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常說:“四十不比三,五十別親三”分別指的是什么?
農村流傳下來了許多俗語,不僅非常順口,聽起來也非常好理解,這都是人們總結的人生經驗和道理,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俗語“四十歲不比三,五十歲不親三”是什么意思吧。
人到了四十歲就算是處在中年狀態了,人生的經歷也不少,一般上有父母下有兒女的年紀,壓力也是比較大的。這個時候也應該有所成就了,到五十歲的時候人生也就走完了一半了,兒女也都成家了,該是享受的年齡了。
四十歲是哪三不比呢?
一是不比出身,人到了這個年紀了經歷的事也不少了,如果這時候還不成功的話就只能說明是自身不努力的原因了,而不應該說是因為出身不好所以才不成功。
二是不比兒女。這個年紀的人少不了談論孩子,嚴重的還會出現攀比的心態。以別人家的孩子為榜樣說自己家的孩子不夠努力,這樣看起來是為了激勵孩子好好努力。但無疑是給了孩子許多壓力,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不要一直和別人做比較。
三是不比錢財。男人身上的擔子很重,尤其是這個年紀,贍養父母,撫養兒女,人情喜事,開銷確實不少。所以不要盲目的與有錢人攀比,別人買了什么新車自己就也想買一輛,這種心態是不對的,有的人甚至為了面子貸款買車,這樣表面風光卻苦了自己。
五十歲是哪三不親呢?
一是不與勢利之人親近,這種親戚一般就是捧高的踩低的。巴結有錢的,瞧不起沒錢的,他會在你發達的時候跟你套近乎親近你,而在你落魄的時候連你家的門都不會進更別說幫你了。
二是不與薄情寡義之人親近。到了五十歲很多事就應該看淡了,親戚之間的親近不只是血緣上的,更是情感上的,他們若是不在乎你,自己也沒必要珍惜他們了,不用進行多余的來往。
三是不與金錢至上之人親近。這種人認為金錢是最重要的,可能為了錢跟誰都能翻臉,那些酒肉朋友該淡的就可以淡了,留下幾個真心地朋友就足夠了。
您認為這句俗語有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