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婚女嫁,人之常情。茫茫人海里,尋得情投意合的伴侶,不失為人生最大的幸事。然而,現實生活中,往往事與愿違,難遂心意,多少都會有幾分缺憾的滋味。
因此,民間流傳著許多有關婚嫁擇偶的經驗之談,比如說男不娶“仰臉婆”,女不嫁“低頭漢”等。據說這兩種人性格乖張,喜怒無常,不易相處。
不過,也許你想不到,老輩人還有這樣一種另類觀點,即“寧娶二婚婆,不娶大齡女”。這的確有些讓人匪夷所思了。
按照常理來說,離異的女人命運是極其悲慘的,尤其是封建社會的倫理道德,女人犯了“七出”罪才會被休回娘家的。自此,聲名不再,人前人后都挺不起腰桿,抬不起頭的。
當然了,現在是新時代新社會了,束縛和壓迫女性的“三從四德”早扔進了歷史的垃圾堆,男女都有選擇自己幸福的權利,遇人不淑,離異再嫁的“二婚婆”,理應得到全社會的尊重與理解。
而“大齡女”呢?是指到了婚嫁年齡,卻依舊待嫁閨中,遲遲不披嫁衣的女性,這在現代社會中,司空見慣,并沒有什么稀奇,可是在古代卻是不允許的,適齡女性是必須要嫁人的。
為此,歷朝歷代都出臺過相應的法令,若是違背規定,是要受到懲處的。原因也很簡單,過去人口稀少,國家鼓勵生育,為的是增加勞動力。
據晉書武帝紀卷山記載,晉武帝司馬炎下旨明確要求,女孩子到了十七歲,如果父母不將女兒擇婿而嫁,那么將由地方官作主強行嫁人,即所謂的“官媒”。
由此可見,在過去基本上是不存在“大齡女”的,正如民間所說的那樣,只有娶不上媳婦的光棍,沒有嫁不出去的姑娘。
即使到了今天,再丑的女人也是不愁找不到婆家的。
如此之說,也就奇怪了,為啥會有“寧娶二婚婆,不娶大齡女”一說呢?難道未出閣的黃花大姑娘,還不及離異的女人受歡迎嗎?
你還別說,這里面的說道兒還是真不少。
世間的萬物一切都有規律可循,順其自然,合乎情理,方為做人之道。該嫁不嫁,必有緣故。大齡女的背后,往往會有我們常人所能理解的苦衷。
我的一位女同事,人品模樣沒得說,工作能力也很強,可就是婚姻不順,眼看著都要奔四了,還是形單影只放著單飛,感情上仍然是飄渺不定。
她心里也是很著急的,這些年前前后后相的對象,記不清有多少了,往往只是有了個開頭,就沒了下文,以致于目前的她,只能以“寧缺勿濫”四字來聊以自慰。
了解內情的人都知道,可能是她過于優秀,養成了追求完美的秉性,挑剔起來一點也不含糊,盡管閱人無數,卻總是覺得不是這里不稱心,就是那里不如意,陷入了一種不可自拔的怪圈之中。
時間久了,難免心理上有些莫名的煩躁,動輒就會發脾氣,令人敬而遠之,反而造成了她性格上的更加孤僻,儼然不知“你若盛開,蝴蝶自來”的淺顯道理。
試問,這樣的“大齡女”,有哪個男人能夠接受?可以說,“大齡女”身上缺失的正是婚姻幸福的重要因素,即有原則性的包容與妥協。
而“二婚婆”呢?因為有過婚姻的不幸遭遇,反而更加懂得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心智成熟了許多,絕不會任性而為,彼此之間也會相處的融洽和諧。
現實生活中,半路夫妻幸福美滿的例子不勝枚舉。前些年,我們村的大壯就娶了一個“二婚婆”做媳婦。
當時村里有人還背后嚼舌根,茶余飯后當個笑料。可看看現在人家的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
反觀那些與他前后差不多成家的小伙伴們,有好幾對整日里雞飛狗跳,吵吵鬧鬧,甚至有的還扯了離婚證,一拍兩散,分道揚鑣。
由此可見,“寧娶二婚婆,不娶大齡女”這句話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其中蘊含著婚姻幸福的些許道理,是值得我們思索和感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