火,以示避邪。靈柩抬出宅院,必須將所有紙、吊、喪棒一并收拾干凈送至墳地,家中不得遺留。到墓地后不能動哭聲,只燒紙,同時可點燃麥草火徐徐焚燒,用繩索將棺吊下墓坑,陰陽下墓坑放好魂幡及靈牌,孝子脫孝服下墓坑(孝子下墓坑必須脫掉孝衫、孝帽、孝鞋,忌諱孝沖新塋)檢查墓穴,扶正棺位,置放燈盞碗(燈必須點燃)、吃食罐罐(內灌少許清茶)、墓志磚(朱砂書寫的燒制的墓志磚放置于“穿堂窯窯”的燈盞臺上,蓋置于正文之上,四角用銅錢或硬幣支起。如是刻制的青石墓磚,要放置于棺材的小頭后邊)及陪葬紀念物品,上墓坑前用笤帚把腳印掃干凈。然后封墓穴口,填土,先由眾孝子用手捧土灑一圈,再由送葬者輪流持锨向墓坑填土,填一會把锨拋在地下,由另一人撿起再填,直至把墳冢垅起。在墳冢上插喪杖。墓全畢,上面撒上五谷雜糧和糖果、硬幣等,孝子與眾人一起跪拜燒紙,火化紙活后,埋葬即告結束。有立墓碑者,接著樹碑,舉行揭碑儀式。

 

祀后土 

埋人后,孝子及樂手即請禮賓所土官祀后土,到達墓地后,禮賓及樂手在墳周圍左三圈、右三圈繞行,俗稱踏塋,然后祭祀,設香案,讀祭文。拜墓,先由大客、請客拜墓,再由孝子拜墓,后由女婿、外甥拜墓。并將花圈紙活全部擺正焚燒。孝子返回時在墳周圍還要折一點柴禾拿回家中,當回到大門口時,所有從墳上回來的人以及帶的物件都要從門口點燃的麥草火上燎一燎,方可入家門,否則不吉利。

 

全三 

下葬三天內,每天晚間8時左右孝子到大門外燒紙。到第三天,孝子到墳上將一罐罐無任何調味品的甜泮湯灑向新塋四周,并潑灑祭奠食物,奠酒,燒紙祭奠,修理墓冢,平整墳院。稱服三,又稱全三。

 

過七 

從亡人咽氣第1天起,每7天舉行一次祭禮,稱頭七、二七直至七七,稱盡七,逢七不哭。過七縣內不盡相同,有的地方過七在墳上燒紙,有的地方晚上只在大門外燒紙,不去墳上。傳說人死到陰曹地府后,共有十位王官(陰府之檢察官)和四位審判官,其職是:將亡者提詢,以生前所作所為,善善、惡惡、加以偵訊,共有十位王官,掌理十殿,首先要過前七殿:第一殿秦廣明王、第二殿楚江明王、第三殿宋帝明王、第四殿伍官明王、第五殿閻羅帝君、第六殿卞城明王、第七殿泰山明王。兒女燒七,希望父母在陰間能安然舒適,王順利。做七拜明王,查其生前善悪的行跡,四十九天后移送陰曹法院經四審,每十日為一旬,調審一次:一審,(頭旬,第五十九天)崔氏判官;二審,(二旬,第六十九天)李氏判官;三審,(三旬,第七十九天)韓氏判官;四審,(四旬,八十九天)楊氏判官;再過一旬就是九十九天燒百天(叫做短百天,長周年),再拜,第八殿平政明王、燒一周年拜,第九殿都市明王、燒三周年拜,轉輪明王后、決定如何投生,轉入來世。

 

百日 

亡人故后百天,舉行百日祭。則提前一日去墳塋請回靈牌,在家設靈牌香案,備靈亭,孝子、外甥、女婿同來叩祭,次日將靈牌紙活送至墳地燒化祭奠。在我縣南三鎮一帶百日還要設靈堂。

 

禫祀

亡人頭周年為中祭,由孝子、女婿、外甥等祭奠;二周年稱望周年,為小祭,只由孝子、女婿等以簡單禮儀上墳祭奠即可;三周年為大祭,稱禫祀,行禫祀禮,最為隆重和講究。一般與葬禮一樣,要設祭棚、獻紙活,請嗩吶,安葬時沒有家祭的,還要舉行家祭、點朱。有時還要請官、賓、經生。此習俗縣內也不盡一致,一些地方三年以內稱新墳,清明節不在新墳上燒紙,三年后才可進行正常的節日習俗活動,每年清明節才上墳燒紙祭奠。此外,春節時,在大年三十將靈牌請回,設靈牌香案貢祭,直到正月初二下午或初三送回。春節請靈祭奠要持續至亡者三周年以后。一些地方凡大節令,如十月一、清明或春節,孝子均需上墳燒紙化錢拜祭。但孝子家三年內不放炮,不作樂,過年門上不貼紅對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點主
民間喪葬習俗禁忌,不能不知的喪葬禁
民間秘傳修水風俗禮儀
宿松風俗--喪葬
衡陽喪事,關于衡陽喪事流程介紹
常見的農村喪葬習俗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措美县| 玉林市| 军事| 新泰市| 台南县| 广宁县| 巨鹿县| 图们市| 蓬溪县| 沭阳县| 疏附县| 罗山县| 东明县| 金平| 信宜市| 富民县| 普陀区| 阳江市| 平乡县| 巴彦县| 台前县| 隆德县| 汤原县| 正阳县| 安康市| 睢宁县| 邹平县| 日土县| 杭锦后旗| 册亨县| 广西| 五河县| 鄂尔多斯市| 宣城市| 内乡县| 惠安县| 镶黄旗| 高淳县| 南京市| 枣强县| 靖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