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小吃 - 概述

沂蒙小吃 - 王氏熟梨
王氏熟梨是熟梨王“王玉成”用祖?zhèn)鲾?shù)百年歷史秘方烹制的熟梨,用料講究,風味獨特,為中華一絕。熟梨酥爛化渣、入口即化、甜香醇厚、子實酥軟并有清痰瀉火、潤肺止咳、解酒利尿、除煩去燥、養(yǎng)肝益心之功效,對慢性氣管炎、哮喘肺熱有一定的療效。
王氏熟梨一般在夜幕降臨時銷售,售賣時配以悠揚的傳統(tǒng)售賣歌,人們聽到歌后,紛紛前往購買,食者贊不絕口。1993年10月20日笑星趙本山食梨后把此歌搬上舞臺。
陳毅、谷牧、費孝通等名人都曾贊譽過此梨。曾為多家電視臺和報刊采訪報道。1997年被山東省經(jīng)貿(mào)委評定為“山東名吃”,中國烹飪協(xié)會評定為“中華名吃”和“中華熟梨王”稱號。
原料:山東平邑天寶山黃香梨、浙江溫州冰糖、四川峨嵋山川貝母、熟梨原汁老湯、南國紅豆、曲阜大棗、桂花醬、香白芷、香料等。
制法:梨精選,南國紅豆泡發(fā),香料包裹好;主配料下入特制灶具內(nèi),加老鹵、新湯、調(diào)料鹵制酥爛即成。
王氏熟梨2001年經(jīng)國家工商局注冊商標。
沂蒙小吃 - “惟一齋”牌八寶豆鼓
我國豆鼓制作由來已久,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述”有做豆豉的記載,后廣為流傳。臨沂八寶豆鼓釀造工藝首次出現(xiàn)于道光年間,當時城里“惟一齋”醬園經(jīng)理細心考察了附近各縣醬園及農(nóng)民制作豆鼓的不同工藝,博采諸家之長,摒棄諸家之短,幾經(jīng)改進,研制成獨具一格的“惟一齋八寶豆鼓”。
“惟一齋八寶豆鼓”是用大黑豆、茄子、杏仁、鮮姜、紫蘇葉、花椒、香油、白酒等八種原料經(jīng)一年密封天然發(fā)酵而成。豆鼓色澤晶瑩、香味獨特、營養(yǎng)豐富、有生津開胃、降逆消食的作用。費孝通先生題詞贊譽“齊魯名產(chǎn),醇厚清香”。
沂蒙小吃 - 光棍雞
“光棍雞”是蒙陰地方名吃,以其獨特風味,風靡沂蒙山區(qū)。創(chuàng)始人付澤明在蒙陰縣城西嶺開設(shè)炒雞店,以烹制蒙山大公雞為主,且口味鮮美、風味特殊吸引了大批食客。因炒雞店工作人員全部是男士,取材又全是大公雞,便將此菜戲稱“光雞”,此店即叫“光棍雞店”。1995年,在國家工商局進行了商標注冊。今臨沂、濟南、北京等地均有其分店。
原料:一年左右草公雞一只(約2000克),豬油70克,青椒50克,姜、蔥、醬油、高湯、鹽、味精、陳皮、八角、花椒等30多種藥料各適量。
制法:雞宰殺洗凈,改成劈柴塊;蔥切段、姜切片、青椒切片;勺放油煸姜片、蔥段下雞塊炒至灰白色無水分時放醬油再炒至雞塊醬紅色加入高湯、鹽、藥料等溫火燉20分鐘,待湯汁濃稠時下青椒、味精裝盆即成。
特點:色澤紅亮、汁寬味濃、鮮香醇厚、藥香濃郁。
沂蒙小吃 - 潘湖狗肉
潘湖狗肉以其獨特的制作工藝聞名。據(jù)傳說,康熙六次南巡有四次繞道沂蒙專嘗潘家湖狗肉并大加贊譽。據(jù)中醫(yī)理論,狗肉性熱,入命門經(jīng),有壯元氣、安五臟、益氣力之功效。民諺有“冬吃狗肉補,春天打老虎”之說。
原料:健壯成年狗、調(diào)味佐料、陳年老湯等。
制法:活狗放血剝皮,破肚去臟,大卸五塊,用深井水浸泡2日,中間換水三次;部分佐料深加工,然后混合粉碎待用。狗肉、佐料、陳年老湯、新湯入鍋鹵熟,折骨入盆;骨頭回鍋再煮,把握住余湯的數(shù)量,經(jīng)過濾后灌入盛狗肉的泥瓦盆中,加適量調(diào)料拌和均勻冷卻即成。食用時手撕成條,不可刀切,以免影響口味。
特點:色澤紅潤、口味香美、醇厚不膩、久食不厭。
潘湖狗肉在河東區(qū)潘家湖村生產(chǎn),以趙常杰烹制的狗肉為佳。
沂蒙小吃 - 金蒙紅燒兔頭
金蒙紅燒兔頭是蒙陰地方小吃,深受食者的喜愛。該菜選用3-4個月齡肉食兔子頭和10余種蒙山純天然中藥材,經(jīng)過10余種工序燒制而成。其特點是,口味麻辣咸鮮、肉味獨特、色澤誘人,且具有滋補養(yǎng)顏,健腦明目之功效。
紅燒兔頭吃法講究:兔頭上桌先掰開,先吃舌頭后吃腮,稍后再食黑眼圈,最后兔腦挖出來。
沂蒙小吃 - 莒南驢肉
“天上的龍肉、地上的驢肉”是世人向往的美味。莒南“驢肉”的專營店在驢肉的烹制上有獨到的功夫,制作的熟驢肉奇香,肉湯奇鮮,深受食客稱贊。
制法:剝皮整驢一頭,帶骨分割成塊,放入清水中浸出血污,鍋加大蔥、大姜(拍碎)、佐料包、料酒、肉塊、下貨,加入水浸沒原料,旺火燒開,撇去浮沫,小火燒至肉塊熟而不糜,停火起鍋,取肉塊切片沾煳鹽食用。
沂蒙小吃 - 六姐妹煎餅
煎餅,在沂蒙山區(qū)有著悠久的歷史,是廣大群眾喜愛的傳統(tǒng)食品。六姐妹煎餅是蒙陰六姐妹食品有限公司,聘請了當年在孟良崮戰(zhàn)役中,野店鎮(zhèn)煙莊村六位姐妹支前小組烙煎餅?zāi)苁謥碜骷夹g(shù)指導,因此而得名。
六姐妹煎餅以它獨特的原料配方,特制工藝,先后經(jīng)過各種粗細糧配比后浸泡,用石磨磨糊、攤制烙熟、成型整理,包裝而成。煎餅光滑均勻、口感勁道、糧香可口、品種豐富、色彩各異。系列產(chǎn)品有香米煎餅、板栗煎餅、蕎麥煎餅、柿子煎餅、薺菜煎餅等二十多個品種。批量生產(chǎn),遠銷周邊地市。
沂蒙小吃 - 吊爐烤排
吊爐烤排是郯城縣馬頭鎮(zhèn)的地方小吃。所謂吊爐,是一種上下兩節(jié)同時能夠燒火,而上節(jié)連一隨意移動杠桿的爐子,這種爐子烤制面食可隨時調(diào)整角度,致使受熱均勻,兩面酥透。烤制前,要經(jīng)多道工序方能上爐。先是和面,要用很講究的三合面,即老面、燙面、嫩面各占三分之一;再是揉面,要下力氣反復(fù)揉,一直揉到面皮滑,一拍“嘭嘭”作響方可;最后是揪劑子搟面皮,在面上放適量油鹽、花椒面,再卷起搟勻,然后刷上特制的糖稀,撒勻去皮的芝麻。吊烤時上下爐同時烤火,底蒸上烤,火要先急后緩,并不斷移動杠桿,直至酥透及里方可出爐。這種吊爐烤制的烤排,兩面黃澄澄、晶亮亮、吃起來脆酥酥、香噴噴、滿口溢津,久食不厭。
沂蒙小吃 - 咸豆粥
咸豆粥是臨沂大眾化粥食,多為早餐供應(yīng)。此粥制作細膩、口味香美、消渴利尿、營養(yǎng)豐富、易于消化。喝此粥配食熱油條口味尤佳。
制法:黃豆和小米用水泡開,分別磨成豆?jié){和米漿,各自過濾出渣;鍋加水燒開,下豆?jié){燒開后,再下米漿,開鍋盛入粥碗內(nèi)。另取少量黃豆放鍋中炒熟后加水和鹽煮至皮起皺,撒在碗中粥面上即成。
沂蒙小吃 - 油茶
油茶是臨沂人民的傳統(tǒng)小吃,尤以郯城馬頭人對其特別鐘愛。宋朝末年油茶從西部回族傳到沂州之地,為半流汁食品,宜早食。馬頭供銷食品廠生產(chǎn)的油茶質(zhì)量上乘,暢銷國內(nèi)外。
制法:面粉炒熟呈淺黃色,花生仁、瓜子仁、核桃仁、芝麻炒酥碾碎,蔥姜切絲用花生油炸酥;炒面加蔥姜絲、花生油、香油搓勻再下其它各料拌勻即成。
食法:油茶放碗,加入白糖,沸水沖拌成稠粥狀即成。
特點:質(zhì)地松散、不干不燥、色澤淡黃、香甜可口。
..糝..
糝(sa),作為臨沂地區(qū)的風味小吃早已聞名遐邇,因其香辣可口、肥而不膩、祛風除寒、開食健胃實為眾人所喜愛,早晨喝糝系臨沂傳統(tǒng)食俗。
“糝”在文字上講是用肉作成的湯羹。相傳是古代西域回族的一種早餐食品。最初由元朝大都一對回民夫婦來臨沂經(jīng)營,當時叫“肉糊”,后來仿制者越來越多,明朝時期定為“糝”。
據(jù)臨沂縣志記載,糝是明朝末年臨沂人創(chuàng)造的,幾經(jīng)演變改進逐步形成獨具一格的沂州名吃。解放前臨沂城有八家著名糝鋪,今已發(fā)展至百家專營糝鋪。
喝糝有四大講究,即熱、辣、香、肥。一碗熱糝配以油條、燒餅、烤牌等食用是美好的早餐享受。糝有牛肉糝、羊肉糝、雞肉糝三種,以羊肉糝最為普遍,雞肉糝為珍。
下面是以雞肉糝為例介紹,其它糝基本相同。
原料:凈肥老母雞10只(約18千克),大麥仁2千克,水70千克,蔥、姜、細藥料包、醬油、鹽、胡椒粉、味精、面粉等各適量。
制法:甑鍋加水和老母雞旺火燒沸,撇去浮沫,下入大麥仁、料包、蔥、姜小火煮2小時,雞熟撈出晾涼;雞肉撕成絲放碗中。雞骨架放入鍋中同麥仁等再小火煮2-3小時;雞湯揀去骨架、蔥姜、藥包,下入醬油、鹽、蔥姜米,以稀面水勾成薄羹,盛入放有雞絲的碗中,澆入醋、香油即成(約200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