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楊氏之子》最有趣的,不是小楊同學有多聰慧,而是小雅偶然發現了古代中國人的秘密。怎么說呢?
回顧一下昨天的內容,在講到楊氏子有多聰慧的時候。小朋友說,“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回答得很巧妙。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小楊同學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姓孔,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沒有生硬地直接說“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句式,說“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回答得又婉轉,又迅速,既禮貌,又可愛。
小朋友們都覺得楊氏子真是才思敏捷,語氣委婉、對答機智。可是這個時候,小雅同學提了一個問題“為什么前面說的是楊梅,后面又說的是孔雀呢?”
這個問題是不是很有意思?
楊梅,孔雀,并不是同一類事物啊。就像有人跟你說,你吃了嗎?可是你回答的是,我從北方來。
那怎么我們聽著就這么順耳呢?
那是因為,我們古人說話并不是按照邏輯來推進的。
比如,我們馬上就要學的《晏子使楚》這一課,晏子很會說話吧?可是他說話也同樣是不講邏輯的。
比如,這個強有力的辯駁。
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樹一種到淮北,就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枳,還不是因為水土不同嗎?同樣道理,齊國人在齊國安居樂業,好好地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
現在的人,哪怕是小朋友也知道。水土不同對橘樹的成長確實至關重要,但是,人的成長只是關乎“水土”?很顯然不是啊!除了環境之外,學習、鍛煉、人生的閱歷等等等等都關乎人的成長的。
可是,當晏子說出這番話的時候,連楚王都佩服得五體投地。都覺得他很有道理。所以,諺語中說到的:馬善被人騎,人善被人欺。樹不修,長不直;人不學,沒知識。寶劍不磨要生銹;人不學習要落后。我們也覺得聽起來很順耳嘛,那還管他什么邏輯。
只是上課上到這兒的時候,還是忍不住要笑一笑。如果現在遇到孔君平,也許,可以對他說,沒有聽說“恐龍蛋”是您家的果子?糟了,恐雖然與孔諧音,但是這個進口水果,估計他老人家也不明白吧!哈哈哈……
圖文編輯:姚付利△微信號:yao_fuli
?☆ 馮櫟鈞 ☆?
有點可愛、有點逗比;
喜歡放聲大笑、不愿放棄夢想的馮老師,
一直在努力!
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堅持,
成就孩子,陪伴家長。
你愿意和她一起前行嗎?
聯系馮老師
▼
E-mail: 3326132336@qq.com
歡迎大家以郵件的方式提出意見或是建議
☆? 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