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著名水利著作《行水金鑒》稱:“宋禮之功在會通,陳瑄之功在淮南。”這是對陳瑄在淮南一帶治理大運河、淮河等的功績的一種高度贊賞。陳瑄,字彥純,安徽合肥人。他是明代的首任漕運總兵,同時也是著名的水利專家。自朱棣即位之后,一直致力于漕糧運輸,先是海運,后是漕運,前后達三十余年。宣德八年(1433)十月于淮安去世,死后追封平江侯。
陳瑄
陳瑄是一名地地道道的武臣。他的祖先是在湖廣一帶建立政權的陳友諒。其父陳聞后來以義軍千戶歸順了朱元璋,洪武年間擔任成都右衛指揮同知。父親死后,陳瑄便繼任指揮同知。洪武二十五年(1393),在平定西南的月魯帖木兒叛亂中作戰英勇,升任右軍都督府都督僉事,負責在長江一帶督操水師。后來靖難之役爆發,朱棣攻到長江江畔。陳瑄也沒有為朱允炆死守的打算,率軍直接歸順了朱棣。朱棣之所以能夠順利渡江攻下南京,陳瑄功不可沒。等朱棣榮登大位之后,顧念陳瑄的功勞,便將其封為平江伯,食祿一千石。
陳友諒
朱棣建國后,考慮到北方蒙古勢力的威脅,便決定遷都北京。而建都北京,糧食供應卻多來自江南一帶。這時便出現漕糧運輸的問題。也就是從永樂元年(1403)開始,陳瑄便著手總督漕糧往北京的運輸。最開始是采用海運。陳瑄從繼承父職開始,便以統領水師為主。所以總督漕糧海運的事務便落到他的身上。
朱棣
他總督海運,一方面是護衛漕糧從江南地區安全到達天津海河一帶,主要抵抗沿海倭寇的襲擾。這是他在發揮武臣的能力。另一方面,他還對沿海一帶的海堤、天津一帶存儲糧食的倉庫等的建設付出了重大努力。在總督海運的過程中,陳瑄逐漸便由一個單純的武職官員,轉變為一個深諳內政的文職官員。從原先只會統兵打仗到熟悉內政,這是他人生重要的轉折。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他逐漸發現了自己最擅長的領域,同時也積累了水利方面的一些經驗。
永樂九年(1411),因為海運風險太大,運輸的漕糧損失嚴重,于是群臣提議轉由內河運輸。大運河的疏浚便提上日程。山東的會通河,連通淮河與衛河,是大運河的重要河段。元時曾經修浚,結果引發了劉福通、韓林兒等的農民起義。明朝想要實現運河運輸,便必須重新修筑會通河。而陳瑄便被朱棣派去協助工部尚書宋禮修浚會通河。雖然這個過程中,陳瑄只是處于協助的地位,但是他學到很多水利知識,逐漸成長為一名精通水利的專家。
京杭大運河聊城段
正如《行水金鑒》所說,“陳瑄之功在淮南”。陳瑄一生中最大的成就便是他在淮安一帶進行的水利建設。最著名的就是處于淮安城與淮河之間的清江浦。這不僅對于漕糧運輸有益,而且對于緩解淮河一帶的洪澇災害也很重要。另外,此處連接洪澤湖與淮河,風景也非常優美。后來明武宗朱厚照南征,便在清江浦流連忘返。甚至在此處失足落水,最終不治。即便現在清江浦仍然有重要意義。
永樂十三年(1415),會通河開通之后,明朝便徹底放棄海運,專一實行運河漕運。雖然如此,運河沿岸一帶仍然有很多不便。南來的漕船到達淮安城后,漕糧不能直接運送至淮河。還需要通過陸運,經過仁、義、禮、智、信五壩,才能進入淮河,進而到達清河。再由漕船沿運河北上。當地的民眾運輸十分辛苦,負擔沉重。
自實行漕運后,陳瑄便開始詳細了解運河一路上的情況。淮安一帶的問題他也注意到了。在經過實地調查,又詳細詢問當地老人的一些建議后,他決定在淮安與淮河中間重新開辟一個人工河道,借以連通淮安與淮河。
清江浦
他了解到,淮安城西管家湖西北,距離淮河鴨陳口僅二十里,與清江口相對,非常適合開鑿河道。陳瑄于是在此地開鑿清江浦,鑿渠二十里,引管家湖水入淮。并由北向南依次修建新莊、福興、清江、移風四閘。加上后來修筑的板閘,合為五閘。五閘相當于現在的船閘,既利于漕船通過,又利于調節水勢。
宣德年間,陳瑄又于淮揚運河一帶修筑寶應、白馬等長堤。各堤皆置涵洞,互相灌注,形成了單獨的一條河道。避免了新開湖、高郵湖、白馬湖等地湖泊相連導致的風濤險惡。
之后又鑒于呂梁洪一帶水運險惡,于其西別鑿一渠,置二閘,蓄水通漕。
此外,陳瑄又筑沛縣刁陽湖、濟寧南旺湖長堤,開泰州白塔河通長江南北。又自淮至臨清,置閘四十七,作常盈倉四十區于淮上,在徐州、臨清、通州都設立倉庫,便于轉輸。
京杭大運河
經過陳瑄對運河,尤其是淮河一帶河道的修浚,明朝的大運河算是真正暢通無阻。終明之世,漕糧便一直沿著這個通道直達北京。而這一河道同樣為清朝所沿襲。《明史》稱陳瑄“凡所規劃,精密宏遠,身理漕河者三十年,舉無遺策”。
武臣逐漸轉做內政,文臣逐漸掌握軍隊,管理軍政,一切以文為主流,這是明代發展的重要趨勢。天下承平,棄武從文,文臣的權力越來越大。陳瑄的轉變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好在他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內政領域,也證明了自己的價值。
參考文獻:《明成祖實錄》、《明史》、《行水金鑒》;
湯綱,南炳文:《明史》。
本文由@以史為伴原創。喜歡明朝歷史的,歡迎關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