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巖松曾說,有三本書,對他影響巨大,我寫下這個題目,并非是為人云亦云,循著別人讀書的軌跡,去找我們該讀什么,我覺得這不必,因為每個人的志趣不同,興味各異,別人喜歡的書,未必適應你。
我們只是依著別人讀書的邏輯,尋找可以于我們有所啟發的點,來開啟自己的人生之路,讀書之路。白巖松所說的三本書,其一是《新華字典》,其二是《朦朧詩選》,其三是《道德經》。
一,艱澀枯燥之書,讀,還是不讀?
《新華字典》是工具書,作為記者出身的白巖松,自然沒少翻新華字典,所以他說這書對他很重要,說的實在。從事媒體行業的,大概都與新華字典結下了不解之緣,大有“相看兩不厭”之慨。
從此得出一個啟示,不管從事什么職業,基礎一定要扎實,且要做到常看常新,舊的要溫習,新的要學習,一天也不能落下,一時也不能松懈。優勝劣汰的理論,盡管是達爾文發現和證明了的,但是在他之前,直至現在,一直在發揮作用,生物界乃至整個自然界,都是循此而運轉。所以凡事基礎不鞏固,是行不通的。
以此邏輯,我們于我們從事的行業,或者生活的需要,必須懂得知識,一定要多看,扎實地看,甚至有的書艱澀,也得耐住性子看,多看有益,不見得一次一定看懂,熟了,總有透徹領悟之時。
二,偶爾讀點“閑書”,說些“廢話”
白巖松喜愛的第二本書是《朦朧詩選》,這是一本誕生于上世紀80年代初的作品,那時的氛圍,文學的復蘇,思想的多彩與開放,都是這些詩歌應運而生的背景,那么可想而知,其內容自由、抒情、舒展、獨立思考,應有盡有。
試摘幾句,這些句子,現在依然流傳,顧城的“黑夜給了我一雙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海子的“天空一無所有,為何給我安慰”,“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舒婷的“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牧野的“路是用來欣賞的,我卻錯作追尋,都到盡頭時,才發現,凋零滿地的,是一顆顆枯萎的心”。
這些句子,可以治愈,可以啟迪,可以憧憬,可以思考,可以暢想,可以形象,也可以朦朧。錢鐘書說:“詩有意義是詩的不幸”,我想,用這句話解釋朦朧詩,很到位,不過詩歌總也是有用的,可以撫慰人心,啟迪人性,這便是它的意義。
回到本題,閑書不“閑”,看似無用的,在不經意間,已經走進了你的心田,澆灌了你的心靈,把一縷月輝,輕輕地灑在了你的心中的一泓清泉之上。所以我們不要拒絕閑書,閑書是另一種風景。另外,“廢話”的作用,據心理學家研究,“廢話”能增進人際關系的親密度,家庭內部也是,常說有益,但不可太多。
三,讀書,貴在讀出自己的領悟
小技巧屬于戰術,大智慧便是戰略,以白巖松喜歡的《道德經》來看,便是古老而辯證的人生、自然大智慧之集大成者,《道德經》的主旨是什么?無為,不爭。
無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依著規律做,而不是亂為。不爭也不是什么都不爭,而是不爭而莫能與之爭,如水一樣,時時處于低位,遇到阻礙就繞行,但是最后它一定達到自己的目的地,你可以把無為不爭看成過程,甚至是方式,結果還是你贏,所以《道德經》是智慧而積極的,并非消極的認識世界。
讀書是學習一些小的技巧,更要讀出大智慧,所以,就我們自己來說,讀書,要注重對自己心靈的關照,內心的安頓,在當下這個浮躁的環境里,把自己的這顆疲憊操勞的心,好好地撫慰照顧,是一個具體而實在的舉措,畢竟喧嘩之中,擁有平靜怡然的內心,幾乎都成了奢侈品。
自己的路自己走,自己的書自己讀,讀艱澀扎實的基礎之書,是為了技能的提升與生存的需要,讀閑書,是為了靈魂的慰藉,心緒的馳騁、放松與遐想,讀智慧之書,是為了透過層層阻礙、霧里看花,辨出人生智慧,品出豁達寬廣,好書,其實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