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是中華文明探源的核心區
南陽發掘出漢水流域最高等級墓葬群
南陽凹穴巖畫群當屬世界之最
……
一項項新的重大考古成果讓南陽再次被全國矚目!
中國歷史記述或將因南陽而改變!
中華文明千古之謎或將在這里揭開!
專家一致認定南陽是中華文明探源的核心區
2019年5月25日至26日,在中國先秦史學會主辦的“中華文明探源與南陽歷史地位考察研討會”上。來自全國著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地方專家學者五十余人參加了會議。
本次會議考察研究期間,
專家一致認定南陽是中華文明探源的核心區。
期間,
與會人員先后考察了黃山遺址、
“不見冢”古墓群、
鴨河工區巖畫群等遺址遺跡。
中國先秦史學會顧問蔡運章接受采訪時說,南陽黃山遺址是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的較大型遺址。文化遺存十分豐富,遺址時代跨度相當漫長,從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屈家嶺文化到河南龍山文化,序列完整。遺址的等級相當高,特別是發現了目前漢水流域最高等級的屈家嶺文化時期墓葬群。
其中,專家團認定“不見冢”古墓群是王子朝奔楚貴族集團主要成員的冢,古墓群是王子朝奔楚貴族集團主要成員的陵園墓葬區。
春秋晚期發生的“王子朝奔楚事件”是先秦時期具有重大影響的轉折性事件,從此以周王室文化為代表的華夏核心文化南遷下行,分散傳播,直接或間接地促生了其后的諸子百家爭鳴。
在南陽瑰麗多姿的山水之間
厚重的先秦文化、大漢文化正與現代風云握手際會
豫西南這片神奇美麗的土地上
還誕生了哪些中國之最、世界之最呢
讓我們一起盤點一下!
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冶鐵中心——漢代宛城(南陽)冶鐵遺址位于南陽市區北部瓦房莊附近,東西長600米,南北寬200米,總面積12萬平方米。1963年被列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社旗山陜會館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共歷六帝136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景區,位于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陽市的社旗縣,為清代山西、陜西在賒旗店的商賈集資興建,作為他們同鄉集會的場所,故名山陜同鄉會館。是全國會館中唯一得到慈禧御筆之寶的民間商會建筑。
荊紫關古鎮歷史悠久,有著豐厚的商業文化和絢麗的古建文化遺存。自古水陸并通,為南北交通之要塞,古時水運有“丹江通道”,陸運有“商於古道”,明清時期商業高度繁榮,有“小上海”之稱。它是當今中國保存最為完好的一條明清時期的古街道。這里的府臺衙門、關門、清真寺、平浪宮、萬壽宮、古碼頭等,古色古香,風韻猶存。
香嚴寺位于淅川縣倉房鎮境內,坐落在龍山嶺南的群山環抱之中,“為大唐慧忠國師道場”。寺院坐北向南,依山而建,占地面積4200平方米,現存殿、堂、樓、閣及各種建筑141間。主體建筑山門、韋馱殿、凝月軒、大雄寶殿、接客廳和藏經樓,自下而上分布在一條中軸線上,一進五庭院,步步登高。整個建筑嚴謹對稱,規模宏偉,風格各異,是中州四大名剎之一。
公元3世紀初,張仲景博覽群書,廣采眾方,凝聚畢生心血,寫就《傷寒雜病論》一書。中醫所說的傷寒實際上是一切外感病的總稱,它包括瘟疫這種傳染病。傷寒雜病論系統地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癥狀、發展階段和處理方法,創造性地確立了對傷寒病的“六經分類”的辨證施治原則,奠定了理、法、方、藥的理論基礎。《傷寒雜病論》 是中國傳統醫學著作之一,至今是中國中醫院校開設的主要基礎課程之一。
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悠久的歷史文化給南陽這座城市留下了豐厚而珍貴的文化遺存,讓我們一起更加的了解南陽,也肩負起發展南陽的使命,不要讓盛世只存在于緬懷之中。未完待續……
來源:南陽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