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視頻播放《驚蟄的含義和特點》24節氣中的第3個節氣MV 美編:天龍音畫 ↑
每年的三月初就到了驚蟄節氣,標志著仲春時節的開始。驚蟄,又名“啟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在驚蟄節氣之前,氣候還是比較寒冷的,動物躲在土中冬眠,不吃不喝,稱為“蟄”。到了三月初,天上的春雷驚醒了蟄伏的動物,稱為“驚”。所以說,每逢驚蟄時節,蟄蟲驚醒,天氣轉暖,春雷滾滾,中國的大部分地區進入了春耕播種的季節。
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蟲。意味著陽氣上升、氣溫回暖、春雷乍動、雨水增多,萬物生機盎然。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描述已是進入仲春,桃花紅、梨花白,黃鶯鳴叫、燕飛來的時節。長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區開始有了春雷。此時,萬物復蘇,小麥孕穗,油菜花開,春暖花開的季節就要到來了。
我國勞動人民自古很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唐詩有云:"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農諺也說:"過了驚蟄節,春耕不能歇"、"九盡楊花開,農活一齊來。"華北冬小麥開始返青生長,土壤仍凍融交替,及時耙地是減少水分蒸發的重要措施。"驚蟄不耙地,好比蒸饃走了氣",這是當地人民防旱保墑的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