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對于“俠”的認知,金庸在《神雕俠侶》中借助郭靖之口闡述的很清楚,而這個認知也得到了普遍認同!
郭靖又道:“我輩練功學武,所為何事?行俠仗義、濟人困厄固然乃是本分,但這只是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稱我一聲‘郭大俠’,實因敬我為國為民、奮不顧身的助守襄陽。然我才力有限,不能為民解困,實在愧當‘大俠’兩字。你聰明智慧過我十倍,將來成就定然遠勝于我,這是不消說的。只盼你心頭牢牢記著‘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這八個字,日后名揚天下,成為受萬民敬仰的真正大俠。”
“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郭靖不僅是用語言對楊過進行教育,更是用行動做出榜樣。郭靖本可以在桃花島與黃蓉廝守終生,可是他眼見蒙古大軍南下,導致百姓流離失所,造成生靈涂炭,他毅然決然選擇投身于對抗蒙古大軍的行列之中 ,在與蒙古大軍對抗的二十年中,他不可能不知道此番選擇注定要搭上一家人的身家性命,但是郭靖心懷蒼生,為了國家和百姓,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堅決駐守襄陽,身上散發著“雖萬千人吾往矣”的英雄氣概!
郭靖的一生都在踐行“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八個字,他配得上大俠二字。其實郭靖身上最難得之處就是他明白襄陽最終的結果肯定是要被攻破,但是他無怨無悔,真正做到“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而擁有黃蓉這般賢內助,能夠陪伴他舍生入死,也是郭靖此生最大的慰藉。
郭靖還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楊過,楊過本身性格向來是我行我素,行事只憑自己喜好,內心雖有俠義之心,但是他在前期也只是算是一個小俠。后來歷經滄桑,而他對郭靖的欽佩之心也是越來越強,后來也在江湖上多行俠義之事,闖出“神雕俠”的名號,又借著給郭襄過生日幫郭靖立下大功,又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
二
楊過和郭靖的人生追求不同,也注定了楊過不可能選擇郭靖的道路。
楊過的一生都是在追求自我和愛情,因為出身的緣故,他一直被歧視,于是他拼命想證明自己,也拼命在對抗俗世。正是這種強烈的對抗精神,讓楊過不可能將所有的心思都用于對抗蒙古大軍,他也不可能像郭靖這般全力鎮守襄陽。郭靖好歹還有黃蓉陪伴,而楊過卻一直與小龍女處于離別狀態。楊過這種自我問題都未能完全解決,也就不可能去實現更高層面的人生價值。
只是受到郭靖的影響,楊過也為襄陽立功不少,特別是后來重創蒙哥,化解了襄陽之圍,也算是為國為民的舉動。所以,楊過也配得上“神雕俠”的名號,只是影響力肯定是不及郭靖。
郭靖是典型的“儒家之俠”,楊過是“道家之俠”,而張無忌卻是“佛家之俠”。
沒有像郭靖楊過這般轟轟烈烈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奮戰,張無忌卻在救人困厄方面做了不少俠義之事,而他的性格一直都是寬厚仁慈,所以他也算是金庸筆下的一個另類的俠客,“佛家之俠”!
張無忌所處的環境已經與郭靖和楊過有所不同,在郭靖楊過時期,蒙古大軍南下讓江湖中人面臨著存在危機,而到了張無忌時期,明教已經開始展開了反攻,所處形勢的不同也讓他們面臨的局面就不同,對于張無忌而言,他至少不會像郭靖這般守住一個城池來對抗蒙古大軍,所以在“俠之大者”這方面就呈現的完全不同。
三
其實,金庸創作三部曲的時間并非是順延下來的,《射雕英雄傳》作為其早期作品,名族意識就相當強烈,《神雕俠侶》緊隨其后,這種意識繼續保留,而《倚天屠龍記》算是金庸的后期作品,創作的場面與成熟度遠勝前面兩部作品,而金庸此時經歷更多,內心更成熟,對人生的感觸更深,所以在《倚天屠龍記》中,他更體現人世間的無能為力,而非單純的個人英雄主義。
金庸思想的變化對其創作影響很明顯,《倚天屠龍記》作為其創作中后期的作品,無論是人物性格,還是矛盾紛爭,抑或感情取舍,都比之前的作品顯得更成熟。張無忌的人物設定本就不是超凡英雄,雖然他從天而降化解明教危難,進而成為明教教主,但是他從來都不是一個合格的領袖,他內心柔軟,缺乏殺伐決斷,更缺乏智謀機變,所以即便他是明教教主,也只是暫時的,注定會有人將其取而代之。
相比郭靖楊過,張無忌缺乏個人英雄主義的特性,但并不代表他缺乏俠義之心,像他在蝴蝶谷救治常遇春,千里迢迢護送楊不悔去昆侖山,承受滅絕師太三掌只為救明教教眾,以及后來從高塔救六大門派門人等等,這些都彰顯了張無忌俠義之心,只是這些舉動相比郭靖鎮守襄陽又顯得很微不足道。所以很多人就把張無忌的俠義之舉忽略,反而總是覺得他性格過于懦弱,他應該帶領明教直接推翻暴元。只是張無忌并不是這種人物,他沒有這種野心,也沒有這個能力,畢竟,他只是一個武功高強的普通人!
張無忌未被稱之為俠,還有一方面是因為他的身份是明教教主,所以更多人稱呼他為“張教主”而沒人稱呼他為“張少俠”。張無忌作為明教教主,也算是終止了明教內部的矛盾,也讓明教走向正軌,他在江湖上的影響力還是挺大的。
只是張無忌作為一個普通人,他比郭靖和楊過更貼近現實,更像一個普通人,這其實也是金庸的進步。
堅持原創,我是忠肝義膽岳老三,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