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7月28日
訓牛 牛耕
訓牛,即教牛耕田,也叫馴牛。小牛生下后,只需母牛舔它幾下,它掙扎幾次,就會站起來吃奶,5至6個月后可斷奶。當它長到12個月左右,才給它的鼻孔里穿一個小洞,并穿上牛鼻串,從此,小牛就與母牛分開生活。小牛長到一年半左右,農民就教它耕田。再大些,有了蠻力氣,使起性子來,會不太好辦,正如人的教育要從娃娃抓起。
農村人馴牛,都是從把木軛往牛肩峰包上架去那一刻開始的。木軛是套牛用的東西,呈彎曲狀,用硬雜木做成,很粗糙,用久了,上面出現光滑的痕跡,那是牛的肩和套繩磨出來的。牛不論干什么活,都要戴一副木軛。
把木軛戴在牛肩上,不是件容易的事。一開始,把木軛往牛肩上架,總要費一番周折。
第一次干活,??偸倾裸露?,愣頭愣腦,對什么都新鮮,撅著尾巴,瞪起眼睛,歡樂得又蹦又跳,拉起犁來,腳下生風,突突地跑,比干了幾年活的犍牛還快,仿佛一切都不在話下,實在是不知道天高地厚。調教牲口,就是要磨磨它的這種性子。先放開了讓它跑,不一會兒,它自然會感到肩上的沉重,開始搗亂,走走停停,左右亂拐,還發脾氣,拉著犁兜圈子,把套繩弄亂,把木軛弄歪。勉強再干上一陣,就氣喘吁吁,累得不成樣子。
調教牲口是個很講究的活兒。一般要兩個人,一個人在前面,緊緊攥住牛鼻子上的鐵環,不能讓它亂跑。一個在后面扶著,晃動著鞭子吆喝。要牛快走叫“犁,啪犁”,要牛轉彎叫“轉犁”,要牛站著則叫“娃”。馴牛大都是有經驗的老農干的活。老農調教出的牲口,聽話,懂規矩,性子好,木軛架在肩上,一聲喊,就知道下死力氣去拉。這很不容易,得有耐心,該喊的時候
要喊,該罵的時候要罵。如果不聽話,要狠狠地抽,不能憐惜。牛被打的時候,常常是猛一驚,慌忙加快了腳步,很怕再挨第二下。實在累了,就顧不了這么許多,會停下來,任人再打,也懶得動。
這時的牛像個可憐的孩子,哞哞叫,聲音拖得很長,蒼涼凄悲,讓人聽了心酸。眼里露出憂郁的神情,豆大的淚珠一顆顆往下掉。牛還會撲騰一聲躺倒在地上,眼睛里充滿了痛苦和絕望。即便如此,也不能有憐憫心,先要大聲呵斥,用細竹條抽。抽不起來,一個人攥了牛鼻子,一個人掀牛尾巴,往起抬,直到它站起來。牛的性子就是這樣磨出來的。
一早晨下來,牛渾身疲乏,肩會疼,是讓木軛勒的,再戴時,會像囚犯望見刑具般害怕,又蹦又跳地到處躲,但終究逃脫不了。一般教上三天,牛就調教出來了。至于力氣,以后慢慢會有的。調教好的牛,人一聲喊,會配合人把木軛戴上,拉起犁來,腳步堅實有力,不急不慢,甩著尾巴,嘴里不停地嚼,眼里永遠是憂郁的光,沒一點脾氣,人喊哪就走哪。這樣的牛是好牛,隨時可能戴起木軛,去默默地勞作。
牛耕,我國牛耕起源于何時,目前學術界一般主張“春秋說”??脊?/span>學家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字中發現有“犁”字,若以牛拉犁翻土之形。與牛耕相關的還有一些字,比如“疇”字,其甲骨文的寫法之狀有如耕地的犁溝,而其間的D字型又恰似耕牛踏在犁溝中的蹄狀。牛耕始于春秋時代,還可據《史記?仲尼弟子傳》記載,孔子弟子“冉耕字伯?!?,“司馬耕字子?!?。晉國還有位力士,名叫牛子耕,以牛作為名耕的表字,反映了犁耕與牛的關系。當時牛耕的發明與鐵農具的出現是密切相關的。從考古發掘和文獻記載來看,我國在春秋中期已有了鐵農具,鐵犁的使用對提高耕作效率和耕作質量起了重大作用,但使用鐵犁所需動力也較大,人力難以適應需要,因此迫切要求解決拉犁的動力問題,于是畜力就作為一種牽拉動力應用到耕作中來了,而當時牛是拉犁的主要畜力,牛耕即應運而生。
我們的祖先在使用牛耕的同時,還發明了牛穿鼻技術?!肚f子?秋水篇》中說:“落絡馬首,穿牛鼻”。一般來說,牛性格較為溫順,但要使役它卻不那么容易。在民間傳說中,有一位馴牛人原來很難使牛聽他的擺布。一天晚上,他做了一夢,夢中牛對他說,只要你用繩索穿住我的鼻子,我也只好乖
乖地聽從你了。馴牛人醒后照夢中情景去辦,果然生了效。實際上,當時人們經過長期的觀察研究,發現牛的鼻骨中部是個薄弱環節,那里的神經非常敏感,只要給牛套上鼻環,用繩牽住,它就會乖乖地聽人使喚了。牛穿鼻環在兩千多年以前確是一項了不起的技術,因為它與能否順利使用耕牛,發展農業生產是
有著密切關系的。
牛耕盛行于漢代,漢武帝晚年,任用趙過向全國推廣“用耦犁,二牛三人”的方法,使鐵犁和牛耕法逐漸普及。東漢時牛耕日益發展,一牛一犁法已非常普遍。牛耕的普遍推廣,同冶鐵業的發展分不開。漢代已開始以煤煉鐵,產量甚為可觀。鐵不僅用作制造兵器,也普遍用于制造農具,翻鑄犁鏵。牛耕在江南的推廣稍晚。據記載,三國時的吳國曾在江南大力提倡牛耕。
牛的使用,使人們從繁重的耕作勞動中解放出來,有效地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它是我國農業技術史上農用動力的一次革命。時至今日,在我國北方以及平原地區雖然耕作的機械化程度已經很高,但牛耕在南方山區不可或缺,應用仍十分普遍。
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的一個重要因素,一定類型的生產工具標志著一定發展水平的生產力。農具的改進以及廣泛采用,對唐朝農業生產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唐以前笨重的長直轅犁,回轉困難,耕地費力。江南農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便創造出了曲轅犁。而曲轅犁改直轅、長轅為曲轅、短轅,犁架變小,輕便靈活。
曲轅犁比以前的犁有三處重大改進:一是把長直轅改成短曲轅,犁架變小,便于回轉省力;二是增加了犁評,使犁箭可上可下,可以適應深耕和淺耕的不同需要;三是改進了犁壁,將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并能翻覆土塊,斷絕草根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