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莊子·達生》中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斗雞高手紀渻子為周宣王馴雞,周宣王每隔十日就會來問一次紀渻子,斗雞是否已經馴好。前三次,紀渻子以斗雞浮躁驕橫、斗氣過盛的理由,連續回絕了周宣王。直到第四次,紀渻子回復:“雞雖有鳴者,已無變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異雞無敢應者,見者反走矣。”
聽到其他斗雞鳴叫,這只斗雞不為所動,看上去就像一只木雞,但其他斗雞見到它時,卻沒有一只敢于上前,反而都逃開了——這便是成語“呆若木雞”的由來,最初實為褒義,用于形容高手的境界。
為什么一只看起來呆滯的斗雞,反而能夠震懾對手呢?也許聯想一下自己的職場,就多少能理解其他斗雞的心態了。
比如,你所在公司的董事長,是一位平時寡言少語、不露聲色之人,在他的帶領下,公司總能穩中有進。當這樣一位董事長,突然向坐在工位上的你走來時,你是否會不自覺地放下翹著的二郎腿,偷偷收起自己桌面上的垃圾呢?
這樣的人,就像《莊子》中所講的“木雞”,不動聲色,卻讓人倍感威嚴、心生敬畏。他們平日專注于自己的內心,向內聚集能量,面對他人時,心中的強大能量自然散發,因而能不言而威。
木雞修煉內功,斗雞展現外功。而高手的比拼,是內心的比拼,是能量與能量的比拼。斗雞內功淺、能量低,內功深、能量高的木雞只需一個眼神看向斗雞,后者便自知不如、自動撤退了。
02
為什么雄赳赳、氣昂昂的斗雞反而能量低呢?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好斗之人,一句話不對付,他們可能就會暴跳如雷,這樣的人,看起來很有勇力,但內心卻往往缺乏一份安全感。
一個內心較為脆弱的人,才會在乎他人的言語行為。別人有意無意一句話,就會讓他難以承受,吵架拌嘴,甚至用拳頭武裝自己,以示自己的強大。
但外功上的強大,若沒有內功的支持,就是外強中干。內心能量本來就低,遇事又極易向外散發,如此之人,怎能建功立業?
強大能量源于強大內心,莊子借由紀渻子馴雞的故事,想要告誡我們的是:真正的磨煉是內功的磨煉,內功才是一個人真正的本事。
一個人若能凝心聚力,擁有不為外界所動的內心,不被其他事物所侵擾,基本上都能在自己的航道做出一番成就。
同理,人在職場,踏踏實實干活、默默修煉本領之人,一定會比能說會道、善討領導歡喜之人走得長遠。因為真正的職場競爭力來自內功,而非外功。
領導者也許會喜歡能說會道的員工,但,他們一定不會拒絕愿意認認真真做事的員工。能說會道是在外功上發力,而內功才能展現一個人真正的格局境界。
外功上的不足可以通過學習技巧加以彌補,內功上的差距卻是非持久用功而不能補,而這,也正是拉開職場競爭力差距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