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是個烽煙四起的年代,作為蜀漢丞相的諸葛亮,不僅有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政治智慧,還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高尚人格修養。他的《誡子書》很多人都知道,但還有一篇《誡外甥書》,也非常經典,可能很多人就不知道了。
《誡外甥書》是諸葛亮寫給外甥龐渙的,文章很短,其實就三句話,但卻把人生修行的要點都指出來了。
一、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欲,棄凝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
釋義:人生一定要樹立一個遠大的志向和目標,追慕古圣先賢,向他們看齊,要節制自己的情欲,去掉郁結在心中的那些俗念,使自己盡量去接近圣賢的高尚志向,讓圣賢的志向在自己身上體現出來,自己就會有所感悟,心領神會。
二、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于美趣?何患于不濟?
釋義:人生道路曲折,要學會忍辱,經得起順境逆境的考驗;不要在那些雞毛蒜皮的瑣碎事務和情感上糾纏,浪費時間;要不恥下問,廣泛地虛心向人請教,增益幾所不能;要除掉自身貪財吝嗇嫌惡的習氣。能夠走到這些,雖然事業上一時不能取得成就,但不會損害我們的德行和志向,也不用擔心不能成功。
三、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竄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釋義:如果志向不堅定,沒有慷慨的意氣,那就會被世俗的各種習氣所纏縛,碌碌無為;被內心的私情和欲望牽引,默默無聞于世間。如果這樣長久消極懈怠下去,就會將自己永遠混雜在世俗庸人之中,最終淪為卑賤低下的人。
諸葛亮的這三句話,文字雖短,但意味悠長。這篇文章告訴我們,做人首先要做的就是立志,要以古圣先賢為榜樣,只有樹立了榜樣,才能讓人奮發向上,勇往直前。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可以為我們源源不斷地注入正能量。
要想做到圣賢那樣的人,要想改變命運,就不可能讓你安逸舒服,任性而為。那就要在各方面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首要要節制欲望,不能讓自己沉湎于情感之中,然后就是不要在那些瑣碎小事中糾纏,要把自己的志向定的高一點,取法乎上,得法乎中。
其次,要實現志向,就要采取一些措施,要能屈能伸,隨遇而安,要多向別人請教,多聽多看多學習,要拓寬自己的心量,不計較一時的名利得失。
能夠做到這些以后,即使自己的德才不能被人所認可,得不到重用,也沒有關系,也不會妨礙實現自己的遠大志向,因為圣賢的人生志向,本來就不是為了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