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民法曾有一項明文規定:禁止同姓同本內的婚姻。也就是說,在韓國,如果你的另一半跟你同一個姓,那你就得查一查祖上是不是同源了。
《白虎通·娶嫁》:不娶同姓者何,重人倫;防淫佚,恥與禽獸同也。
《禮記》中的記載:婚姻者,將合二姓之好。
“同姓不婚”的概念源自中國。本質意義是,保障夫妻之間沒有血緣關系,避免后代的健康以及倫理綱常,放在中國人心中,一個“禮”字,即可概括。不過我國的姓氏淵源更加復雜,對于“同姓不婚”很早也有了人性化的習俗定義,那就是出“五服”即可通婚。那么,中國為什么會有“同姓不婚”的概念呢?其實這側面表明了,在古時候,一個姓就是一個單位,單位內部是禁止通婚的。“姓”,從女從生,應該起源于母系氏族時期,是各個氏族互相區別的標志。
那么,氏又是什么呢?
《通鑒·外紀》: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
一個原始部落,由于掌握的生存技術越來越多,人口不斷增殖,一個母親氏族繁衍出很多個女兒氏族和孫女兒氏族。于是,原來作為一個氏族標志的姓,便擴展為這些近親氏族的共同標志,這樣一個姓就至少代表一個部落。那么在同一部落內的各個氏族,又需要新的標志來加以區別,這就產生了氏。姓與氏實則是主干與分支的關系。綜上所述,由于母系氏族的影響,中華姓氏中最古老的姓氏都是有“女”字旁。
我國姓氏文化研究的最高水平代表徐鐵生先生曾歷時34年,撰寫350多萬字而成《中華姓氏源流大辭典》,徐先生表示上古有八大姓氏,分別是:姬、姜、姚、媯、姒、嬴、妘、姞。
中華民族的絕大多數姓氏,都是由八大女姓演變而來。
所以也有“中國百姓出八姓”的說法。
姜姓傳自于炎帝神農,之所以姓姜,原因和黃帝一樣,神農生長于姜水旁。神農后裔以姜為姓,后世助武王伐紂的姜子牙就是炎帝后代,不過姜子牙被封齊,后來田氏代齊,姜子牙的后代或以姜為姓,或以齊為姓。姜姓傳承至今已經衍生了102姓,其中包括:呂、許、神、章、謝、齊、方、文、申、盧、柴、慶、賀、高、國、雷、易、紀、丘、薄、賴、蓋、丁、査、谷、聶、尚、焦、柯、饒、景、封、邱、崔、駱、左、充、酈、逄、連、向、浦、厲、強、斜、晏、檀、雍門、申屠、公牛、淳于、東郭、高堂、子雅。
媯姓源自上古五帝中的虞舜,舜開始的封地為姚,所以其后人多以姚為姓。媯姓的分支多為王、陳,田、夏、滿,至于本姓媯,似乎沒聽過。
據傳聞妘姓源自火神祝融,是五帝之一顓頊的后裔,后世衍生有鄢、鄶、路、羅、鄅、妘、曹、斟、己、董、彭、禿、羋等姓
現在也很難看見了,據報道現今好像只有不足2000人。姒姓源自大禹,后世分支有題、夏、顧、扈、譚、夏侯、鮑、曾、卜、婁、巢、鄧、竇、戈、杭、嵇、計、歐陽、莘、蔚、禹、越等30多個姓
嬴姓源自五帝之一的少昊,在《帝王世紀》中記載:少昊帝名摯,字青陽,嬴姓也。嬴姓最出名的因該是秦始皇嬴政了,現在嬴姓少之甚少,嬴姓的分支有30多個,如李、黃、梁、徐、廉、江、秦、趙、馬、葛、谷、繆、鐘、費等姓,被后世合稱為“嬴姓十四氏”
姞姓開源自黃帝的兒子(第幾子史料找不到),后世衍生有吉、雍、孔、尹、蔡、魯、允、鄂、密、須、闞、嚴、光、羊、楊、逼、斷、敦、燕、郅、雖等姓
姚姓同樣出自五帝之一的虞舜,(也有說法說出自夸父)舜生于姚墟,他的子孫后裔就多以姚為姓。姚姓分支多達60多姓,比較常見的有陳、王、孔、文、吳、胡、孫、虞、田、袁、車、陸等姓。
姬姓源自軒轅黃帝,黃帝是中華三大始祖之一,更被后世稱為人文之祖。據成書于西晉的《帝王世紀》記載,軒轅黃帝生于壽山,而長于姬水。姬為江河之名,故此黃帝姓姬,全名為姬軒轅。(上古取姓多源于安居地名)周朝的國姓便是姬姓(雖說那時沒有國姓的概念),在周朝的時候,武王姬發分封諸侯國,其中姬姓國就有53個。分封者大都以國名為姓,再加上東西兩周戰伐不休,亡國者甚眾,改姓紀念亡國的人也數不勝數,到后來姬姓的分支竟占《百家姓》總數504姓的82%,有411姓之多。
姬姓為此衍生出上百個姓氏列如:王、張、楊、周、吳、李、孫、胡、朱、林、鄭、郭、管、魯、蔡、霍、龍、段、雷、錢、易、李、劉、黃、謝、馮、董、程、袁、虞、邢、康、毛、曹、衛、畢、魏、滕、楊、蔣、韓、唐、詹、何、梁、于、孟、許、萬、常、石、廖、鄒、陸、孔、崔、秦、江、武、喬、賀、賴、龔、文、智、傅、沈、彭、呂、蘇、盧、賈、刁、閻、余、潘、杜、戴、汪、田、任、方、史、顧、侯、邵、召、茅、單、甘、耿、焦。(其中不排除其他來源,比如王姓,后世亡國皇子改姓王以記身份,但姬姓是主源)
以上就是中華最古老的八大姓,不知你屬于哪一支脈?在留言里告訴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