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很多父母抱怨過孩子難養:
管得嚴格,孩子容易產生逆反心理;下決心施行“放養”,又擔心孩子自控力差,走上歪路。
這中間的平衡分寸,的確很難把握。
有位老教師曾經打過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
帶孩子,就像放風箏,在合理的范圍內,給予他足夠的自由,但是該有的原則底線,就是父母攥在手里的細線,確保風箏能沿著正確的方向翱翔。
之前看過一對從事考古事業夫妻的事跡,因為工作很忙,一年到頭都在世界各地忙碌,與兩個孩子相處時間極少。
但出乎人意料的是,兩個孩子在這樣“放養”的條件,都成長成了極其優秀的人才:兒子考上了北大,女兒被保送哈佛。
很多人來向他們請教育兒心得:為什么不花什么時間,就能培養出如此優秀的孩子?
媽媽回答:
“我從來沒有管過孩子們的學習,在我看來,這不是什么大事,探索宇宙的神奇,世界的奧妙,才是每一個人應該去追求的。”
“每一個孩子,其實就像一件精美的瓷器,我們作為匠人,在前期打磨他們時,選好完美的模具,適宜的溫度,規劃好大概的形狀,后面就自然水到渠成。”
最后她說,如果要追溯孩子們優秀的源頭,大概和她制定的這10條家規有著莫大的關系。
雖然生活貧困
但絕不抱怨自己生活的環境
去年高考放榜,四川考生孫川登上了微博熱搜。
孫川以優異成績被清華大學錄取,獲得縣政府5萬元獎勵。
在收到通知書前幾天,孫川還在工地打工,想為家里減輕負擔,賺點開學的學費和生活費。
孫川的媽媽接受采訪時,一直表示“對孩子虧欠太多”,她說,中考那年,孩子本來考上了名校重點班,但因為家里條件艱苦,他就主動放棄了名額,在當地中學讀書。
他的房間里擺滿了書籍,桌上還有兩摞厚厚的學習資料,每次放假回家,孫川幫父母干完農活之后,就坐在這里努力學習。
房間簡陋,但孫川卻志向高遠。貧困并沒有成為他自怨自艾的重擔,而是更加激勵著他追求心中的夢想。
即使生活在陰霾之地,也絕不停止仰望星空。
貧困,會讓弱者愈弱,強者更強。
越是強者
越需要自我反省感悟
《紅樓夢》里說:
“月滿則虧,水滿則溢”“登高必跌重”。真正強大的人,從來不會因為自己的成就沾沾自喜,也不會因為失敗而一蹶不振。
我有一位朋友,孩子出國留學,很有出息,她曾說過,從孩子五歲開始,她都會在睡前告訴孩子:
想想今天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明天要怎么改正?
十幾年過去,每天睡前自省已經成為孩子的本能。在博士畢業典禮上,他說,我最感謝的,就是媽媽從小教我養成的好習慣。
海涅說過:
“反省是一面鏡子,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
學會自省,是孩子們邁向成功的第一級階梯。
失敗也不氣餒
用頑強的挑戰精神武裝自己
馬云曾參加過三次高考,前兩次落榜之后,他和表弟去應聘服務員,表弟中選,他卻被拒絕,理由是相貌欠佳。
那段時間,馬云做過很多不同的工作,但他一直有一個堅定的信念:
繼續高考,這才是改變自己命運的關鍵。
為了激勵自己好好學習,他每周日特地早起趕一個小時的路,到浙大圖書館學習。
苦心人天不負,馬云不氣餒不放棄的精神,終于成為他奮斗路上的墊腳石。第三次高考,馬云被杭州師范大學錄取,傳奇人生自此拉開序幕。
馬云曾說,“承受度”的不同,造就了每個人的不同人生。
他說:
“可能你的承受度是2000萬,他的承受度是3000萬,而我是2個億。”
沒有人的成功是唾手可得的,那些取得勝利的人,都擁有過人的勇氣和堅強的意志,這樣才能從風險中一步步汲取養分,開拓出更多的可能。
通過長途旅行
考驗和鍛煉自己
有個朋友,每年都帶孩子至少做一次長途旅行
她說,旅行是磨煉孩子的第一步,意志力的鍛煉,和他人相處的技巧,在異地生存的勇氣和機智,都能通過長途旅行教給孩子。
有一次,朋友帶著孩子到國外玩,晚上回去的時候手機沒電了,又找不到酒店,大人正干著急,孩子卻氣定神閑地說,我們跟著頭頂的輕軌軌道走就可以了。
大人將信將疑,沒想到十分鐘之后真的回到了酒店。媽媽問孩子怎么知道的,孩子一臉輕松地說:
“我在酒店房間的窗外里看到了輕軌啊,所以跟著那邊走就對了。”
如果有條件的話,不妨多帶孩子出去游玩,不僅能讓他們見識大千世界,開闊視野,對孩子們各方面素質的提升,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不親自教授子女
只監督和考察其學習情況
看過很多父母輔導孩子寫作業,被氣到住院甚至跳河的新聞。
但我認為,“面對面”地輔導孩子做作業,未必對孩子的學習起到正面作用,對于年紀小的孩子來說,
如果長期在爸媽的指導干涉下寫作業,不僅孩子會增加對做作業的反感,也不利于健康親子關系的形成。
與其手把手地教,不如后退一步,讓孩子自己做作業,承擔后果,家長“隱居幕后',對孩子的學習情況適當做一些建議和提點,這樣反而有利于培養孩子學習的自覺主動性。
培養愛表達愛探索的習慣
孩子愛問問題,絕對不是壞事。
這是孩子探索世界、鉆研疑難的第一步。
孩子愛說話,愛表達,是非常難得的品質,說明他們愿意去和身邊的人分享交流自己的看法和觀點,腦筋也更靈活、敏捷。
前兩天剛看到一個新聞,采訪一對高考狀元的父母。
有一個細節特別打動我,媽媽說她在家炒菜的時候,孩子跑來問她問題,她也會先關了煤氣,再認真地對著孩子說話,而不是讓他一邊兒去,或者邊炒菜邊敷衍孩子。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長到青春期之后,就不再愿意和他們交流了。
其實,問題的根源往往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時期,家長忽視了孩子交流的需求,于是隨著孩子的逐漸成長,他們的表達之門也就逐漸關閉了。
讓子女自覺培養自立意識
如果孩子在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環境下長大,那注定很難有出息。
千萬別把“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了,其他的交給我們”掛在嘴邊。
要知道未來的社會拼的不僅僅是學習成績,內心自立、意志堅韌,才是孩子立足于世,安穩度過人生的基礎。
父母和孩子之間,本就是一場漸行漸遠的修行,終有一天,他們會脫離我們的庇護,走出自己的天地。
我們要確保的,就是能夠放心地把他交給以后的歲月。
通過閱讀
彌補在學校無法學到的知識
尹建莉老師說過:
從小的閱讀差別,就是孩子將來的“輸贏”差別。
小時候不重視閱讀的孩子,即使幼兒園、小學時期表現優異,但因為沒有儲備足夠的閱讀資源,越到后面,就會越平庸。
家長以身作則,在家里樹立起充滿書香的氛圍,孩子自然而然也能在書本中找到樂趣。
不要過分干涉孩子的喜好,“想讓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誘惑他,想要他排斥什么,就去強迫他”。
在閱讀中浸潤熏染的孩子,長大了往往都不會差。
有效管理時間
很多父母都有過這樣的抱怨,說孩子做事磨蹭、不專注,上了小學之后更加明顯。
其實,孩子們這個年齡段,表現出分心拖拉是很正常的。
我們可以做的,就是幫助孩子建立管理時間的意識,不要去責罵,這樣反而更加激發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借助一些定時專注軟件以及小游戲,讓孩子循序漸進嘗到高效管理時間的后果,后面孩子自己就能分配好做事的節奏,不會再讓父母操心了。
為達到目標
傾注所有精力,不斷進取
親戚家有個孩子,小時候活潑機靈,手指修長,人人見了都夸是彈鋼琴的好材料。
孩子聽得多了,就主動跟媽媽說,那我想彈鋼琴,媽媽特別高興,專門找了當地最好的鋼琴老師。
學了半年,孩子覺得“沒意思”,說什么也不愿意學下去。
老師也跟家長說,孩子是個好苗子,栽培下去會有成就。
無奈孩子死活不愿意再學,覺得“太累”“耽誤學習”,幾番爭執之后,家人只好妥協。
過了兩三年,孩子看到學校里別的孩子會彈琴有特長,心又癢了,又纏著家人說想再把鋼琴撿起來,結果可想而知,丟了這么長時間,再學起來,談何容易,最后也是不了了之。
現在這個孩子已經念大學了,每次看到電視里彈鋼琴的畫面,都會埋怨父母:
“為什么當初不逼我?”
“我小時候不懂事,難道你們大人也不懂事嗎?”
這個故事令人唏噓,也折射出無數家長面臨的困境:是鼓勵孩子“自主選擇”,還是強迫他們堅持到底。
記得以前跟一位導師聊天,他說在面試學生的時候,如果學生有提到練習多年樂器,會留下非常好的印象,因為能堅持練習一樣事物很長時間,代表這個人的自控自律能力、應對困難的意志和決心都很強,特別加分。
孩子們年齡還小時,他們還無法理解,事情的發展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吃苦耐勞、磨練毅力是人生的必修課,這一課,必須要父母的言傳身教和不懈引導,才能讓他們明白。
如果孩子遇到挫折、灰心喪氣,家長只會順著他們的意思,讓他們躲到舒適區,就永遠無法磨煉出勇氣和毅力。
你無私的奉獻只是感動了你自己,但是卻害了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