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僅在哲學家中間,而且對研究教育學的人、研究美學的人以及研究政治理論的人,都有了深遠的影響。
——羅素
最早知道杜威,是在閱讀《胡適年譜》的時候——1915年,還在美國康奈爾大學讀書的胡適在是年暑假發憤攻讀杜威著作,并認真地做了詳細的英文摘要,“從此以后,實驗主義成了我的生活和思想的一個向導,成了我的哲學基礎”——胡適在《〈藏暉室札記〉自序》里寫下這樣的話;到了9月中旬,胡適便離開了康奈爾大學前往紐約入哥倫比亞大學追隨杜威學習,杜威此時任哥倫比亞大學哲學教授——杜威這個名字此后就深深地烙在我的記憶深處了。
遺憾地是,由于當時社會提供的讀書條件的限制,一直沒有機會讀到杜威的著作,也許是持久的尋覓而不得心中便蘊藉了愈發想閱讀的欲望——到了上個世紀的80年代中期,終于讀到了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這本書,老實說,原先預想的杜威的著作一定是文字精彩思想深刻不同凡響,可是,這本書太平常了,平常的就像關中平原上那一片片橫平豎直的莊稼地,絲毫不見波瀾壯闊的宏闊氣象——然而,就在這樸實的語言外殼的包裹里卻激蕩著他那漸漸把人引入“彀中”鮮活的教育思想……
美國自從1776年建國以來,經過近百年的歷史,到了1870年國民經濟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開始躍居于世界首位。可是,相比經濟的發展,美國的文化教育事業卻明顯滯后,沒有形成如今這樣強大的軟實力——就其哲學和思想以及教育領域尚未出現本土的世界一流的學者,這是和美國的經濟實力很不相稱的,也是美國進入現代化工業社會亟需要培養出屬于自己本土的杰出的哲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們不僅要成為美國的思想文化智庫,而且還要在世界上取得巨大的影響——杜威,生逢其時,他不但是著名的哲學家和美學家,更重要的是他還是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創立者。
1859年,杜威出生在佛蒙特州柏林頓市的一個村莊。這真是一個很不尋常的年頭,就在這一年: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斯賓塞的《什么知識最有價值》,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穆勒的《論自由》相繼出版;更為奇妙的是,胡塞爾和柏格森也在這年出生了——這些將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偉大著作和將在以后的歲月中創立新的哲學流派的大師,一塊兒和杜威來到這個世界上,這個世界注定要有一番花紅柳綠了!
佛蒙特州地處美國的東北部,這里土地遼闊,風景優美,中部一條南北走向的格陵山脈上覆蓋著漫無邊際的森林,康涅狄格河流淌著清澈的河水,狹長的錢普倫湖水碧綠,特別是深秋季節,山丘上的醉色一片,那秋風里飄落湖底的楓葉在空明的水中構成一幅幅色彩斑斕的圖畫——杜威和他的兄長非常喜歡讀書,在他們上學的時候,這里建立起來一所公共圖書館可以供他們借閱圖書,甚至在一次書籍拍賣中,他們用自己辛苦掙來的錢買了一套錢伯斯的《百科全書》和一套《威弗利》小說集。閑暇的時日,他們兄弟經常跟隨著父母親去森林里旅游,有時候還帶著帳篷、羊毛毯和炊具,到河流里去劃船,盡情陶醉在這環境獨特的自然美里。
在家鄉讀完中小學后,杜威在15歲那年,進入佛蒙特大學讀書。這是一所創建于1791年的古老大學,校區位于柏林頓市區,整潔寬敞,風景優美。在這所大學里,佩金斯教授給杜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使用講演和示范的方法教地理和動物學,還整理了關于進化論的參考資料,甚至不顧傳統環境而強調進化論思想,在生理學教學中大膽采用赫胥黎所寫的課本,這有帶有新鮮生氣的教學,激起杜威對事物的一種廣泛的學術好奇心,產生了對哲學的興趣。學校的圖書館訂閱了不少的英國期刊,這些期刊討論以進化論為中心的新思想,其中,《雙周刊》代表了更為激進的科學思想派別——這些反映了新酵素的英國期刊,極大地吸引了杜威的注意,覺得閱讀這些期刊要比他在課堂上的收獲要多得多。
臨近大學畢業,杜威集中精力學習了哈里特·馬提諾編著的孔德《實證哲學》的節選本,孔德關于現存社會生活的瓦解和發現科學的社會功能的必要性的理論,可能在杜威的思想中產生了持久的影響。
大學畢業后,杜威應邀去夕法尼亞州石油城中學做拉丁文、代數和自然科學教師,后來又去夏洛特鎮附近的一所鄉村中學任教——有幸的是,這兒距離柏林頓市不遠,他在托里教授的指導下繼續閱讀一些哲學名著,師徒兩人有時候在森林里長時間的散步,托里教授邊散步便給杜威講授一些課堂上根本聽不到的觀點。
1882年,在哈里斯教授主編的《思辨哲學雜志》第4期,杜威發表了他最早的論文《唯物主義的形而上學假說》;第6期,又發表了《斯賓諾莎的泛神論》——這標志著杜威開始走上了哲學研究的道路,并初戰告捷,更為讓人振奮的是,隔年秋季哈里斯的復信堅定了杜威研究哲學的決心!
也就是這年,杜威入霍布金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舨冀鹚勾髮W是一所剛剛成立的大學。在該所大學里,皮爾斯教邏輯,霍爾教實驗心理學,莫里斯教哲學史——這三位教授都是名震美國的學術大師,不過,杜威評價皮爾斯的邏輯過于數學化,不太適合他,倒是深深體認到霍爾的經驗主義精神。對于莫里斯的教學,杜威確實很是佩服,使他融入了德國哲學中,尤其是康德及黑格爾哲學。1884年,他完成的博士論文題目就是《康德的心理學》,論文成績獲得優秀。
得到博士學位的杜威,從此正式進入大學任教,開始了他為學術事業的一生——起初,杜威先后在密執安大學、明尼蘇達大學和芝加哥大學任教。在芝加哥大學的10年間,他擔任哲學系主任和哲學俱樂部主席,主要研究哲學、心理學和教育學。在于學生交往中,杜威的友好態度使他受到學生們的歡迎,而他的學術成就也得到學生們的尊敬,戴克休曾寫的《約翰﹒杜威的生平與精神》摘引了杜威給友人的信件,其中這樣寫道:“一些年來,我發現,我的學術觀點更多地來自其他人——學生和同事——的思想,而超出我所能知道的”(見單忠惠《現代教育的探索——杜威與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在芝加哥大學,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開始開出燦爛奪目的花朵。
由于杜威在密執安大學任教的時候,就已經對中小學教育感興趣,因此,到芝加哥大學以后他希望提高教育學在芝加哥大學的地位,使教育學與心理學更加有效地結合起來——這一想法與哈珀校長的想法不謀而合,他們嘗試把芝加哥大學和中小學教育更加緊密地聯系起來,于是,成立了教育系,杜威兼任教育系主任。值得注意的是,在教育系成立的同時,作為教育系實驗學校的大學初等學校也宣告成立,并與1896年1月正式開學。這所學校后來被命名為實驗學校。而這所實驗學校,在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形成中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這個學校完全是實驗性的,也是檢驗杜威的教育思想而開辦的,杜威在教育俱樂部上作的演講中這樣說道:
這段話出自《大學記事》——是在讀《杜威傳》時,在美國學者艾達·B·德彭西爾寫的《杜威在芝加哥大學實驗學?!愤@篇文章里見到的——不過,這段話確實把杜威創辦這所實驗小學的目的全盤端出來了。實驗學校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按照威廉·博伊德和埃德蒙·金在《杜威和他的實驗學校》里的說法是:
1.如何把學校與家庭及其周圍的生活更緊密地聯系起來?
2.如何采用對兒童本身生活確實有價值、真正有意義的歷史、自然科學和藝術方面的教材?
3.如何把閱讀、寫作、算術這些正規科目的教學與學生的日常經驗以及今后的職業結合起來,并如何使之與別的知識性學科聯系起來,使教學富有趣味?
4.如何充分注意個別人的能力和需要?
創辦這所學校,離不開杜威的夫人奇普曼的鼎力相助,她在處理學校具體事務上表現出來的高超能力,使杜威不僅從許多班級的大量日常工作中擺脫出來,而且給他提供了一個機會,讓他專心從事自己的教育研究工作,同時,也給杜威營造了一個舒心的富有創造性學術研究的良好環境,不斷取得教育研究的新的成果——再稍微說的遠一點,杜威的哲學研究得力于三個人:第一位,就是他的妻子奇普曼,她具有獨立性和社會敏感性,給了杜威一生巨大的幫助;其余二位是富蘭克林和福特兄弟,就是這兩兄弟才使杜威投入到社會關懷,將哲學理論應用于公共事務的服務之中,給杜威的學術研究找到了一個最好的結合點,從而成就了杜威。
在芝加哥大學期間,杜威發表了不少重要的教育著作,例如,1896年的發表的《意志訓練與興趣二者之間的關系》,嚴厲地批判了德國教育學家黑爾巴特有關“興趣”的觀念,以為興趣不能源自于“努力”;相反,杜威認為興趣會生出努力,而努力也會加深興趣。在教育方法上,黑爾巴特重視固定的步驟,強調邏輯層面,杜威則強調彈性立場,傾向心理方向;1879年發表的《教育中的倫理原則》,提出道德教育的一種做法,以兒童在校內面臨的日常生活經驗中遇到的道德抉擇問題做教材,而不應另開一門道德科目,另辟專有時間予以教學;同年發表的《我的教育信條》,提出簡要廣泛的教育哲學理念,認為學校是一種社會組織,旨在把兒童融入社會生活里,如同坯胎一般,而后在智能、品德及美感上獲得發展,教育應該是社會進步與社會改造的基本動力。1902年出版的《教育情境》,主張學制為一整體,從小學連貫到大學,課程應該重新制定,把新學科(音樂、繪畫、自然科學、手工)與原有的科目(讀、寫、算)結合在一起,共同為生活做準備,也為將來更系統的研究、文化研究和職業研究奠定好基礎;1903年發表的《教育中的民主》,呼吁師生都應從壓制個性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因為那既無價值也限制了智能的上的創新及獨立發展。
杜威在芝加哥大學最重要的著作是《學校與社會》。這本書是杜威向實驗學校的學生家長的3次演說的匯編,于1899年出版。這本書是他最受讀者歡迎的一本書,10年之內印刷了7次,也被翻譯介紹到國外去。第一次演說的題目是《學校與社會進步》,其內容是:回顧了教育的革新是從工業革命開始,小村莊那種緊密結合又面對鄉村生活漸漸沒落,進而為了適應工業革命的要求,學校就要訓練秩兒童的秩序習慣、勤奮習慣及責任習慣,學校因此而做了許多新的調整,教學科目上增加了自然科學和其他學科,重建師生關系等等;第二次演說題目是《學校及兒童生活》,指出教師要顧及兒童的天性(他說的天性是本能),則教育做法就應有所變化。第三次演說題目是《教育的浪費》,主張兒童教育的一體化,家庭、學校、圖書館、博物館及大學都應和諧互動。
1904年,由于和哈珀校長在實驗學校的管理問題意見相左,杜威向芝加哥大學提出辭職,辭職不僅在芝加哥大學而且在其它大學引起了大家的震驚——這時候,杜威還沒有找到新的工作。經過和妻子商議,他們全家去英國和意大利等國。這時候,杜威的境況非常艱苦,他7歲的男孩在意大利死掉,到了英國又死掉了女兒,妻子奇普曼因此而精神失常,原來周身都洋溢著的活力,再也沒有恢復過來。這是杜威一生中最為暗淡的時期。
次年,杜威入哥倫比亞大學任教,一直到1930年退休,退休后改任名譽教授。他在哥倫比亞大學服務了30年之久,和孟祿、康德爾等教育學家,共同鑄造了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的黃金時代。1952年,杜威在紐約去世。他留下了在哲學、教育學和心理學等方面的著作約有40余部和700多篇文章。
哥倫比亞大學的30年是杜威一生的學術事業達到了巔峰時期,眾多著作的出版,他的實用主義更見成熟,理論愈加完備。1908年,與詹姆斯·H·塔夫茨合寫的《倫理學》,討論當代道德生活觀念,指出與社會、政治及經濟議題有關的題目。1910年,《我們怎樣思維》問世,提出思維旨在解決問題,也是心智能力的表現,充分地表達了他的實用主義哲學思想,并把這一思想在教育實踐予以印證。他認為認識過程是一個從懷疑到信念的探索過程,這一過程可劃分為五個步驟,簡而言之,就是:
1.疑難的情境或者成為問題境況;
2.疑難的所在和定義;(這1——2合稱為疑難階段)
3.提出解決疑難的各種假設
4.是對這些假設進行推斷;(這3——4合稱為假設階段,這是整個探索過程中最重要的階段。人們之所以提出各種思想、理論學說在它們被證實之前都是作為應用的假設,都具有試探性,都屬于這一階段)
5.驗證或修改假設,看它是否與實際發生的情況相符合,即看它們對排除疑難是否有效、有用,如果有效、有用,該假設就是正確的。
1926年,寫的《經驗與自然》,提出了他的實用主義自然論,通過系統的哲學形式呈現出來。1934年出版的《藝術即經驗》,這是他探究藝術美的幾次講演匯編而成書,書中將藝術創作活動與美的鑒賞兩者統一起來,使藝術從文明的美容院變成文明本身,滿懷信心地相信藝術會繁盛,認為“藝術的繁盛是文化性質的是后尺度”,藝術將與道德結合,而家與想像力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在這里,有必要弄清楚實用主義的來龍去脈以及主要特征。實用主義是美國本土產生的一個哲學流派,形成于19世紀70年代,通常認為,皮爾士在1878年1月發表的《如何使我們的觀念清楚》這篇論述中提出了實用主義哲學的基本思想;1902年他給鮑德溫主編的《心理學與哲學辭典》撰寫相關條目時使用了實用主義這個名稱。詹姆士等人在肯定皮爾士是實用主義的創始人的同時,又對實用主義進行了很大的發揮并在許多地方超過了皮爾士的原意。此后,杜威成為這個哲學流派的核心人物,促使了實用主義的發展和成熟,使之成為美國當代的主流哲學流派并影響到歐洲大陸。
實用主義把確定信念作為出發點,把采取行動當作主要手段,把獲得實際效果當作最高目的,對此,詹姆士言簡意賅地概括為:“有用就是真理”——杜威在此基礎上發展完善了實用主義,所以,有人又稱杜威的實用主義為“工具主義”——杜威否定思想、理論等是客觀對象的反映,認為它們不具有客觀真理的意義,而只能作為有用的假設,他強調,思想、概念、理論等不過是人們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設計的工具而已,只要它們對實現目的有用或對有機體適應環境有用就是真理,它們并無真假之分,只有有效和無效、適當或不適當、經濟或浪費之別。
杜威的工具主義與詹姆士的真理等于有用本質上是一致的,但又存在著差異,這主要體現在杜威力圖使其理論具有更多的自然和客觀特征。首先,杜威強調被當做工具的觀念、概念、理論同它們所作用的對象一樣是自然的產物。經驗(包括思想、觀念、概念等)只能發生于一種高度發達的生物中,這種生物是自然進化的結果。其次,他認為不應把觀念、概念、理論等的有效、有用看作可以滿足特殊個人的情緒和需要,而要看作可以滿足經驗的改造(包括各種科學和思想理論本身的發展)的要求,既可以用來克服人們行動中的疑難;要把它們當作對大家都有用、都產生同樣的實際效果的工具,即使其包含公眾和客觀的條件,但工具主義否定了被當作真理的對客觀實在的正確反映,必然倒向主觀唯心主義。
杜威的工具主義哲學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詞:經驗自然主義,其特征是:把經驗和自然當作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杜威認為,傳統哲學把經驗看作知識,即主體對于對象的一種認識,意味著把經驗領域看作不同于自然界其余部分的精神領域,把認識主體同被認識的客體、經驗和自然、精神和物質分割開來,陷入了二元論。盡管在物質和精神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觀點相反,但是把這兩個領域分割開來,都把哲學根本問題歸結為調整或協調這兩個領域的企圖,都陷入了二元論。經驗自然主義就是要排除二元論,它不把經驗當作知識,認為經驗既不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也不是獨立于客體(自然)之外的主體本身的屬性,而是主體和客體即有機體和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人在生存中必然要遭遇到一定的環境,受到環境的作用,并對這種作用作出反映,即適應環境。人作為有機體與環境的這種相互作用就是經驗。經驗是活動著的人和他的環境之間的一種主動和被動的過程,是一種貫通作用。這種貫通作用在主體和對象、有機體和環境、經驗和自然之間建立了連續性,把它們連成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體。
實際上,杜威哲學中的經驗這一概念的特殊涵義,和以往哲學對經驗的理解相比,具有以下的新意:
2.強調經驗的能動性。人適應環境的活動不同于動物消極被動地適應自然,因為人有情感、意志和智慧,他按照自己的意志利用環境,使環境發生有利于人生的變化,以滿足自己的需要。因此,人同環境交互作用所形成的經驗,不是單純記憶性的知識,而是活動的、實驗的,是由現在伸向未來的過程,是利用過去的經驗、變更現有的東西、建設未來的更好的經驗。 對實用主義者來說,對象客體是意志從經驗中切割出來的片斷,經驗和認識的主體也不過是在經驗中支配經驗活動的意志、目的、興趣和情緒等等而已。這就把人的意志作用絕對化,陷入了主觀唯心主義和唯意志論。
3.實用主義者反對把經驗和理性對立起來,認為在提出的經驗中就包含著理性因素。他們指出,經驗勿需I.康德的先天范疇來綜合,因為它本身就包含著聯系和組織的原則;理性是在經驗內部對經驗的理智的駕馭,是控制和調節有機體同環境交互作用的反應機能,它調節舊經驗與新刺激的關系,以便更好地適應環境。
——如果理解了經驗這個重要的概念,就能夠比較順利地進入杜威哲學的內核,從而把握實用主義哲學。正因為實用主義哲學的這些特征,更為突出地反映了資產階級所追求的實際利益和需要,體現了他們講究實際功效的特性,因而相繼在歐洲大陸和一些國家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實用主義在上個世紀的初期也傳播到我國,1919年——1921年,杜威接受邀請,到中國講學,在北京和南京等地的一些大學講演,宣傳他的實用主義哲學理論,他的學生胡適、陶行知等人把實用主義運用于中國的思想文化和教育方面的研究和實踐,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杜威作為實用主義哲學家,最大的成就在于他創立了實用主義教育理論。而實用主義教育理論順應了當代美國社會從農業國走向工業國、從農村走向城市化的發展時期對學校教育提出的改革要求,設計出了一個全新的合理的區別于傳統的學校教育規劃(包括從學校的生活方式以及培養目標到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這是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歷史使命,也是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受到美國社會的普遍承認的根本原因,所以,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指出: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同工業主義和集體企業的時代是協調的”。教育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的政治和經濟改革必然要求學校教育進行改革,而學校教育的改革又必然是促進社會政治和經濟改革的強大動力。
我們知道,工業革命以來不到100年時間里,人類社會發生了迅速、廣泛和深刻的變化,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迅速推進,不僅改變了政治疆界,擴大了生產的規模,加速了大量移民涌入美國,成為美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豐富的人力資源,
也使得人們的各種生活習慣、道德以及觀念和愛好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些變革的重要結果就是促進了科學和哲學的發展。一方面,在19世紀的歐美社會,隨著生理學以及與生理學相關聯的心理學的進展、進化論思想的出現、科學實驗方法的使用等等,強調發展及變化和重視探究及實驗成為西方科學發展的基本特征。這為杜威教育理論的產生提供了條件。杜威的教育思想正是這一時期科學探索精神廣泛影響的產物。另一方面,19世紀后期的美國實用主義哲學也形成了與以往哲學不同的特點。實用主義哲學是一種強調行動和鼓勵探究的哲學。它反對只強調觀念的孤立或獨處狀態,而主張將觀念與行動統一起來,并在二者的結合中把觀念能否產生效果放在第一位。因此,在這一基礎上形成的杜威教育思想滲透了強調探究和創新的思想,形成了不同于傳統教育的新特征。
當時美國學校教育的現實情況是不容樂觀的,在19世紀20年代后期,從德國傳入的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在學校教育領域占據著統治地位,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美國社會對學校教育的急迫要求了——客觀地說,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和先前封建專制主義的教育觀比較的話,確實一種進步的教育思想,在教育史上首次把學校教育建立在心理學的基礎上,使教學走上科學的道路,例如,他把課堂教學的過程分為以下4個步驟:
1.“明了”。使學生明確地感知新教材。要把新教材與學生已掌握的知識聯系起來,加以比較分析。教師在提示新教材的時候,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例如可以采用敘述法,用精煉、明確而富有吸引力的語言對教材進行描述和分析。也可以采用直觀法,通過實物、圖畫等對新教材加以介紹。還可以采用談話法,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
2.“聯合”。要求學生把上一階段所獲得的各種觀念加以聯合,形成概念。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活動,特別是記憶和想像。
3.“系統”。前邊聯合起來的各種觀念與課程的整個內容和目的聯合起來,使新舊知識作更大范圍的、更深入的聯合,對知識進行更高的概括。
4.“方法”。主要任務是把前3個步驟所獲得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教學方法主要是作業和練習。
——這是赫爾巴特在教育史上的主要貢獻,同時,也使他為此而遭詬病。事實也是如此,他過分強調教師和書本的作用,并把自己的教學方法形式主義化,認為在任何學科、任何教材中都同樣適用,這就封閉了理論更新的空間,把生動活潑的富有生機的課堂教學形格勢禁起來,由帶有革新色彩的教育理論,隨著時間的遷延而變成需要被新的教育思想批判并極力改革的東西——教育理論和在教育理論指導下的學校教育,不能固步自封和守舊不前,而是要與時俱進,適應經濟社會的發展,及時吸納先進的教育思想,加快學校教育諸如學校管理、課程內容和課堂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不然,就會落后于時代,不能適應當下經濟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陷入非常被動的狀態——可以說,杜威對赫爾巴特原來極具先進色彩的學校教育思想卻因為不能跟隨社會的劇烈變革而除舊圖新以迎合這個前所未有的社會歷史現狀,進行強烈的批判是帶有進步意義的。
在杜威的視野里,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已經退化到了明顯阻礙現代教育發展的對立面,被冠之以“傳統教育”而受到清算——在清算這些“傳統教育”的陳規陋習過程中,杜威大力倡揚實用主義教育思想,試圖為美國學校教育清掃出一條符合現代社會對學校教育要求的新路來,通過他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的努力,終于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杰出成就——特別是他1916年出版的經典名著《民主主義與教育》,全面地闡述了實用主義教育理論和學校教育的改革,而躋身與柏拉圖的《理想國》以及盧梭的《愛彌兒》并列為對人類社會教育有絕大影響的三部里程碑著作中,這是非常了不起的!
創立新的學派或者提出新的理論思想,必須要有自己鮮明的理論主張和思想體系,還要有堅實的學術基礎。那么,依據這一要求,來衡量實用主義教育思想,概括起來,其主要特征是:
1.是一個完整的系統的教育理論體系;
2.是對“傳統教育”思想進行批判性的論述;
3.強調教育實驗的重要性;
4.具有美國特色的教育思想;
5.在世界范圍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在實驗主義的理論支撐下,杜威無論是在教育理論還是在教育實驗中,他都立場堅定、旗幟鮮明地標榜自己的觀點,歸納起來,主要有:
1.堅持實用主義經驗論。如前所說,“經驗”是杜威哲學中一個核心概念,也是他教育思想體系的核心概念。杜威認為,存在即被經驗,精神與物質兩者屬于同一個東西。沒有真正意義的經驗,也就沒有學習,這就是“從經驗中學習”。他堅持實驗主義經驗論,在《經驗與學習》中對教育這樣認識和表述:“教育就是經驗的改造和改組。這種改造或改組,既能增加經驗的意義,又能提高指導后來經驗進程的能力?!蓖砟甑臅r候,他把自己的實驗主義教育思想概括為一句話:“教育是以經驗為內容,通過經驗,為了經驗的目的?!?/strong>
2.“教育即生活”與“學校即社會”。在《我的教育信條》里,杜威指出:“教育過程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心理學的,一個是社會學的。它們是平列并重的,哪個也不能偏廢;否則,不良的后果將隨著而來?!?/span>
①“教育即生活”。杜威強調說:“生活就是發展,而不斷發展,不斷生長,就是生活。”(見《杜威教育論著選》)沒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教育即生活。他把生物上的一個概念“生長”搬移到教育上來,說:“生長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長”。(見《杜威教育論著選》)這里的“生長”就是指兒童本能發展過程中的各個階段,不僅包括身體方面,而且也包括智力和道德方面。學校教育的目的就在于通過組織保證兒童繼續生長的各種力量,使教育得以繼續進行。
②“學校即社會”。認為人們在社會中參加真實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長和改造經驗的正當途徑。 所以教師要把教授知識的課堂變成兒童活動的樂園,引導兒童積極自愿地投入活動,從活動中不知不覺地養成品德和獲得知識,實現生活、生長和經驗的改造。
3.“從做中學”。杜威批判傳統教育,提出了“從做中學”這個基本原則。認為:在傳統學校的教室里,一切都是有利于“靜聽”的,兒童很少有活動的機會和地方,這樣必然會阻礙兒童的自然發展。因此,在學校里,教學過程應該是“做”的過程,教學應該從兒童的現在生活經驗出發,兒童應該從自身的活動中進行學習,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杜威論述道:“人們最初的知識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識,是關于怎樣做的知識”,“應該認識到,自然的發展進程總是包含著從做中學的那些情景開始”。從“做中學”實際上就是從“活動中學”。
4.課程與教材。杜威認為,學校的“課程計劃必須考慮到能適應現在的社會生活需要”,教材的“迫切的問題是要在兒童當前的直接經驗中尋找一些東西,它們是在以后的年代里發展成為比較詳盡、專門而有組織的知識根基”(見《杜威教育論著選》)由于知識在不斷發生變化不再是凝固不變的,因此,課程教材也要發生變化。在兒童與課程教材的關系上,杜威認為,必須站在兒童的立場上,以兒童為出發點來考慮課程與教材。
5.思維與教學。杜威強調思維5步法,這一點,前邊已經說過了,此處不再論述了。
6.兒童與教師。杜威是在批判傳統教育忽視兒童的做法,強調傳統學校的“重心在兒童之外,在教師,在教科書以及在其它你所高興的任何地方,唯獨不在兒童自己即時的本能獲得之中?!保ㄒ姟抖磐逃撝x》)所以,他指出,學校生活應該以兒童為中心,一切必要的教育措施應該為了促使兒童的生長。學校的教學計劃、課程、方法以及一切教育活動,都應該服從于兒童的興趣和經驗的需要。杜威形象地說:“我們教育中將引起的改變是重心的轉移。這是一種變革,這是一種革命,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學的中心從地球轉到太陽一樣的那種革命。這里,兒童變成了太陽,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則圍繞著他們轉動,兒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是圍繞他們而組織起來?!保ㄒ姟抖磐逃撝x》)——當然,以兒童為中心,并不是說教師不應該采取對兒童放任的態度,因為這樣做就是“年長的人決定讓兒童任憑偶然的接觸和刺激擺布,放棄他們的指導責任?!保ㄒ姟抖磐逃撝x》)杜威認為,兒童與教師雙方都是平等者和學習者而參與的,教師有責任對兒童起著作用的影響,給予兒童必要的指導,兒童更多而不是更少地受到教師的指導。
7.教育無目的論。在杜威的心中,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會中,教育只是外力強加于受教育者的目的的。在民主的社會中就不同了,應當奉行無目的論。
美國著名哲學家胡克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曾這樣評價杜威:“在美國思想走向成熟的年代,杜威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無人可以比擬。幾乎美國思想的每一個領域他都作出過貢獻,美國生活的任何一個方面他都進行過闡釋。他的影響遍及學校、法院、實驗室、勞工運動以及國家政治生活等方面。”(見鄭國玉《民主思想家:杜威》導言)——按照胡克的話,既然,杜威涉及了各個社會領域,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那么,現在,提出一個問題,杜威一生都在致力于提倡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固然其目的是為了改革當時已經明顯僵化了的美國學校教育,再深入一層,即改革以后的美國教育真的就如同他說的那樣是無目的嗎?我看并不是這樣!
杜威早先是實用主義哲學家,他在富蘭克林兄弟的影響下,不只是甘愿在書齋里度過的,而是眼睛緊緊盯著現實社會,極力把自己的學說緊密地和現實社會結合起來,在他的深層意識結構里,恐怕是要做美國社會精神的領袖這個既隱秘又顯豁的心理情結吧,雖然,杜威沒有明確的語言表述,但是,從他的整個學術活動和研究中,可以得出這一大膽的懷疑——就以他的最重要的集中反映了他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名著《民主主義與教育》來說,實質上就是通過教育而達到杜威政治哲學的表達,勾畫出美國應該追求一個民主的社會,所以,民主才是杜威全部思想的主軸。
說杜威全部學說的主軸是民主,那么,杜威的民主的追求是什么呢?一言蔽之,應該是把民主不僅成為一種制度,更重要的是,民主得變成人們的一種自覺的生活方式——杜威顯然非常明智,如果圍繞著民主這個主軸展開全部的學術研究,就會屹立在美國精神的高峰,因為,民主是現代工業社會的一個政治生活的底線和出發點,也是歸宿。于是,杜威開始著手的地方,是為民主找到一個哲學依據,這就是他后來一直提倡的實用主義,找到這個哲學依據之后,杜威選擇了先構建新的教育理論體系,通過改革學校教育的途徑,再通向最終的目的——提倡民主主義社會。應該說,杜威非常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這一學術使命。
這里簡單地說說他的民主作為生活方式的理論觀點——首先是作為政治形式的民主,其次是作為生活方式的民主,而作為生活方式的民主的基本原則是自由、平等與博愛,這是建立在對人性可變性的信賴和對個人理智能力的信賴以及對集中的合作性經驗力量的信賴這一基礎上,而生活方式的民主理想是要求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杜威很是推崇個人主義,在《哲學改造》里,他認為個人“代表著那些在共同生活影響下產生和固定的各種各樣的人性的特殊反應、習慣、氣質和能力?!睋?,可以“創造一個新型個人——其思想與欲望的模式與他人具有持久性、其社交性表現在所有常規的人類聯系中的合作性。”(見《新舊個人主義》)他拋棄了舊個人主義的孤立、封閉、自足性的因素,強調個人之間的合作、個人與社會之間的協調和共同利益的重要性。為此,學校教育的任務就是要培養一般要求具備科學的態度和科學的方法,具備必須有的德行以及有個性的民主社會公民。
通過以上的分析,學校教育的落腳點和目的也就非常清楚了。而要達到這一目的,重要的還是教育的問題,所以,杜威凝聚一生的精力自覺地替美國社會創立了能代表美國精神的教育理論體系——也就是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
無論怎樣說,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對美國社會的教育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和社會發展趨勢,批判傳統的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注意對教育史上各種教育理論進行批判性論述,強調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相結合,積極致力于現代教育的探索,不但體現出了批判精神而且還體現出了創新精神,他的教育思想至今還有再研究的重要價值,對當代社會的教育理論構建和學校教育建設仍然據有豐富而有益的啟示,雖然,后來的要素主義教育理論的批判鋒芒直指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更明顯的是隨著社會歷史的不斷進步,一些東西注定要被歷史無情地擱置起來,成為博物館里的標本,這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今天,人類經歷了或者正在經歷以科技為主要動力的社會革新,那么,教育也要跟隨社會不斷向教育提出的新的本質要求而努力成為社會進步的強大推動力量,這是教育發展的生命力所在——以此觀點來反觀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已經是明日黃花了,不過,不能采取歷史的虛無主義,而是要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引下,努力從先前的教育流派、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中吸取科學的合理的至今仍然富有生命力的東西,用以構建社會主義教育理論體系,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這是一項艱巨的過程,需要持續不斷的研究和總結,而曾經在教育史上發生過巨大的影響的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只覺:“但寒煙衰草含綠”,畢竟還有正確理解和借鑒的必要,況且,他提出的一些教育觀點至今尚未落后。
旅程的風光或者秀麗或者壯美,借用北宋政治家寇準的《江南春》這首詞的開篇來形容,卻也能表達出此間的心情:“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遠”——旅程大多是一個人孤獨的行走,輕易就有了“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送迎”的感受,不知道林逋先生漂游吳越一帶如何就產生了這樣的詩情畫意,至少說明了人在旅途不會停止追尋美的腳步,遇到愜意的山水,早就忘記了天涯孤旅的種種閑愁而沉醉其中,就如閱讀柏拉圖、盧梭和杜威,這是一次艱辛的精神之旅,也是一次極度愉悅的思想之旅。自然,面對著這一座座崇山峻嶺,不能不寫出來一些觀感,作為此后的回味……這些收藏在幽暗書籍長廊里的偉大著作,依然盎然著青綠的生機。
柏峰,陜西蒲城人。著有多種文學理論專著、散文集。曾獲全國及省級文學獎。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陜西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絲路新散文
主辦:渭南市文藝評論家協會
主編:柏峰
執行主編:劉莉
編輯:李維剛
校對:周伶俐
絲路新散文,打造高端平臺。提倡有格局有高度、哲理與詩意相結合的文體。絲路新散文,歡迎一切有格調、有情懷、有溫度的文字。優秀稿件將在《絲路新散文》雜志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