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世琥,瑞安市陶山鎮人,生于1985年。著有《子夜遐思》,《古典詩詞鑒賞》,《福泉百詠》,《月平詞》,等二十多部詩文集。
道與德,是中華民族文化之根本。道德,是衡量個人行為素質的重要標準。
名相管仲云“道德當身,不以物惑”。經得起物質誘惑,真乃道德之人。洎古以今,很多達官顯貴卻經不起金錢誘惑,貪得無厭,賄賂無數黃金珠寶,最后東窗事發,鋃鐺入獄,遺臭萬年。為官一方,造福一方。做官者全無道德,諂上驕下,簋簠不修,愧對十年寒窗,愧對天地良心,愧對其列祖列宗。清名臣張伯行《禁饋送檄》:“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誰言交際之常?廉恥實傷!倘非不義之財,此物何來!”一厘一毫,民之脂膏。胼手胝足庶民,稼穡維艱,為官者乃民之父母,若無關民瘼,與畜生無區別。為官若不潔身自好,有愧道德良心,不如回家養豬。古人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義之財,違背道德,皆不可貪,皆不可取。
魏晉風流人士嵇康云:“金玉滿堂莫收,古人安此塵丑。獨以道德為友,故能延期不朽。”嵇康,譙國銍縣(今安徽濉溪縣)人,三國著名思想家、音樂家。他一生潔身自好,自食其力,高蹈隱逸,厭倦宦海,傲骨凌凌,鐵骨錚錚,為后人推崇“竹林七賢”之精神領袖。他“獨以道德為友”,其志可嘉,其人可贊。有多少文人卻被金錢收買,出賣靈魂,拋棄道德良心,做出傷天害理之事,其人格一分不值。文人應當自重,針砭時弊,鞭笞丑陋,痛批惡習,為民請命,抒百姓之心聲。絕不能出賣良心,做無道德之人,此乃衣冠禽獸,臭名昭著。
師者,醫者,訟師三者應當作道德模范。此三者若墮落變節,那社會無藥可救也。師者,乃第一道德人士。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韓愈云“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為人師表,切記自甘墮落,絕不該收受學生家長饋贈。旁無責貸教育學生,無半點私心。當今社會,物欲橫流,人云師者亦變節。師者變節,乃時代之最大悲哀!亡國征兆之肇始。醫者和訟師兩者跟師者一樣,人稱之道德模范。醫者,救死扶傷,仁義之心,懸壺濟世,萬世楷模。若醫者墮落,不講道德,真怕也。訟師,乃伸張正義人士,為有冤者主持公道。訟師要是變節,只講金錢不講道德良心,乃社會萬劫不復也!此三者,乃國之中樞,民之救星。當今社會,為何人人皆云師者收禮金,醫者收紅包,訟師愛金錢。為何社會墮落如此之快,道德良心喪失殆盡,令人痛心疾首。嗚呼!悲哉!悲哉!
“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災殃。”人若違背倫常,日后必遭天譴。人若無道與德,注定會生災禍。有的人為何有了一官半職馬上生病;有的人為何有了財富立即有災難,為何呢?就是“德不配位”,意思是說命薄無福消受,即無德載物。命薄無福怎么辦?平時要積德行善,培植道德,才會厚德載物。不講道德,胡作非為,逆天行事,必遭因果報應。“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惡之家,必有余殃。”道與德,永遠為做人處事之根本。古人云“一德,二命,三風水”,道德永遠擺第一位。
道德如山,巍巍不動。道德似水,長流不息。修道養德,積德行善,非一日之功,須長年累月,代代積累,兒孫才后福綿長。作為中華炎黃子孫,必須弘揚和繼承,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