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創作打卡挑戰活動#提到農業稅,相信大多數農村人都不陌生,過去農民為了完成每年規定的公糧、三提五統解交任務,都要提前計劃和準備,留足國家的、備齊集體的、剩下的才是自己的,可以說,在農業稅存在的那些日子里,農民在其中既有責任心的體現、也有辛酸的情緒流露、還有對個別“克、拿、卡、要”行為的憤怒反應。我們不妨用本村一個老農的交稅經歷,來簡單回顧一下曾經的這段歷史吧!
老李是一個60后,農業稅在他們心里,可以說是根深蒂固,是一種自覺的行動,因為在那個年代的農民心中,農業稅就是“皇糧國稅”、是應該完成的任務,當然農民繳納農業稅,并不是需要繳納現金,而是用水稻、小麥來折抵。
老李是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但對于農業稅卻毫不含糊,他也經常對子女和周圍的鄰居說:“做人就要厚道,農業稅是皇糧國稅,每個人都有義務去繳納,沒有抗稅的道理。”正因為如此,老李一家在每一次收完糧食后,就會自覺把質量最好的糧食選出來,曬干后第一時間背到鎮里糧管所把公糧完成了。
記得有一次,老李一家照例把糧食送到了糧管所,可是征收員發現糧食里有雜質,就拒收了,叫老李一家背回去換品質更好一點的糧食來繳納。老李家離鎮上來回需要3個小時,再加上當天太陽很大,實在是不方便來回地折騰;而且老李覺得糧食里的雜質并沒有多少,征收員僅是偶爾看到了一粒兩粒而已。
于是老李就央求征收員收下,可是征收員死活就是不干。這事引起了老李家人和其他交公糧農民的強烈不滿,紛紛譴責征收員的機械和教條。在群情怒色之下,征收員才收回讓老李一家背回去的決定,只用風簸重新吹一下就收取了。這一來二去的,等到老李一家交完公糧回到家里,天都黑了,而老李一家還沒吃到飯。
農業稅在過去既是農村人的義務,也是農村人的“痛點”,過去我們是農業大國,國家并不富強,所以需要農民交納公糧來支持國家建設。但隨著國家成功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國家也富強了,考慮到農民的具體情況,國家于2006年取消了農業稅,同時給予種地農民適當的補貼,取消農業稅眨眼之間就已走過了15年。
最近看到了一個令人吃驚的消息,說“農業稅”又要卷土重來了,這是真的嗎?為什么又會重啟農業稅呢?帶著疑問,我立即上網查閱了很多的資料,發現坊間傳聞的“農業稅”確實是真的,不過這個“農業稅”可不是過去那個農業稅,這次傳聞中的“農業稅”其實指的是耕地占用稅,主要是針對某些改變耕地用途而占用耕地的行為,所征收的相應的使用稅,對于按土地正常用途種地的農村人來說,這個稅種與農民無關。
現在之所以要征收耕地占用稅,實際上就是對改變耕地用途舉動的一種限制,是對土地的一種保護措施。那么究竟是哪些人會被征收耕地占用稅呢?主要是這3種:一是擅自改變耕地用途;二是違規占地建房;三是將耕地用作非農建設。
由此可見,這次設置的所謂“農業稅”,與過去的農業稅完全不是一個性質,現在的“農業稅”僅僅只是耕地占用稅,是對改變土地用途的人員征收的一種稅種,我們農民朋友對土地是進行正常的耕種,并未用來作為非農方面的建設,那就無須擔憂這個稅種。
大家對此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