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樂記》中載:“好惡無節于內,知誘于外,不能反躬,天理滅矣。”“反躬”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常回過頭檢查自己的言行得失。
古往今來,能自省者,皆有成之士。從“每日三省吾身”的孔子,到寫出“君子博學而參省乎己”的荀子,從在《修身》中強調自省的墨子,到對自身缺點深惡痛絕以至于立下“三戒”的曾國藩,無一不是“反躬”“自省”的典范。
“反躬”自省,是重要的人格特質。人需要自省。人無完人,任何一個人都有不足。只有通過自省,才能經常發現自身存在的不足而改進,就會不斷進步。在現實世界和社會上,誘惑太多,人容易為物質和金錢左右而迷失自我。如果能及時“反省”,就可以修正人生的航向,不偏離人生的目標。在工作中常自省的人,則會具有良性的工作成就感、堅定自我實現的意志,更容易達成目標。
“自省”是自我意識能動性的表現。“自省”不等于自我批判,還包括自我肯定。逆境時,要自省;順境時,更要自省。在自省中,總結過去,規劃未來。自省是積極的、愉快的、建設性的,是引導自己的思想言行往良性發展。因此,自省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只要堅持下去,就會擁有不一樣的人生。
自省是“以人為鏡”的自我約束。《墨子·非攻》中說:“君子不鏡于水而鏡于人。鏡于水,見面之容;鏡于人,則知吉與兇。”“以人為鏡”就是把別人的成敗得失作為自己的借鑒。
警鐘長鳴。“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在物質豐富的時代,最有效的自律之策就是筑牢思想防線,心存行為界線,守住紀律底線。因為,腐化腐敗的行為都是從思想蛻化開始。只有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經得住誘惑,才會以平靜之心處事,以平常之心為人。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要做到不犯規、不破戒、不越軌,只有真正把紀律挺起來、把規矩立起來、對自身嚴起來。深究無數人違規違紀問題的原因,就是放松學習,放棄原則,忘記紀律,導致個人的價值觀、人生觀發生扭曲,才會違反廉潔紀律。所以,要“守底線、講原則、依規矩”。守住紀律底線。嚴格程序辦事,不讓別有用心的人有機可乘;守住道德底線。始終懷公心,有正氣,講責任,不因一時貪念自毀前程。
要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幟鮮明,在風險考驗面前無所畏懼,在名利誘惑面前立場堅定。在日常工作中,穩得住心神,管得住身手,抵得住誘惑,經得起考驗。
“反躬自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清除思想之弊、掃除行為之垢,筑牢思想根基。
(作者 張德敏 編輯 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