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子康 《翩翩君子,無形的力量》 指導教師:李萬平
甘肅省蘭州市第八十二中學八年級六班 付子康
富貴不能淫.貪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儒家學派代表人物:生活在百家爭鳴時期,烽火連天的戰國時期,曾提出過"性善論”。但由于他的理論有些“超前”,各君王都不重用他。在天下以攻伐為賢的時代,孟子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此為《史記》中的孟子,由內而外的表達孟子有骨氣,有原則的"大丈夫”精神。但也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無奈。在當時的社會境況下,正是這種"大丈夫”精神不受人注視,而是到處游說的縱橫家無原則、無底線,卻讓人們贊賞并效仿。所以孟子在《富貴不能淫》中從修身、處世原則、人生際遇三個方面闡自述己的"大丈夫”原則。有原則、講仁德、守禮法。現在想想"孟母三遷”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孟子的大丈夫精神。提及大丈夫,我也會不由得想到蘇東坡。想起他那"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的樂觀情感。當我們體會東坡與張懷民步于中庭的"閑”之情與意,表達了他們身為閑官但無可奈何的心情,同時也苦中作樂慨嘆了自己閑自適的心情。但蘇軾并不常是樂觀的,他也有孤獨的一面"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但歷經這坎坷,蘇軾學會了放棄一些自己不該擁有的東西,他在黃州的生活是凄苦的,但優美的文筆變成了他發泄的工具。他只是一個平常人,但在經歷了次次的磨難,并用筆記錄下一段段,才真正脫胎換骨成為一個"成熟”的人。他與大家一樣,成熟于一場"災難”后。成熟成于滅跡后的再生,成熟于窮鄉僻壤,成熟于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人人如此,我們為何要學習大丈夫氣概?是為了知道我們和他們一樣,只是少了挫折,只要有了挫折,這大丈夫的無形力量已達成目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