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對南京這個都城始終都不滿意。在他心中,南京始終是臨時的落腳點,他一直在尋覓,想要在北方另外找一個城市作為首都。而當時的開封、洛陽、鳳陽、西安都是他認為理想的都城之一。朱元璋在都城的選擇上特別注重歷史因素。南京在歷史上雖然號稱六朝古都,但是卻沒有一個是統(tǒng)一王朝,多是些偏安一隅的朝代,而且王朝持續(xù)時間都不是很長。朱元璋覺得,南京并不符合他的身份,六朝歷史讓朱元璋擔心會成為明朝國祚永存的不祥預兆。而開封、洛陽、西安都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王朝的都城,朱元璋其實更屬意這些地方。而鳳陽是其家鄉(xiāng),選擇這里當都城,有種衣錦還鄉(xiāng)的感覺,這有點自尊心作祟。其實他對家鄉(xiāng)也沒有多少美好的回憶。
朱元璋登基后,隨著徐達、常遇春在中原地區(qū)的推進,開封、洛陽相繼落入其掌握中。于是朱元璋便以開封為北京,應天為南京,臨濠為中都。后來有一位都察院御史胡子褀上書。朱元璋在都城選擇上的猶豫不定朝野上下也都知曉。這位胡御史在奏疏中便建議道:“縱觀天下形盛,可以作為都城的地位有四處。河東一帶地勢高,控制西北,堯曾經(jīng)建都于此。但是此地苦寒,不適合發(fā)展。汴梁襟帶黃河、淮河,宋朝曾建都于此,但是此地平坦、空曠,無險可守,不利于戰(zhàn)備。洛陽之地,乃是得到周公認可的。周朝、漢朝都曾遷都于此。可是嵩、邙無法與殽、函、終南山相比,澗、伊、洛非有涇、渭、灞、浐之雄。而能據(jù)百二河山之盛,聳諸侯之望,非關(guān)中不可。”
他的大體意思就是山西、開封、洛陽、西安是最為合適的建都之地,但是其他地區(qū)地理形勢都不樂觀,唯有西安才是能守能攻的最佳之選。考慮到歷史因素,朱元璋對他的分析非常滿意,心中躍躍欲試。不過一直沒有機會實施。
后來朱元璋曾經(jīng)親自到開封考察過,否決了以此地為都城的想法。而他以鳳陽為都的想法,也在劉基的極力勸阻下放棄了。唯獨這個西安之說他始終無法釋懷。
洪武二十四年八月,此時的朱元璋已經(jīng)六十四歲了,再次想起了胡御史的論斷,于是他便命令太子朱標巡撫陜西。他對朱標說:“天下山川形勝唯有秦地最為險固,你這次去要好好考察下當?shù)氐拿耧L民俗,慰問當?shù)氐陌傩铡!敝煸盀榱舜诵械膱A滿,親自為他挑選了文臣武將作為扈從。
朱標是朱元璋從小就開始培養(yǎng)的繼承人,在他身上,花費了大量的心血。后來更是直接讓大臣凡是政事先啟奏太子,然后再回奏。可以說朱元璋已經(jīng)漸漸地開始將權(quán)力下放了。朱標親自考察西安,其實與朱元璋自己考察沒有什么區(qū)別。足見他對此事的重視。
朱標不愧從小就受到嚴格教育,圓滿的完成了任務,當年便回來了,將陜西的地理形勝圖奉上朱元璋。朱元璋非常滿意。可是因為考察的辛勞,朱標卻因此得了重病,一直臥床不起。第二年的四月便駕崩了。
老年喪子,朱元璋非常痛苦。史書上稱:“帝慟哭。”朱元璋此時可謂傷心欲絕。不管是從私的角度,還是從公的角度,朱標的死對朱元璋的打擊非常大。此時的朱元璋估計也沒有心思再去考慮遷都之事了。他的首要問題是皇位要交由誰來繼承。一是出于對長子繼承制的堅持,一是出于對朱標的思念,朱元璋選擇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
為了防止出現(xiàn)悲劇,又對自己那些兒子們進行了一系列的安排。隨后便是對朱允炆這個新繼承人的培養(yǎng)和為其未來可能面臨的危險而努力。此時的朱元璋已經(jīng)沒有多余的精力再去遷都了。畢竟遷都乃是牽涉面非常廣的舉措。如果朱標還活著,他可能會輔助朱標完成此事。不過現(xiàn)在一切都晚了。可以說,朱標的死徹底打亂了朱元璋的布局。其實朱元璋也有類似朱棣后來的心思,天子守國門。可是他沒有機會實施。朱棣后來遷都北京其實是有些繼承了朱元璋的觀念。當然還有另外的一些硬性因素,像漕運問題,像西安的經(jīng)濟發(fā)展問題。這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解決的。最終朱元璋不得不放棄了原先的想法。
參考文獻:《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