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瀟湘原創之家‖王竹林 母親和她的家鄉


母 親 和 她 的 家 鄉

作者簡介

      彰坤,實名王竹林,1964年生,湖南永州人,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永州市作家協會會員,《旅游作家》網專欄作家,原央企中層干部,已離職,喜讀書,好旅游與攝影,曾走遍大半個中國,現致力于用文字和照片描述所見、所聞和所想。

 作者母親

     從岳陽基地來到長沙市星沙區集團公司總部工作已經幾個月了,一直沒能抽出時間在長沙周邊轉轉。特別是母親的家鄉,就在距星沙50公里左右的東北角。2016年的3月初,趁著天氣晴朗,氣溫升高,正好也有些空閑,長沙城里的表弟邀請我去周邊散散心,順便回母親的老家看看。周末,表弟如約來到我公司,飯后,二人就開著車,往東北方向一路駛去。

   游過田漢的故鄉——潯龍河景區后,我們開車直奔母親家鄉旁邊的影珠山。影珠山,又名隱居山,因晉代長沙郡公陶侃隱居于此的九間房而得名。之后,又成了佛、道盛行之地,直到文革前,千百年來,一直香火旺盛,現山頂東側又重建了養靜寺。值得一提的是,抗戰時期著名的長沙會戰第三次會戰富臨舖戰役就發生在這里,幾十次的大小戰斗,共有四百多名戰士壯烈殉國。至今,這里仍保留著當年的戰壕、掩體遺址,和一座陣亡將士墓碑。在憑吊、參觀后,我倆驅車下山,迎著落日的晚霞,去往山下離母親出生地不遠的二表妹家吃晚飯。

  母親的家鄉——賽頭舖村山坡塅,就在影珠山腳下不遠,屬長沙縣青山舖鎮管轄。走出老家門口,抬頭就能望見影珠山頂的養靜禪寺。母親,上世紀三十年代出生在這里的大家望族。母親的家族,從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發跡,到新中國建國前,有幾代人曾經在這里輝煌了八十年,成為了這片土地的擁有者。母親的高祖父伍維壽,是曾國藩手下的湘軍大將。十幾年前,我在廣州天河圖書中心,曾查閱過曾國藩集團人員的資料,查到了伍維壽這個名字。史書記載:伍維壽(?—1875),湖南長沙人,清朝將領。從曾國荃援江西,攻安慶,克沿江要隘,擢副將。奪雨花臺、聚寶門外石壘,累擢記名總兵,賜號毅勇巴圖魯(注:巴圖魯,即勇士的意思)。偕朱南桂破神策門,入城,率馬隊追逸賊至湖熟鎮,擒斬賊酋李萬材等,以提督(注:從一品)記名,賜黃馬褂,予騎都尉世職。六年,授陜西漢中鎮總兵(注:正二品),調甘肅寧夏鎮。他是曾國荃手下九大將之一,新湘軍的代表性人物,以破天京、平捻軍而聞名于世。光緒元年,因弟弟伍維彪(也是湘軍大將,平太平天國戰績卓著)犯事被殺,受株連而吞金自殺,年僅30多歲。當然,作為一個湘軍大將,伍維壽打下天京(現在的南京,太平天國定都時叫天京)時,財富也搶到不少,據說用船運回,當時從瀏陽河上岸,用馬車往家里拉,整整運了三天三夜。之后大肆購買田地、山林,成了當地富甲一方的大地主。據我二舅當年在世時跟我聊天時說道,當年伍氏家族的田地多到方圓幾十里都有,出去轉三天,都還走不出自家的田和山。至于伍家大院的院落有多少間房,我母親說小時候就沒有數清楚過。

  雖然伍維壽被迫自殺,但他給整個伍氏家族帶來了富盈和興旺。他以文治武功創下家業,所以,在往后的幾代人中,不斷出現了一些文人和武將。如我所知,母親的爺爺輩中,就出了一個國民黨的將軍伍瑾璋(1900~1984年)。這位1919年從軍,曾歷任粵軍軍官的有志英才,于1919年8月,由許祟智(曾任中華民國軍政府陸軍總長、國民黨中央軍事部長)、蔣國斌(粵軍第九旅旅長)介紹加入國民黨,并在1924年春由許祟智推薦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第四隊,軍校畢業后,參加過第一、二次東征和北伐戰爭,歷任國民革命軍排、連長、團黨代表,北伐軍總司令部軍法處長。1929年,任第八師特別黨部書記長兼師政治部主任,同年出席國民黨四大。后任湖南省保安第二團團長,郴縣團管區副司令。1935年9月任軍事參議院咨議。抗戰爆發后,任湖南省國民軍訓委員會編練大隊長,常德守備副司令,第十集團軍總司令部副參謀長兼第100師師長。曾入中央訓練團黨政班第十期、陸軍大學正則班第十三期畢業。1945年6月授陸軍少將,任國防部生產事務局局長。1949年隨國民黨軍去到臺灣。以中將軍銜退休。1984年死于臺灣。當然,從資歷和學歷看,去到臺灣前只混到個陸軍少將,比黃埔同班很多同學都差,這應該是個謎。為什么會這樣?我們不得而知。也許,是因為他與被蔣介石排擠下臺的許祟智有一定的關系,從而導致后來不太被蔣所重用的緣故吧。當然,這只是猜測,估計這個謎,永遠難有揭開的時候。不過,隨著他去臺灣的這個事實,新中國建國后,在那個狠抓階級斗爭的年代,他給家族帶來的罪加一等的苦難和折磨,是可想而知的。

  在我外公這一輩中,有一位至今仍健在的老人值得一提,他就是現仍居住在河北石家莊的我母親的滿叔——伍奐中。這位只比我母親大一歲,小時候唯一享受過用黃馬褂做尿布的家中滿崽,五十年代后期就讀于北京地質學院,被打成右派。雖歷經磨難,卻仍在水文地質勘探學上不斷追求和探尋,并取得了一些科技成果,為國家的地質科學的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曾先后兩次赴歐洲國家出席國際學術會議,兩次去亞洲國家洽談工程技術合作事宜。從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可以說,是一個有所成就的地質學家。之于我外公的其他弟弟和妹妹們,全部都通過讀書而離開了家鄉,在全國的其它省份工作和生活,雖然說,沒有什么大的成就,到也秉承家族的讀書尚武精神,大多成為了書香門第之家,并傳承著家族的奮斗與進取,在工作與事業上爭得了他們的一席之地。

  在我母親這一輩人中,也有一些事業上有所成就的。如我的表舅、暨南大學經濟學院的教授、研究生導師龔唯平博士,就是家族血脈中杰出的代表者,他的諸多的理論專著,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和本世紀初,曾為廣東的發展及對港澳臺的政策,提供了很多的決策依據。再如我的三舅伍晉山,也是畢業于北京地質學院的高才生,文革后的第一批高級工程師,曾在湖北大冶銅綠山銅鐵礦任礦長多年,也可算是家族中事業有成的人物。

  當然,也應了那句話:“富不過三代”,家傳到我外公手里,就衰敗的更加嚴重了。外公是一個典型的紈绔子弟,特別喜歡喝酒和抽大煙(鴉片),不僅把家財給敗光了,也把自己送上了不歸路,上世紀四十年代初,年僅三十多歲的他就駕鶴西游了。留下腿有殘疾的外婆,帶著未成年的三兒兩女,獨守在家鄉過著艱辛的生活。聽我母親說,到解放的時候,家里早就大不如前了,那時候,每天家里哥哥姐姐都要干活,年少的她每天要出去撿柴,來保證家里的供應。可以說,那時候母親家里的生活,已經到了貧窮的邊緣了。

  解放以后,家族的大院被充公分給了農民,家里僅存的一些土地也被沒收了,除留下幾間安置居住的住房和幾塊自食其力的農田之外,沒有留下其它財產。由于家族里其他條件好的親屬絕大多數在解放前就離開了家鄉,在外當官、求學、干事業去了,因此家族里就只剩下這樣一個孤兒寡母守著一點點祖宅和土地過日子的普通而貧窮的家庭。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家庭,在解放以后,卻被劃成了大地主成分,原因是家族里那些夠劃地主成分的人員都跑了,必須要找替罪羊。于是,全家人的命運被改變了。那時候,也許是因為家族有文武傳家的緣故,另外苦難人家的孩子特懂事,認為只有讀書才能改變命運,才能走出鄉村,所以幾個舅舅讀書都是學校甚至長沙的學霸。然而,卻得到公社的通知,地主崽子必須留幾個在家務農,不準出外工作。結果,老實巴交的大舅因此在家鄉務農一輩子;二舅在絕望中出走,憑身手浪跡江湖好些年后才回家鄉,一輩子沒結婚,在家和大舅一起,侍奉年邁而有病的外婆。就這樣,在唯成分論的幾十年的歲月里,全家人不光遭鄉人欺負和白眼,而且身有殘疾的外婆,還經常被逼著戴著大地主的帽子,和舅舅一起,成為這一帶鄉村(過去叫公社)專業被批斗的地主對象。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我第一次回母親的家鄉時,當時我的大舅還在世(注:那是我第一次見到大舅,也是唯一一次見到他,第二年他就因心臟病發作而突然去世了),他告訴我,當年每次開批斗會,都少不了他和外婆。有時批斗會上還會遭到拳腳相加,批斗會后,受傷的大舅還要把殘疾的外婆背回家。一家人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過著貧窮且屈辱的日子。

  這種日子,在我母親的心理,烙下了深深的創傷,也堅定了她出去求學的信念。由于家里貧窮,無錢交學費,她選擇了不要交學費還可以拿補助金的農校。以至于從長沙農校畢業與我父親在青海結婚以后的歲月里,就幾乎沒怎么回過家鄉。即便不久后回到了我父親的家鄉永州,也是如此。打從我記事起,就沒有聽她說過回家的事。誠然,這里面有當年經濟窘困的因素,但我想,更大的原因,應該是兒童、少年時期心理上的這種創傷導致的。當然,這期間最讓我母親感動的,是她在湖北荊州工作的三叔叔伍瑞階,這個叔叔心地善良,雖然工資不高,但自己省吃儉用,把省下來的錢寄給我外婆,接濟家里的用度,也讓我母親和三舅,能夠完成學業,最后走出了鄉村。母親的姐姐最大,與四個弟弟、妹妹同父不同母,成年以后,通過嫁給拿工資的工人的方式,在后來的日子里,才逐漸擺脫了貧窮。只有兩個舅舅,陪著外婆,在家鄉艱難度日。

  1972年,苦命的外婆在貧病交加中過世了。當時母親因為上一年發生的工傷事故,從死神手里經過搶救,雖然保住了命,但此時已在床躺了一年多,身體還很虛弱。在外婆去世一個多月以后,終于得知了這個噩耗。記得當時趁我爸爸上班不在家的時候,母親把我們哄出去玩,強撐著身體下床,因為出身成分不好,擔心有人告狀,被上綱上線挨批斗(這也是當年那個時代的悲劇),為了不讓隔壁鄰居們聽到,把門關上,在家里小心的燒一點錢紙,偷偷地、小聲地痛哭了一場。

  當然,我母親這一輩子最感念的,就是她的這個荊州的三叔叔伍瑞階。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家里條件稍有好轉的時候,就和我父親多年來,幾乎年年去荊州看望這個三叔叔和嬸子,有時一住就是一個多月。在叔叔和嬸子過世的時候,母親還分別大哭了一場,非常悲切。

  在我參加工作以后,我曾多次提出陪同母親回家鄉看看,都被她拒絕了,并且還不同意我回去。我是直到一九九八年才因為出差到長沙的原因,背著母親第一次來到母親的家鄉,看望這片養育了我母親,又讓我母親傷心離去而不愿回來的地方。此后,一有機會,我就會回母親的家鄉一趟,母親也再也沒有表示反對。當然,從母親內心深處來說,對家鄉的這種愛狠交織,讓她依然有所牽掛,對于我的每次回鄉,還是希望能聽到家人的平安和幸福的信息。2011年春節期間,趁著休假的機會,我特地開著車,陪同父母,去武漢看望三舅,回來時,刻意下了高速,繞道去母親的家鄉看了看。如今,已年屆八十的母親,四個兄弟姐姐都已去世,她也不能長途坐車,估計回家鄉看看的可能性已經不大了。

  現在,家鄉的其他親人大都已去了城里工作和生活。大舅家唯一的兒子,我的表弟,前些年在我的支持下,安心地在家鄉辦起了小養豬場,并在鄰近的富臨舖打工,另外賺取一份工資。通過幾年的努力,家境有所改善,于是,在舊屋的后山上,蓋起了一幢二層小樓房。不過這兩年,由于政府政策的改變,他的小養豬場也已經關閉,他也去到長沙打工去了。如今,只有大舅家的這個二表妹,嫁在離家里大約3公里的鄰近村里,所以我們提前通知了表妹夫要去他家吃飯的消息。

  如今的長沙縣,是一個全國排名靠前的富裕縣,世界500強企業,就有好幾家在星沙開發區落戶,因此地方財政收入比較高,經濟比較富裕。這幾年來,由于國家的富民政策,農村也在不斷享受到政府的一些實惠,一些硬件設施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去表妹家的路上,處處見到的是一幢一幢別具特色的小樓房,幾乎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兩層或三層樓房。過去的土坯房已經很少見了,沒有拆的老房子,也絕大多數被利用起來用于家禽養殖。每家每戶都在政府的支持下,建了沼氣池,家里做飯炒菜都是使用沼氣。

  表妹家可以說是長沙縣農村家庭的縮影。前幾年也新建了兩層樓房,屋后的老房子現在被用于飼養家畜。我在表妹夫的陪同下去看了看,大約有30多頭豬和部分雞、鴨。聽表妹夫介紹,前些年,家家戶戶大量養家禽,雖然給大家帶來了經濟收入,但也帶來了環境的污染。這幾年,政府出臺了嚴格的家禽養殖控制政策和產業轉移配套扶持政策,因此,這幾年家家戶戶養家禽處在一個可控制的范圍內,家禽養殖對環境的破壞已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而政府綠化山林的政策,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過去并不太多樹木的山巒,這幾年也被各種樹木和植被所覆蓋,到處是山巒疊翠、綠樹成蔭,農村的環境大為改觀。現在,表妹夫有事做的時候就在村子周邊打打工,跟著建筑隊給村民建房,沒事的時候就在家里搞裝修建設,一點一點的把家里裝飾的更漂亮,讓家人和自己住的更舒適。而表妹每天在家養養家禽,沒事時在村子里打打小麻將,一雙兒女,都不在家,女兒出嫁,兒子在外打工,因此,兩口子的小日子過的既平淡,也充實,有滋有味,讓人羨慕!

  站在屋前,放眼四顧,眼前是一片開闊水田,由于才初春,沒到犁田、插秧季節,因此,躍入眼簾的是一片殘存的荒蕪稻茬,和破土而出的綠色小草。西邊遠望就是影珠山,影約可見山頂養靜寺的大雄寶殿。京珠高速從山腳下穿過,高速路上的行車川流不息,而馬達聲也徹夜不停的隆隆而過,給這本該寧靜的山野憑添了很多熱鬧。整個山村四周環繞在綠色起伏的丘陵之中,此時黃昏,家家應該在做飯,其中有個別家庭的屋旁,裊裊地升起一片煙塵,不知是炊煙,抑或是焚燒稻草;雞、鴨也在田間地頭走來走去,悠閑地覓食,給這片山村憑添了一份生氣,一份恬靜和安詳。好一派讓人留戀的田園風光!

 本期圖片:王竹林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歸家隨筆(下)
我的父親母親
我的外婆(散文)
那些年,日子是熬出來的
道湖往事(二)| 齊宏
母親的期盼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遥县| 汉川市| 道真| 德江县| 辽源市| 文安县| 贵德县| 通城县| 辉南县| 上饶县| 敦煌市| 普兰店市| 松阳县| 黎平县| 唐山市| 分宜县| 普定县| 弥勒县| 紫云| 务川| 桃园县| 太仆寺旗| 郓城县| 江津市| 古蔺县| 米林县| 若羌县| 娱乐| 望都县| 康平县| 泰顺县| 新建县| 永丰县| 虞城县| 商城县| 金寨县| 张北县| 府谷县| 镇安县| 平舆县| 婺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