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寄予了期望的人工智能在2020年并沒有大的突破,但是機器代人在新冠肺炎疫情“隔離”的背景下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倫理的焦點并不是機器反戈人類,而是一些人類遙控自動武器殺戮。
人工智能(AI)在深入企業、公共設施和家庭,這是必須接受的事實。
意外的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之下,AI凸顯高科技的作用。不僅在醫療服務方面,AI在生活和經濟領域也發揮了重大作用,如遠程辦公、在線教學、在線會議。自動化程度較高的企業復工能力強,推動工業自動化程度加速加深。
雖然技術上并沒有重大突破,但是人工智能正在蓬勃發展。語音和面部(圖像)識別等程序被嵌入到智能手機、智能電視、汽車和無數其他消費產品中,遠程作業應用和算法規??焖侔l展。
根本不用擔心人工智能會奴役人類、而且還會自己繁殖這樣的無稽之談,我們都能識別機器和生命的不同之處。
說到底,人工智能就是一種工具,依托于規則模仿實現人類的一些能力。被機器淘汰了,說明你需要學習進步了,而不是沮喪于被掃地出門。
2020年12月,幾乎所有的主流媒體都報道了這起殺人機器事件,襲擊法赫里扎德的行動運用了“人工智能和人臉識別技術”,槍支被安置在一輛皮卡上,使用先進的攝像頭進行瞄準,并由衛星控制,總共開了13槍。
AI倫理問題就此被升級,其并非幻想的機器反戈殺戮,而是人類操控。但是和隱私等倫理問題的實質一樣,正在從道德譴責上升至法律層面規范約束和制裁。
《科學》雜志報道稱,“人工智能的核心進展在某些領域停滯不前”,比如信息檢索和產品推薦。一項用于改進神經網絡性能的算法研究發現,“沒有明確的證據表明在10年的時間里性能有所改善。”
“通用”的人工智能——擁有廣泛的知識和學習能力,像人類一樣解決各種現實問題——的長期目標仍然難以實現?!拔覀兊臋C器以非常狹隘的方式學習,”被稱為深度學習的人工智能方法的先驅約書亞·本吉奧(Yoshua Bengio)最近在《連線》(WIRED)雜志上抱怨道。“學習一項任務,它們需要比人類智能樣本多得多的數據,但它們仍然會犯愚蠢的錯誤。”
毫無疑問,人工智能仍然會發展進步,但是突破依然面臨困難;機器會變得越來越聰明,而這取決于開發者的能力和智慧;AI倫理規則已然踏上征程。
2020年12月23日,全國政協今年最后一場雙周協商座談會,探討的是一個關于“未來”的話題——人工智能發展中的科技倫理與法律問題。
出自《2020年12月稀土永磁全產業鏈研究報告》文——2020年10個期待的大事件并沒能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