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上周體檢做了腸鏡,升結腸有一個小息肉,直徑數毫米,當時取了活檢,在等病理報告的一周,老人家整天惴惴不安,生怕是不好的東西,好在最后病理提示為炎癥性息肉。一顆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了了。
腸息肉是指做腸鏡的時候發(fā)現的腸黏膜表面突出的異常生長的組織。很多人知道腸道息肉和腸癌之間有一定的聯系,但具體多大聯系又不是很清楚。腸道息肉包括炎癥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錯構瘤息肉、腺瘤性息肉等等。炎癥性息肉屬于急慢性炎癥引起的良性病變,一般不用擔心。
對于腺瘤性息肉,很多人看到腺瘤的診斷,一看到瘤這個字就會非常緊張,認為可能是得了什么不好的毛病。事實上腺瘤性息肉是結腸息肉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占70-80%,它又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絨毛管狀腺瘤不同的類型。
腺瘤性息肉確實屬于癌前病變,有一定的概率轉變?yōu)槟c癌。惡變率與息肉大小、病理類型、數量和合并不典型增生程度有關。
大小:腺瘤直徑在0.5cm之內者癌變率≤0.1%,0.5cm-1cm者癌變率為1%~3%,1~2cm者為10%,而>2cm者為30%~50%。
類型:三種不同的腺瘤惡變幾率不同,管狀腺瘤的惡變率<5%,管狀絨毛狀腺瘤惡變率為23%,而絨毛狀腺瘤的惡變率高達30%~70%。
數量:腺瘤少于3個的話,惡變概率要低一些,大于3個的腺瘤惡變率升高。有一種家族性腺瘤樣息肉病,是由于APC基因發(fā)生突變引起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這類病人腸道內會出現成千上萬的腺瘤,惡變率100%,而且是連代遺傳。
不典型增生:輕度上皮不典型增生的腺瘤癌變率較低,如果是重度上皮不典型增生,癌變率接近30%。
事實上,腺瘤樣息肉不同的類型代表不同的發(fā)展階段,息肉進展過程為:息肉-管狀腺瘤-管狀絨毛狀腺瘤-絨毛狀腺瘤-癌變,這段時間的跨越可達10-30年不等。這期間只要我們能夠定期地進行結腸鏡的檢查,就能夠盡早的發(fā)現腺瘤,并將它切除,所以說腺瘤是否會轉化成結腸癌,我們是可控的。
結腸腺瘤發(fā)生的高危人群:
家族成員中有結腸癌或結腸腺瘤息肉者;長期高脂肪、低纖維素飲食;年齡大于50歲的人;久坐不動,患腸息肉的風險也越高。建議這幾類人做一次電子腸鏡、肛門指檢、大便隱血等檢查,及時發(fā)現有癌變傾向的結腸腺瘤。
胡洋,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yī)院呼吸科主治醫(yī)師,醫(yī)學博士,碩士生導師。上海醫(yī)學會肺功能學組成員,中華醫(yī)學會成員。擅長間質性肺病、結節(jié)病、肺癌等肺部疾病的預防與診治。
溫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