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是高中歷史的考點之一,對科舉制的評價是同學們記憶的難點之一。
科舉制:隋到清。人事權被最高統(tǒng)治者控制的選官制度。
①隋朝:科舉制度的創(chuàng)立。隋文帝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吏,隋煬帝始設進士科,科舉制形成。
②唐朝:科舉制度的完善。唐太宗增設考試科目,以進士和明經(jīng)兩科為主;武則天創(chuàng)設武科和殿試;唐玄宗開元年間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科舉地位。③北宋:科舉制度的發(fā)展。北宋科舉分為鄉(xiāng)試、省試、殿試三級,考試科目逐漸減少,進士科成為主要科目,考試實行糊名法,錄取名額增加。王安石改革科舉,廢明經(jīng),進士考經(jīng)義和時務策,設明法科,培養(yǎng)變法人才。
④元朝:科舉制度的中落。元代的政權是以蒙古貴族為主體。科舉分為鄉(xiāng)試、會試、御試三級,每三年一次。漢族儒生想通過科舉進入仕途非常困難,使得廣大知識分子前途渺茫.被迫放棄學業(yè),以至一時“天下習儒者少”。
(前期科舉:弊端:考試內容不出儒學經(jīng)義
如,進步性:打破了世家大族的壟斷,保證了行政人員來源,提高了行政效率,形成了重學風氣,體現(xiàn)了公平公正)
本人在教學經(jīng)驗的基礎上,覺得用濃縮法可以把科舉制的積極影響概括如下:1、破壟斷;2、保來源;3、提效率;4、重學風;5、體公平。
再如:梭倫改革的內容
①頒布“解負令”:廢除一切債務和債務奴隸,確立了個人自由不容侵犯的公民權利;②設立新的司法機關——民眾法庭,審判員從所有公民中抽簽產(chǎn)生;建立四百人議事會(四個血緣部落),前三等級公民均可入選;③確立新的選舉法,特別是抽簽選舉和差額選舉的做法,體現(xiàn)了機會均等、公開、公平的民主原則;④按財產(chǎn)多少劃分公民的等級,打破了貴族制強調出身的世襲原則。局限——以新的不平等代替基于出身的不平等)⑤鼓勵發(fā)展農工商業(yè)。
可濃縮為 ① 解負令②設法庭③選舉法④四部落、四百人⑤倡工商
這樣歸納后,熟讀方便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