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閏土》我上過三次。兩次都是人教課標版。這個單元的四篇課文都和魯迅先生息息相關,除了《少年閏土》,還有《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面》《有的人》。基本上和現在統編版的內容差不多。 那個時候“語文要素”還不是熱詞。通過整個單元的課文,目標就是初步認識魯迅,感受魯迅先生的崇高精神,還要學習一些描寫人物的方法。
第一次教學的時候,主要梳理了文中的四件事,然后體會了一下魯迅和閏土不一樣的童年生活;第二次教學的時候,關聯了文體,體會了一下人物形象。
第三次教學,是我第一次使用統編版教材,能意識到這個單元是初步了解魯迅先生,但是怎么才能更好地了解,除了搜集資料,看點影視短片,沒有想得很清楚。但是教好統編教材要關聯課后題,把語文要素落實,這個意識還是很到位。所以,第一課時就關聯了課后第二題,看看“記憶中的閏土”“初次相識時的閏土”“給我講新鮮事兒的閏土”分別與課文的哪些自然段相關。閏土給我們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什么?讀、學、背、仿寫第一自然段。第二課時就學習了另外的部分,體會閏土的美好形象,感受“我”的內心世界。
這樣好像是對魯迅有了一個初步認識。但是現在再看這篇課文的時候,我又有了不一樣的想法。
《少年閏土》節選自魯迅的短篇小說《故鄉》。這是根據他回鄉之后的真實體驗寫成的。所以,盡管是小說,里面卻有主人公生活的影子。
在紹興鄉下長大的農村小孩兒會是什么樣子的呢?作為“少爺”的生活又會是什么樣子的呢?要搞懂第一個問題,需要學好《少年閏土》,當然,以前的方法也可以運用。要搞懂第二個問題,就需要補充文本材料《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兩篇文章本來就有很多關聯。學完之后,可以寫寫,重慶城里的小孩兒是怎樣生活的。
接著學習《故鄉》的原文,體會閏土的成長和“我”的成長的不同,想一想究竟是什么帶來了這樣的差異。可以借助資料,找找答案。最后,思考思考,童年對人來說,究竟意味著什么?
我把這一組學習叫作——魯迅的小時候。
好書推薦:《怎樣做小學教師》
推薦理由:陳鶴琴先生是很懂教育的,他的思想放到現在大多都不過時。在這樣一個時代教書究竟是為了什么?學習究竟是了什么?是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畢竟,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更好,社會更美,祖國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