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第二節課《這兒真美》。我們的意圖是希望孩子們通過這一節課能關注身邊的美,發現身邊的美,記錄身邊的美。
課前的交流從古詩開始,通過對詩歌的誦讀,初步感受祖國大好河山的美好。時光流逝,山川依舊,古人眼里的美景,能通過筆墨流傳下來,被今人誦讀;今天我們記錄的美,又可以用這樣的方式傳遞開去。這種感覺很美妙。
因為小朋友們還沒有學習五、六單元,我們便借助課文找到了“圍繞一個意思從多個方面進行表達”和讓景物變得更美的方法。
要知道,前測的時候,小朋友們對于寫景幾乎不感興趣。上完課后,一個個儼然成了小作家,筆下的美景很動人。
哈,習作教學太好玩兒了。
《這兒真美》 教學設計
重慶大學城樹人小學校 李碩
《這兒真美》 是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單元習作,本次習作要求學生介紹一 處身邊的美景,并運用在課文中學到的方法和這學期積累的詞語進行描寫。寫完 后讀給同學聽,和同學分享。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留意身邊的美,進而 發現祖國的美麗山河就在我們身邊。本單元以“祖國山河”為主題,編排了《古詩三首》《富饒的西沙群島》《海 濱小城》《美麗的小興安嶺》 四篇課文。《古詩三首》 分別介紹李白、蘇軾、劉禹 錫眼中的美景: 安徽天門山的雄峙,杭州西湖的晴雨變幻,湖南洞庭湖的湖光、 秋月、君山。《富饒的西沙群島》 全文圍繞著“風景優美、物產豐富”進行了描 寫,每個自然段分別介紹了“海水的五光十色”“珊瑚的各種各樣”“魚的成群結 隊”“鳥的天下”。《海濱小城》 介紹了廣西北海的“陽光、沙灘、庭院、公園、 街道”。《美麗的小興安嶺》 則介紹了小興安嶺的四季。后三篇精讀課文,作者都 采用了“借助關鍵句來表達”的方式。本次習作要求學生掌握此方法,并“試著 圍繞一個意思來寫”。 可以看出,閱讀和寫作的要素關聯特別緊密。此外,描寫美景離不開細致觀察,本單元的教學與第五單元結合非常緊密。 三上第五單元是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第一個習作單元。該單元旨在借助《搭船 的鳥》《金色的草地》 兩篇課文和《我家的小狗》《我愛故鄉的楊梅》 兩篇習作例 文教會學生“留心觀察”“細致觀察”。 課文中提供了大量的觀察方法: 調動多種 感官,從整體到局部有序觀察,在一段時間內持續觀察發現事物的變化等等,這 些觀察都能為寫一處美景打下基礎。因為賽課時間的原因,學生還沒能學習第五 單元,無法系統學習觀察方法。但此前在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觀察校園的某一 處場景”, 第二單元“留心觀察上放學路上的景物”等小練筆的訓練, 已經讓孩 子有了觀察生活的基礎。在指導學生進行習作之前,教者進行了大量前測,發現寫景對于三年級的學 生來說有一定難度。“試著圍繞一個意思來寫”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更難。加上五單元的內容并沒有學習過,學生并沒有掌握系統觀察的方法。基于此,教者采用了一系列的方法來幫助學生搭建支架, 習得本次習作的能力。首先,復習已經學過的古詩詞,激發探究美景的欲望; 借助圖片和對生活的 回憶聚焦小的場景,圍繞“身邊的美景”選材; 利用教材提供的詞語資料包,進 行同桌交流,在互動學習中積累語言; 第一個微課,梳理本單元的表達方法“圍 繞一個意思來寫”, 借助課文以及習作要求中提供的關鍵句支架,降低習作難度; 第二個微課,主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幫助: 做到了“圍繞一個意思寫”的 學生可以借助課文支架“讓畫面動起來”, 沒有做到“圍繞一個意思寫”的學生, 還可以再次修改自己的習作。在評價的板塊關注之前的舊知,詞語的使用是否正 確;是否調動多種感官寫出了景物的美; 對于寫作能力較高的學生,還可以看看 所寫的景物有沒有“動起來”。因為賽課時間的原因,直至比賽時,學生進行的單元寫作訓練可能不足三次。 在修改評價這一環節,根據學生的年段特點,我們主要采用大聲朗讀自己作品的 方法,培養學生自主修改習作的意識和習慣。通過師評、 自評、生生互評,學會 分享習作,從中體會到表達的快樂,并能在同伴反饋的基礎上修改習作。1.借助古詩、圖片回憶和交流自己身邊的美景,激發表達的欲望,并能運用 積累的 1-2 個詞語進行描述。2.借助微課,學會“圍繞一個意思”從多個方面進行表達,并通過“讓畫面 動起來”的方法讓景物更美。3.在講述與寫作的過程中,感受身邊的美,樂于分享美。跟著詩歌去旅行: 老師出示三首學過的寫景的古詩,師生一起品讀、欣賞、1.回顧課前介紹的古詩里的美景。出示圖片,喚醒學生的回憶,激發表達的 欲望。1.出示教材上的詞語資料包,引導學生想象畫面讀詞語。 2.用上一兩個詞,也可以用上自己積累的詞語,跟同桌介紹美景。 【設計意圖】《課標》 指出,學生在三 四年級,要“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 愿意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記錄美、表達美、分享美,就是三上六單元教材的編寫目標。 本節課,從古人欣賞美開始創設語境,通過圖片支架勾連學生的生活,激發表達的欲望, 讓學生關注身邊的美,并嘗試用積累的詞語進行口頭描述。這樣的設計,搭建了多個支架, 減輕了學生習作的難度。板塊二:梳理課文“圍繞一個意思寫”的表達方法,并在運用中建構寫作方法。1.出示微課,梳理二單元、六單元教材中出現的三種不同結構的范文。2.了解范文所選段落都有一個關鍵句,且每個段落都是圍繞這個關鍵句的意 思在寫。1.出示教材中提示的關鍵句,猜想作者會選取哪些事物進行描寫。老師通過 看見了什么、聞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進行具象化的引導。讓學生能勾連生活, 從多個角度回憶,豐富寫作的素材。(三)片段寫作: 學生自主練習,嘗試在開頭寫上關鍵句。2.學生進行自評。大聲朗讀自己的作品,讀完后思考: 是不是圍繞著一個意 思來寫的,有沒有寫出景物的美。【設計意圖】因為賽課時間的原因,“圍繞一個意思來寫”對于學生來說是舊知,也是新 知。借助微課梳理學生學過的《秋天的雨》, 以及類似段落結構的《富饒的西沙群島》《海 濱小城》,讓學生在品讀的過程中充分感受關鍵句的作用,并明白圍繞關鍵句選擇不同事物 進行描寫的方法。這樣的支架搭建,讓學生寫作變得更輕松。創設情境 口頭練習,嘗試說 出關鍵句,幫助學生建構寫作方法,為后面的片段練習做了鋪墊。 出示評價標準,對標評價,判斷是否圍繞一個意思進行描寫。再次梳理了這一寫作過程,讓學生在層層推進中習 得方法。板塊三:提煉讓景物動起來的方法,修改片段,讓景物更美。1.微課梳理課文中畫面動起來的語句,“溪水流動”“霧升起來”“落葉飛舞” 等等,提煉作者的寫法。2.在原文上用修改符號進行修改: 沒有圍繞一個意思寫的,可以修改; 也可 以添加內容,讓畫面動起來,使景物更美。【設計意圖】這個環節主要是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的有效設計。沒有圍繞一個意思來 寫可以繼續修改,這是基本要求; 能圍繞一個意思來寫的,可以在原文中添加內容,讓畫 面動起來,使景物更美,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嘗試利用更多方法提升寫作水平。板塊四: 小結本節課的收獲,布置作業,課后傳遞美。課前我們跟著詩歌了解了古人眼中的美景,這個單元的教材讓我們了解了祖 國各地的美景。這節課,我們圍繞一個意思寫出了身邊的美景。生活處處都有美。課后大家還可以仔細觀察,發現更多的美,寫出同一個地方的不同的美,圍繞一 個意思寫一篇完整的文章。寫完之后,把你的習作讀給別人聽,讓更多人都感受 到美。【設計意圖】從知識、人文兩個方面進行小結,一是幫助學生梳理本節課的核心知識,二 是繼續激發學生的表達熱情,明 白寫作是為了表達自己,也是為了分享交流。小結分享的 快樂后,巧妙設計課后作業,引導學生完成整篇習作并分享,傳遞美景,感受表達的快樂!好書推薦:《哲學與幼童》
推薦理由:假期就想著看看輕松的東西,輕松的和小朋友有關的東西。所以讀了讀《哲學與幼童》。這本書怎么說呢?不是理論的,雖然理論上它是;不是故事書,雖然它推薦了很多故事書,也講了很多小故事。它給我的啟發是,孩子是值得去琢磨的。它適合對琢磨兒童感興趣的老師、家長。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