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臘八粥。農歷臘月初八稱臘八粥,這天大部分人家熬煮臘八粥,原料有大米、小米、玉米糝、豆類,現在的八寶粥與之相似,當天早上做一大鍋,把剩下的保存下來,每天做飯都用勺子挖一勺,意在取之不盡,年年有余。這也象征著過年啦,逐漸儲辦年貨,年的氣氛也隨之濃厚,文曲是臘月十八開年集,所謂年集就是天天集,春節之前不再分逢背集,四面八方的村民都來文曲街購置年貨,集市上人山人海,凡是年貨樣樣齊全。
2.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三炕火燒,二十三稱之為小年,主要是祭祀灶王爺,老灶爺的畫像一般都在案板所放處的墻上貼著,兩側有對聯,上聯是,上天言好事,下聯是,下界保平安,橫批一家之主。在祭拜時,大都用點心,炸饃、水果。有時把祭品在灶王爺嘴上抹一下,祭拜時還要磕頭,口中默念“好話多說,壞話不提”,以保佑全家人平安。當時對神像灶王爺都不準說買,統稱叫“請”,以表示對神主們的虔誠。新中國成立后,祭灶之俗逐步淡化,現在基本上沒有此項祭祀儀式了。
3.二十四掃房屋。春節前各家各戶都要打掃居室,使面貌煥然一新,這是我們村素有的傳統習俗。每到春節來臨之前,都要把屋內的蜘蛛網、灰塵統掃一遍,清洗各種瓷器,原來農民都是土鍋做飯,燃料主要是農作物秸稈,長時間的煙熏火燎,墻上都是漆黑的,所以需要清洗,條件好的還用石灰水刷一遍,如果是晴天,還要把床上的用品拿出來晾曬。
4.二十五磨豆腐。舊時臘月二十五這一天,咱們這一區域都準備年貨,磨豆腐以備過年食用。豆腐不可能家家磨,基本上都是用錢購買或用黃豆換,多余部分用鍋蒸豆腐再做豆腐乳。
5.二十六割豬肉。咱們這一方除回民外,漢民大部分都吃豬肉,很少吃羊肉,怕上火,牛肉更稀少,當時耕牛不準私自屠宰,所以年下基本全都是豬肉,客情多的再多買一些豬下水,即豬頭、豬肚、豬肝、豬腸,以備待客用。
6.二十七殺灶雞。到了二十七年末,時間不多了,每戶都要殺雞,文曲人都講究吉利,以取吉言,所以不管誰家再貧窮,都要殺雞,不過當時的雞都是自己養的,也不會費錢。一般情況都殺1-2只,大戶人家可殺4-5只。
7.二十八把面發。二十八攪面糊,準備發面蒸饃,有寓來年發財之意,文渠的村民有一個世俗,就是春節蒸饃,都必須蒸肉包、油卷、棗卷,不蒸實心饃。春節前蒸饃特別上心,發面好與壞,決定饃蒸得好壞。蒸出好饃可以讓人心里充滿對一年的美好希望,假如蒸壞了,也會讓人心理上覺得來年不順暢,有時懷疑是已故的老者使壞,這都純屬迷信,不可能有什么證據。
8.二十九炸炸饃去灌酒。到二十九全家都非常忙碌,尤其家庭主婦更忙,蒸完饅頭又要下鍋炸炸饃、炸魚、炸肉、炸麻葉,都是年下待客要用,也拿一少部分敬神。文曲有一個世俗,在炸菜的頭一鍋,必須拿出幾小塊填進鍋灶內,以敬灶王爺,以防來年失火,并派孩子去商店灌回春節所招待客人的酒。
9.三十捏鼻(包餃子)。文渠村三十這一天最忙,早上起來都再把院內門前打掃一遍,吃過早飯貼對聯,舊時窮人貼得更早,有個規矩,凡是欠別人的錢,只要對聯一貼,債主年內就不再討要,到了中午,有干親的,干兒子要看干爹,這叫送年禮,頭一年還要放鞭炮,午餐就在干爹家吃,飯后干媽要給干兒子做項圈,在原來的基礎上再包一層,并且發給壓歲錢。下午要到祖墳上祭祖,燒紙、放鞭炮,家庭主婦在家搟面皮,包餃子,到了晚上,全家人一起吃團圓飯,給兒孫們發壓歲錢,飯后把家里外面再打掃一遍,并且把小缸挑滿水,各家放鞭炮接神,祝福祈禱,而后坐在家里閑聊,等著辭舊迎新,通宵守夜,農村叫熬年。1986年以來,中央電視臺組織上演春節聯歡晚會,現在大都坐在電視機前看春晚,到了十二點,一夜連雙歲,子時分二年,一過十二點后,村民都開始放鞭炮迎財神,接財接福,小孩們早早起來拾鞭炮,到每家門口必須說真些或有,以取吉言。
10.初一。初一早上早早起來穿戴整齊(穿新衣)洗刷干凈,洗臉水在初五前不準往外潑,一切就緒開始吃餃子,頭天包餃子在個別餃子里放一枚銅錢,在初一早上誰吃住這個餃子,暗示今年吉祥,財運大發,吃過飯開始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賀新年好,特別是晚輩給長輩拜年進門先磕頭,自說新年好,多說一些吉利話,老人們聽后非常高興,并給發壓歲錢。正月初一忙于拜年,初二開始走親戚,首先走老舅爺家,初三走舅家,看望外公外婆,這都是自古老輩傳下來的規矩。若有違反,老舅家可手提棍棒打上門。春節,地方也組織戲班子唱戲,人們前來觀看,萬頭攢動,人山人海,一派節日的喜慶景象。
附:原創作品,請推薦給您身邊的文曲人,并點擊在看,以資鼓勵!!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