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聞澳大利亞,十個動物五個毒,剩下五個不清楚。
袋鼠(略略略略略略略...)
經過我實地調(dai)查(dui)大致把這些“毒物”們分為兩種,一種是專靠顏值讓你癱軟在地的“萌毒”,是醬嬸兒的:
考拉(關一下燈,我要碎覺啦?。?/p>
短尾矮袋鼠(小小身體卻背負著“世界上最開心的萌物”的名號)
神仙小企鵝(身材小小、走路搖搖)
先來嘗嘗“萌毒”
擁有此毒者,幼兒時期一般具備大大的腦袋、圓圓的大眼睛、肉乎乎的身子和軟軟的“質感”這幾大要素,不信?返回頂上看看那幾張圖片。
滾滾(騎大馬...)
凡中此毒者,輕則對施毒者親親抱抱舉高高,重則會心甘情愿保護和照顧它們一輩子,也因為有這“萌毒”它們才能更好地保證物種的延續。
為什么具備哪幾大要素才會有“萌毒”?這樣,甩幾張美照讓你們來對比下,他們等著你來親親抱抱舉高高。
漏斗蜘蛛(抬腳,并不代表我要尬舞)
金蝎(媽媽,這是哪?弟弟怎么在鍋里游泳?)
澳洲刺角蜥(別害怕,我的刺可不是用來扎人的。)
如何解此毒?
答:跟我們去一趟澳大利亞,與這些“萌毒”們近距離接觸。
當然了,也有醬嬸兒的,這是第二種,“要你命三千”,如果說“萌毒”是愛好,那它們的毒就是“飯碗”。
藍環章魚(請不要把我放手上拍照,為什么?一小時后你就知道答案了。)
石魚(難道是因為太丑(dú),所以他們都不和我做朋友嗎?)
太攀蛇(賣毒咯,質量保障,一口就躺,假一賠10)
再嘗嘗“要你命三千”
此毒分為兩種,一種是毒液一種是毒物,毒液是它咬你,你死,毒物是你吃它,你死。
一般來說,越是視野開闊地廣人稀寸草不生的地方,帶毒液的大兄弟們就越多。
一條內陸太攀蛇大哥
澳洲內陸這種寸草不生,地廣人稀到不行的地方,食物也少的可憐,太攀蛇大哥必須要有一擊致命的能力才行,否則獵物很容易逃跑,或者大哥就變成了獵物...
一條會變成刺身的河豚小弟
河豚小弟生活在生物多樣性豐富的海洋之中,各式各樣的掠食者讓他們瑟瑟發抖,總不能等著被吃吧,怎么辦?那我擠幾變得有毒,吃我,你怕了嗎?
如何解此毒?
答:還得跟我們來澳大利亞,我們有一位滿腦子都是詩和遠方的老師,帶你們安全有趣的體驗。
道理我不懂,
為什么有些澳洲大兄弟卻毒不起來?
袋熊(哼,嫌我胖?!你能拉的出來方形的便便嗎?)
袋獾huān(為什么非要叫人家惡魔?。。。?/p>
亂入的鴨嘴獸君(誒,我就有毒,不僅有毒,我還哺乳,不僅哺乳我還下蛋?。?/p>
因為你都快成獅子屎了,毒蛇還在等你“狗帶”...
哺乳類動物,就極少有毒,為啥呢?因為更快的新陳代謝和發達的神經系統帶來了強大的力量和敏捷的反應,大家發現格斗是一種更加有效的掠食技能后,毒液徹底成為累贅,被進化拋棄了。
笑翠鳥(你只知道我愛笑,卻不知道我抓起蛇和蜥蜴來帥的飛起)
為什么澳大利亞有毒的這么多?
1.澳洲地大但植被不茂盛,荒漠比較多,所以生物數量少,捕獵難度大,大家也都倍加珍惜,用毒就成了最好的選擇。
2.你毒我抗毒,捕獵與被捕變成了毒與抗毒的競爭方式,所以,毒物越來越毒...
3.澳洲物種少,競爭不激烈(兔子到那都能當大哥)進化也慢,鳥類和哺乳動物相對不發達,相對低等動物受到威脅少,好多都沒有天敵,天天不愁被吃,那就好好想想如何更高效的吃別人吧。
針鼴yǎn(打架我不行,挖土你不行)
我們的澳大利亞之行能遇見他們嗎?
真有毒那種就不好說啦,就像內陸太攀蛇大哥, 分布在人跡罕至的干燥平原、荒漠,關鍵別人還害羞,就算在他們的棲息地也很難發現他們。
羊駝(看!看!看!樓下有個肌肉男。)
但袋鼠、考拉還有各種“萌毒”們就不同了,有句話是這么說的:
澳大利亞是不是到處都是袋鼠考拉啊?是啊,我們都騎著袋鼠上學呢!
紅袋鼠(樓上的,你們瞅啥???)
在我們的行程中的塔龍加動物園,還有在農場、高速路上、菲利普島...你都能與他們偶遇,千萬不要中“毒”太深呀!
鴯ér鹋miáo(曾經我是個王者,直到人類發現了我肉好吃、蛋也好吃、而且還可以...)
不要猶豫了,這只是澳大利亞的鳳毛麟角,更多新奇的發現,好玩的知識與趣味故事就在童行者澳大利亞之旅!
還不趁著假期,和我們再來一次最本土、最好玩的澳洲之旅吧~
童行者
一所沒有圍墻的學校
以大自然和生活做教材,用獨特的社會、自然、團隊體驗,引領孩子們走入自然,認識社會,鍛煉人際交往,以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