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公元兩千年前,孔子的音樂之道!

文章轉載自:confucius2000

作者:謝子元

在我國古代各思想流派中,真正重視音樂的只有儒家,尤其是早期儒家。孔子(前551年-前479年)作為儒家的創始人,在音樂搜集、整理、修訂、教學上自覺地做了大量工作,《論語》中記載他音樂方面的言論和實踐近30處

孔子已經形成了比較明確的音樂觀,在歷史上最早提出了豐富的音樂思想。可以說,孔子既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又是一位了不起的音樂家

孔子生當“禮崩樂壞”的時代,他痛心于“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無道,憤慨于諸侯“八佾舞于庭”的儹越,以恢復和弘揚禮樂文化為一生志業。他“刪詩書,訂禮樂”,把音樂作為“六藝”之一教育學生(據說他還編有《樂經》作為教材,可惜沒有流傳下來)。

他的弟子或再傳弟子公孫尼子(約生前498年)著有《樂記》,是儒家的系統的音樂理論著作,一般認為也體現了孔子的音樂思想。系統地學習、研究孔子的音樂觀,并結合時代要求,進行揚棄和轉型,對當代音樂文化和音樂教育的健康發展,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孔子的音樂觀
孔子的音樂觀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把音樂作為重要的政治工具和道德教化工具的音樂功能觀。孔子主要是從音樂的社會政治功能、道德教化功能的角度來強調音樂的重要性的。
我們的古人雖然很早就認識到音樂是“由人心生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禮記·樂記》),即認識到音樂是人們思想感情的一種表達形式,是一種精神享受、撫慰和宣泄方式,但卻幾乎從來沒有把音樂當作一種單純的藝術,放任人們“為藝術而藝術”,而是把音樂當成一種統一老百姓思想感情的重要的統治工具。

《論語》和《樂記》大多是“禮”“樂”雙提并論,如:“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禮節人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刑政,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所有這些論述都強調音樂和禮的規范一樣,是至關重要的統治工具。禮作為外在的強制性的規范,能使上下有別,貴賤有等,人們各安其份,樂則能統一人們的思想感情,使人們互相親近,一團和氣,沒有牢騷。

我們知道,儒家學派具有強烈的入世精神,講“修”、“齊”、“治”、“平”,“博施濟眾”,以“內圣外王”為目標。因而儒家的音樂理論凸顯音樂的政治教化功能也就不奇怪了。孔子曾說:“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論語·陽貨》)實際就是認為音樂的藝術形式只是細枝末節,政治教化功能才是它的大端


孔子的學生子游對老師的教導領會甚深,并身體力行。他治理小地方武城,就搞得到處鶯歌燕舞,一派弦歌之聲,孔子帶著一批學生到這里,開了一個玩笑,說:“割雞焉用牛刀?”但立即被子游頂了回去,他說:“我曾經聽老師教導說,‘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孔子聽了,連忙認錯說:“二三子,偃(子游)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事見《論語·陽貨》)而康有為注《論語》,在這一章下面有個評論:“孔子禮樂并制,而歸本于樂。蓋人道以為主,無論如何立法,皆使人樂而已。故小康之制尚禮,大同之世尚樂,令普天下人人皆教和無怨,合愛尚同,百物皆化,禮運以為大道之行也。子游嘗聞大同,其治武城先以為治。”(著重號為引者加)

他認為孔子的根本目標還是在音樂上,因音樂就是使人們快樂和諧的,大同社會就是要使人們快樂和諧。這種理解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與重視音樂的政治功能相適應,孔子還具有根深蒂固的音樂等級觀。他認為天子、諸侯、大夫、士各有相應等級的音樂和舞蹈待遇,不得逾越。當魯國貴族季氏使用天子的“八佾”舞時(六十四人的舞蹈),孔子就認為大逆不道,恨恨不已,“是可忍,孰不可忍”(《論語·八佾》)。他還曾對三大氏族在祭禮完畢撤席時用《雍》的音樂來贊唱提出了批評。


今天看來,孔子和儒家過于重視音樂的政治教化功能,有“文藝為政治服務”的傾向,帶有一定的偏頗,其音樂等級觀更是保守落后的。但是我們同時要看到,孔子并沒有左到“只要政治性,不要藝術性”,他強調音樂要“盡善盡美”,也不忽視音樂的審美功能。《樂記》提出:“樂者,樂也。”音樂就是使人快樂的。孔子曾經陶醉于優美的音樂藝術忘乎所以,他在齊國聽《韶樂》,“三月不知肉味”,并感慨地說,“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論語·述而》)。

二、是把樂教作為塑造人的心理情感結構和培育“仁人”的基本手段的音樂教育觀。

孔子重視樂教,他的教學課程中有音樂一門,并且是所謂基本課程“六藝”(禮、樂、書、數、射、御)之一。但是孔子辦學的目的不是培養專業技術或藝術人才,毋寧是進行道德教育,塑造理想人格,培養“賢人”、“仁人”、“圣人”。孔子曾明確宣示音樂是最終完成人的修養、使人成為人的手段。他說: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詩使人受到啟迪,使人走上人性之道;禮使人獲得規范,培育人性,樹立人格;樂才能使人得到人性的完成。


從這里可以看出,孔子認識到音樂作為人的一種欲求,既不可能去除,也不可任由放縱,而應當通過恰當的樂教,使人真正成為人。他的辦法是將理智引入、滲透、融化在情感中,通過潛移默化,使理欲調和,既讓情感得到一種屬人的渲瀉,又使人的心理情感結構得到升華和重塑
正因為音樂可以 “治心”,所以孔子和早期儒家非常重視樂教的推行。《樂記》上說,“樂也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認為古時賢明的君主就重視樂教,通過樂教來引導、節制人們的欲望,改善道德和風俗。他們重視對傳統音樂、樂舞、詩歌(那時詩、樂、舞還是三位一體的)的繼承和修訂,重視對民間音樂的搜集改編,并且認為音樂的高下、輕重、快慢、音色等都與一定的教育功用相關,務必使其中規中矩,依仁由義。


孔子認為高雅嚴肅音樂可以感動人的善心,使人們免于放蕩邪僻的意念的影響。《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古者詩三千篇。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禮義者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孔子自己也曾說,“吾自衛反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論語·子罕》)。孔子的弟子也很好地繼承了他的學說,并在一定程度上付諸實踐,如前所引子游治武城事,就是在老百姓中推行樂教。


三、是盡善盡美、中正平和的音樂評價觀。孔子確立了“盡善盡美”的音樂評價觀,他大力提倡中正平和、古雅端莊的雅樂,尊重健康的民間音樂,批評淫靡之音。
孔子評價音樂好壞高下的第一位的標準是思想性政治性,但他也重視音樂的藝術標準,要求思想性與藝術性和諧統一,達到最高的境界。孔子曾經稱贊“師摯之始,關雎之亂,洋洋乎,盈耳哉”(《論語·泰伯》),認為經過魯大師摯加工的《關雎》的亂的部分非常豐富復雜,藝術性強。《論語·八佾》載,“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韶》是舜樂,《武》是武王樂,但《武》宣揚以征伐取天下,是鼓吹戰爭的,所以孔子認出思想性上還差了一截,不能認為是完美的音樂。他還曾提出“文(形式)質(內容)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主張內容和形式要很好地統一起來。


孔子對音樂的藝術規律有深刻的認識,并且自覺地遵循。他“于是日哭,則不歌”(《論語·述而》),因為音樂是情緒的真實表達,“唯樂不可以為偽”(《樂記》),哀不可以驟樂,故不能歌。孔子還曾對魯國的大師樂說:“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繳如也,繹如也,以成。”(《論語·八佾》)認為音樂應當是:開始,興奮而熱烈;接著,和諧而純靜,清晰,連續,然后完成。
為了追求盡善盡美的境界,孔子是下了大功夫的。“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論語·述而》),聽到別人好的歌,好的唱法,他都要請求那人再唱幾遍,他就跟著別人唱,務求領會。他曾向師襄子學習鼓琴,在未“得其曲”、“得其數”、“得其意”、“得其為人”之前,一而再、再而三地婉言謝絕師襄子關于更換新曲目的建議,刻苦專一地練習,直到對樂曲的內容、樂曲的規律和形象都有深刻的理解為止,令師襄大為嘆服(事見《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提倡具有良好教化功能的雅樂,同時也尊重健康的民間音樂,并曾給予高度的贊美。如他曾稱贊“《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關雎》是周南地方的民歌,孔子認為它中正平和,合乎樂教的原則。他的正樂工作,如前所述,是廣泛地汲取了各地民間音樂的營養的。他奔走諸侯之間,既是宣揚他的“道”,也可以說是四處采風。“樂正”,是孔子“自衛反魯”之后的事,正是采風的成果。但是孔子對于那些低級、放縱、淫靡的音樂,則旗幟鮮明地反對,并反復加以撻伐,不惜上綱上線,這與他對音樂的社會功能的強調和崇尚中庸之道是密不可分的。

如他曾說,“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論語·衛靈公》)“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也。”(《論語·陽貨》)鄭聲太過份了(淫,過也,非專指男女之欲),并且嚴重干擾雅樂的傳播,必須加以批判和取締。《樂記》上還批判“鄭音好濫淫志,宋音燕女溺志,衛音趨數煩志,齊音敖辟喬志”,認為這四個地方的音樂“皆淫于色而害于德”。過去有人認為孔子是站在貴族立場歧視民間音樂,這是有失偏頗的。

四、是主張節制、適度的音樂享受觀。

早期儒家已認識到音樂是人必不可少的欲望,這比墨家因反對浪費而“非樂”無疑更實事求是,但是儒家也并不循此而認為可以無節制地滿足人們對音樂的欲望,恰恰相反,儒家提倡在音樂享受上要節制、適度,并且主要是把音樂作為治理教化工具,作為一種極重要的意識形態。《樂記》上說得很明確:“是故先王之制禮樂也,非以極口腹耳目之欲也,將以教民平好惡,而反人道之正也。”孔子和儒家奉行“中庸”的原則,認為凡事過猶不及,作為一切行事的方法論,要“執其兩端而用其中”。


孔子提出:“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晏樂,損矣。”(《論語·季氏》)凡健康有益的享樂,應該合乎禮樂的原則,應該用禮樂來調節自己,而不應驕奢淫逸,放縱無度。他批判鄭聲,也是因為它過度,而稱贊《關雎》,則是因為它適度,“快樂而不過分,悲哀而不傷痛”。

孔子之后的儒家學者,孟子、荀子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孔子的音樂觀,但總的來說沒有很好地發揚光大,尤其是程朱理學,把音樂視為應該去除的“人欲”,“執禮甚嚴”,“遂令中國廢歌”(康有為注《論語》)。實際上,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今天我們發展先進文化,構建和諧社會,離不開傳統文化這個精神支撐。創造音樂事業的新輝煌,既要融匯中西,又要立足現實,繼承傳統。理解、繼承和發揚孔子音樂觀,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音樂觀的作用和意義
一、是有助于我們樹立辯證的音樂功能觀,使音樂為和諧社會的構建發揮應有的作用。

在當今全球化、信息化時代,科技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極大影響,音樂文化日益普及,人人都可以走著唱,都可以卡拉OK一曲,都可以當一回音響“發燒友”。如何正確認識和把握音樂的社會功能,關系到音樂文化的健康發展,也關系到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個現實課題,是制定相關方針政策的理論基礎。
首先應看到,孔子強調音樂的政治教化功能,要用音樂來“和民聲”、“治人心”,確實是站在貴族階級和統治者立場來認識的,具有片面性。盡管孔子認識到了音樂作為一門藝術的一些特質和規律,但他在理論上有意或無意地忽視了藝術的審美愉悅功能。孔子音樂觀的這一缺限的流弊是嚴重的,可以說,在此后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我國沒有哪一位思想家、文藝理論家能脫其窠臼,能離開政治來思考和談論音樂。

這使得音樂作為一門藝術在我國文化史上缺乏獨立的地位,因而無論在音樂理論、音樂創作的發展上都受到束縛,盡管在創作和表演技藝上也曾達到了相當的高度,但整體來看,我國民族音樂與西洋音樂還是存在較大差距的。


直到新文化運動以來批先驅者通過學習借鑒西洋音樂,并與傳統的民族音樂融會結合,才造成了我國現當代音樂事業蓬勃發展的局面。應看到,孔子對音樂社會功能的認識和強化,具有根深蒂固的影響,在新中國的歷史上,我們也有一個相當長時期把音樂作為政治的附庸和單純的宣傳工具,使音樂藝術的發展一度滑入低谷
所以,擺脫這種傳統音樂觀的樊籬,使藝術真正成為藝術,保持藝術應有的獨立品質,是我們今天仍應努力的方向。恩格斯曾認為宗教、哲學是“更高地懸浮于空中的意識形態”(恩格斯《致康·施米特》),實際上藝術包括音樂應該更具有這一特點。


同時,我們也要防止一種傾向掩蓋另一種傾向,即從根本上否認音樂的社會政治和道德教化功能,認為人們只應當、只能夠“為藝術而藝術”,所謂“為人生而藝術”乃是對藝術的褻瀆。這是另一個極端上的認識誤區。

音樂總是一定時代一定人們思想情感的表達,同時又深刻地作用于受眾,影響、調節、范導更廣范圍的人們的思想感情。原始時代“邪許”之類的舉重勸力之歌,能夠齊一人們的勞動步調;靡靡之音使人意志消沉,消極頹廢;健康優美、激昂上進的音樂,能使人受到美的熏陶,受到鼓舞教育,使人們的心智情感更為健全。

這些基本原理是不能否定、不容否定的。藝術應該有獨立的品格,不能淪為政治、宗教的仆從。但是作為社會的產物,任何藝術又決不可能是脫離現實的人的藝術,我們不能幻想有不表達任何思想感情、體現審美觀點的音樂作品。

在這方面,貝多芬的事例是引人深思的。貝多芬第三交響曲《英雄》本欲獻給法國執政者拿破侖,但當得知拿破侖將稱帝時,貝多芬立刻將總譜寫有題詞的封面撕下,并憤怒地高喊:'這是一個獨裁者!'后來出版時他將標題改為'為紀念一位偉大的英雄而作'。最偉大的藝術家總是一定時代的良心和代言人,藝術作品不是在真空中產生的。


音樂對于人們,既有享受、撫慰、渲瀉的作用,又有美育、道德教化、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和諧進步等功能。音樂是人們心聲的表達,我們既要從音樂了解民情民心,也要通過弘揚先進的音樂、支持健康有益的音樂,來引導人們樹立高尚健全的審美情趣,鼓舞人們奮發向上。

當前,音樂藝術日益大眾化和“去意識形態”化,這既是一種進步,也存在著殷憂。毋庸諱言,我國音樂藝術在整體健康上進的交響樂中也存在著雜音和不和諧音。突出表現在高雅音樂的曲高和寡,缺離群眾,小情小調,孤芳自賞,通俗音樂尤其是流行音樂則缺乏基本的規制和引導,八音齊奏,魚龍混雜,其中不乏晦澀的、荒誕的、低級趣味的的作品,產生了并仍在產生著不良的影響。


黨和政府對音樂工作十分重視,制定了有效的音樂政策。“二為”方向、“雙百”方針,“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大力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等文藝方針政策,是音樂藝術健康發展的基本保證

與此同時,我們還應該批判吸收我國傳統的音樂理論,更加全面地認識音樂藝術的功能,更加突出音樂事業在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不斷健全完善音樂政策,從而使音樂藝術更好地為社會和諧建設服務。
二、是有助于我們樹立科學的音樂教育觀,推動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

孔子的樂教思想,對我們極富啟發。孔子既不是單純從藝術教育的角度來推廣樂教,也不僅僅是著眼于音樂的政治教化功能來重視音樂,而是把音樂教育當成整個教育的完成階段,當成塑造人的心理情感結構和修身的手段,當成完善人的最終途徑。

孔子希望通過音樂教育過程中的潛移默化,使人的精神境界趨于完美,成為符合儒家政治要求和道德規范的“仁人”。當前,由于種種原因,特別是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們的音樂教育工作還存在不少問題


突出表現在:在學校教育中音樂教育不受重視,一些農村中小學不開設音樂課,或雖然開設而常常被其它升學考試課程擠占;

很多學校和教師對音樂教育的目的、音樂教育與人的素質培養、音樂教育與橫向學科的關系等問題缺乏系統的、全面的認識,有些教師把掌握技能技巧、樂理知識作為音樂教育的主要目的,有些教師只強調音樂的愉悅性,忽視其教育功能,教學生唱一些不適宜的、格調不高的歌曲

也有一些學校和家長把音樂教育當成中、高考的終南捷徑,對學生進行畸形的音樂技能技巧的強化訓練;社會音樂教育也比較薄弱,一些公共機構在音樂教育上“不作為”,而一些媒體、文化傳播機構則在利益驅動下,不顧社會效益,散播腐朽、落后、不健康的音樂,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對這些問題,我們應該加以重視,并努力探索解決的辦法。
首先要充分認識音樂教育的重要性。音樂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方面,同時它包含著豐富的橫向學科知識,體現了真善美的和諧統一,具有輔助、促進德、智、體、美協調發展的功能,在提高人的整體素質中具有其它學科不可替代的地位。

正如別林斯基所說,人們認識世界通過兩條途徑,一是科學的,一是藝術的。藝術教育既是人類認識世界的途徑之一,也是啟迪人類智慧的鑰匙,很多著名的自然科學家,如愛因斯坦都曾經從音樂中獲得靈感。音樂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鑒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提高其音樂修養,還要啟迪學生的智慧,豐富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總之,音樂教育要使學生既“修業”,又“進德”,獲得多方面的教益。
其次要制定相關政策,采取一定的措施。有關職能部門要完善課程計劃,提高音樂教育在整個學校教育格局中的地位,扭轉長期形成的“音樂是副課”的觀點,并抓好計劃和制度的落實;要加強基礎教育階段特別是農村中小學校音樂師資的培訓和教學設施的配備,也要加強高等學校音樂選修課的開設,要注意提高音樂教學質量,增強音樂教學感染力、趣味性、技巧性

要從發展素質教育、提高人的整體素質的角度,把德、智、體、美、勞作為教育的系統工程整體推進,把音樂教育與思想素質教育、文化素質教育、心理素質教育、身體素質教育協同起來,提高教育的整體功能;社會公共文化機構如大眾傳媒、職業培訓機構、街道社區、群團組織等,也應承擔一定的音樂教育職能,推動健康、上進、優秀的音樂藝術的傳播。
總之,要通過推廣音樂教育,發展音樂事業,增強民族的音樂素養、審美能力,豐富人民群眾的思想情感,提高全社會的道德水平,形成更加和諧美好的社會風氣。


三、是為我們處理音樂藝術的主旋律與多樣化、高雅音樂與通俗音樂的關系提供了借鑒。

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是我們基本的音樂政策之一,這一政策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是對孔子音樂思想的繼承和發揚。孔子對古代流傳下來和各地的詩歌,“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韶》《武》《雅》《頌》等音樂就是孔子認為的當時的主旋律,《韶》是舜樂,《武》是武王樂,而《雅》《頌》則是貴族創作和宗廟祭祀的嚴肅音樂。

孔子將原有和搜集來的三千多篇詩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刪簡到保存在《詩經》中的305篇,保存下來的當然是合乎主旋律要求的作品。但是孔子具有比較全面的音樂觀,他熟諳“和而不同”的哲學原理,清醒地認識到文化應該有多種色彩,要允許多元性、多樣化存在。

他不主張把音樂搞成“清一色”,他對直率大膽的愛情歌曲《關雎》津津樂道,他學習各種樂器,如琴、瑟、磬等,學習各地民歌,都表明他是提倡音樂多樣化和“百花齊放”的


對待高雅音樂和通俗音樂,我們現在了解的好像孔子只提倡雅樂,而對鄭衛之音則很痛恨,似乎孔子是反對通俗音樂的。鄭衛之音當然不能復現,但十之八九是當時影響比較廣的流行音樂,同時思想不是那么健康,格調也不是那么高雅,所以孔子從他的原則出發,對之特別警惕。孔子強調對通俗音樂要改造、提高、引導,這在今天仍然是有意義的。

隨著音樂藝術的普及和大眾化,通俗音樂的生命力日益強大,很多經典音樂也是通俗音樂長期發展升華而形成的。應該看到通俗音樂存在發展的合理性,它貼近時代反應社會生活的敏銳性,它表現形式的明快性、單純性和風格的多樣性,往往是嚴肅音樂、高雅音樂、主旋律音樂所不能及的。

但是通俗音樂領域確實存在著魚龍混雜的情況,無論從思想性、藝術性、藝術生命力來看,都存在著很多不足,需要引導、提高、改造。應該看到,高雅音樂和通俗音樂并無嚴格的界限,我們不要人為地嚴“雅俗之防”,而是要堅持分析的態度,實事求是的態度,對優秀的通俗音樂大力弘揚,對健康的通俗音樂大力支持,對落后的通俗語音樂加以改造,對腐朽頹廢的通俗音樂加以抵制和批判。

四、是對尊重音樂藝術規律,促進音樂事業的發展和音樂水準的提高有重要的意義。

兩千多年來,孔子的思想學說對我們民族產生了任何其他人難以企及的影響,但是實際上孔子一直奉行“述而不作”的原則,他在思想文化領域主要是作搜集、整理、傳播工作,直接著述甚少,那么孔子為什么能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

一個根本的原因在于,孔子在他承繼的文化傳統的基礎上,遵循文化發展規律,堅持精益求精,吞吐融會,進行了艱苦的采花釀蜜的創造性工作,重鑄了民族文化的靈魂。如前所述,孔子對歌唱、樂器演奏、指揮、音樂整理、音樂批評等,都探索到了至今仍有價值的一些規律,并且自覺地堅持、遵循。今天,我們對音樂藝術規律的掌握無疑比孔子時代要更豐富、更全面、更正確,但是我們應牢記,如果缺乏孔子那樣的尊重規律、遵循規律的自覺精神,我們仍然有可能偏離規律,甚至像“文革”時期只允許八個樣板戲存在,嚴重損害和摧殘音樂事業的悲劇也未必不會重演。

因此,在今天,我們批判繼承孔子的音樂思想,最重要的是樹立一種尊重藝術規律的自覺精神,樹立科學的音樂觀,推動音樂事業和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論語今譯》李澤厚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年12月版;
《禮記·樂記》;
《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上冊)》楊蔭瀏著,人民音樂出版社1980年8月版;
《中國現代音樂:本土與西方的對話》李詩原著,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年7月版;
《音樂教育協同理論與素質培養》吳躍躍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4月版;
《音樂與人生:從孔子的音樂觀說起》周菁葆著,載《中國藝術報》2005年3月4日;
《莊暴見孟子》教案,鄧浩,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

學習更多音樂知識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移風易俗,莫善于樂”:音樂的社會功能
干春松 | 教化與感動:儒家與中國美學傳統
儒學研修營 | 大學之道
王齊洲:論孔子的文學觀念
孔子詩教觀探討
[轉載]古琴的儒家文化意蘊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津市| 定边县| 安新县| 安义县| 濮阳市| 渑池县| 长治县| 阳江市| 太仓市| 平谷区| 新蔡县| 白沙| 璧山县| 清原| 唐海县| 邓州市| 南雄市| 商洛市| 南昌市| 吉安市| 万源市| 阳泉市| 林甸县| 柘城县| 蓝山县| 平乐县| 揭东县| 大关县| 延安市| 宜君县| 丹寨县| 龙里县| 保康县| 江西省| 宁德市| 奉贤区| 五常市| 介休市| 白沙| 中江县| 宜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