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2016年投資金額和2015年相比減少不少,但九泰基金仍然是新三板最主要的投資機構。截止目前,九泰基金已經在新三板投入近30個億。
和市場一些投資機構追互聯網金融、影視傳媒等題材熱點領域不同,九泰基金一如既往地著重實體經濟,投的企業偏實業,多數是以技術、工藝、品牌等為壁壘,創新為內核的一些企業。
2017年的新三板,市場給予預期很高,那么九泰基金眼中的新三板市場正在發生怎樣的變化?他們對市場又有哪些期盼?他們的投資策略會有哪些調整?讀懂君年前見到了九泰基金新三板負責人鄭立昌。
他說,新三板有一個趨勢值得關注,就是個人投資者更加謹慎了,但大的機構卻在摩拳擦掌。
把新三板當成PE市場,投的企業偏實業,偏技術
我們投新三板,和其他人最大的不同是,投的企業偏實業、偏技術。
我們對新三板的投資邏輯非常簡單,就是深度投資,把新三板當成一個PE市場來看。一方面,看有沒有短時間套利的邏輯,比如說去投一些近期有IPO潛質的企業;另外一方面就是看成長邏輯,新三板的一些企業還是稍微偏早期的,多數是一些成長型中小微企業。我們會去找一些真正高成長,偏小微的企業做投資,因為他們發展的空間相對而言會比較大。
但在行業這方面,我們沒有什么特殊的偏好。相對來說,一些比較傳統的行業里面,能夠賺錢的機會不是很多。只有在一些新興的行業里面,比如生物制藥(克服疾病、提高人類生活質量和盡可能延長生命長度),計算機技術(滿足更大量數據的運算和更快的運算效率以及與之相關的存儲需求)與網絡傳輸技術(滿足更大量數據的傳輸效率),網絡安全技術,人工智能,材料科學(作為一切技術應用的基礎),空間技術(滿足人類探索地外空間的需求),柔性生產(滿足產品個性化),清潔能源,輔助人類生活、工作、娛樂的技術;在這些領域選擇優秀的代表進行投資,才能分享企業成長帶來的價值增長。
而對于市場過熱的行業或者公司,我們是不會去投的。比如說,2015年最火的手游、互聯網營銷、影視之類的企業,我們基本上都沒有投,而是投一些偏實業類的,如清潔能源、高端制造業等企業。
我認為大家哄搶的東西不是好東西。市場過熱的時候會有兩個問題,一個是產業本身過熱,投資這個產業的資本就比較多。這就意味著,他會加速這個產業的發展,從而透支這個產業。當他加速這個產業發展的時候,這個產業很快就會被催熟、催過熱,這就不符合發展規律,必定產生泡沫,你投資所處的時點就比較危險了。
另外,就投資的層面來講,關注這個領域的人太多,也會造成市場價格抬的過高,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泡沫。我們還是相信,有些東西是一定回歸的,泡沫終究是會破的。我們投資本身還是要看實業的基本面,哪一個會持久,最代表發展的潮流和方面,哪一個持續產生的價值最大。這個才是我們最看重的東西。
之前說過,我們多數投的企業是偏實業、偏技術。相對來說,這些偏實業、偏技術類企業的培育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它本身的成長也需要這么一個過程,它技術的研發,市場的開拓,都是需要踏踏實實去走的。不像有一些行業,你只要給他錢,短期他也許會發展很快,但卻并不能形成長期的持續的盈利能力。
現在新三板小企業太多了,真正能長成大樹的會很少,這就需要仔細去篩選。我們一方面看他的商業模式和技術是不是真正的好,是不是真正能成為主流;另一方面就是這個企業是否能克服其成長中的一些風險和困難,比如說企業的實際控制人是否有帶領企業成長的能力,企業在成長過程中是否能獲得足夠的資源支持。
新三板個人投資者更加謹慎,而大資金卻正摩拳擦掌
2016年整體上投資新三板明顯要比2015年少很多。這是因為新三板市場本身的變化引起的。但有一個趨勢值得關注,那就是個人投資者更加謹慎了,但大的機構卻在摩拳擦掌。
對于投資端來說,2015年,新三板市場剛起來的時候,大家對其預期比較明確,都認為能夠賺到錢,開始大量投資新三板。但是后來預期并沒有兌現,2015年的交易量和2016年對比,發生了很大變化,估值體系也隨之發生了變化,而新的投資邏輯還沒有出現,那么投資人需要對整個市場重新理解,所以,在投入上就會比較謹慎。
對于資金端來說,整個2016年新三板投資預期改變后,投資人也都捂緊了自己的錢袋子,等看清楚能怎么賺錢的時候再投資。所以,無論是出資人還是投資人都比較謹慎,這就導致了2016年投入新三板的資金會比2015年要少很多。九泰基金2015年定增投入20多億,2016年定增投入還不到5億元,其中有些還是在2015年就確定了的。投入的減少還是比較明顯的。
但是,市場總會有先知先覺的人。我們看到市場情況發現了一些變化。2015年,新三板市場比較火爆,個人投資者和渠道性的投資機構非常踴躍,而大的機構比較謹慎,比如大的銀行、保險公司等,他們都在觀望。現在則恰恰相反,目前是個人投資者非常謹慎,而大的銀行、保險公司以及其他非常大的一些投資機構,反而認為這個市場是到了該布局的時候了,而這些投資機構都是比較專業的,對市場的理解也是比較深刻的。
這些大的,比較成熟的機構正在摩拳擦掌,準備進場。一方面,前兩年房地產比較好的時候,賺錢機會比較多,整個社會無風險利率也比較高,比如說很多債項的投資回報都在10%以上,那個時候這些資金不太關注股權投資這個領域。而近期無風險利率在下行,大類資產配置能取得高收益的資產已經很少了,尤其是從2015年開始,高回報的投資很難再有了,而作為一個新的大類資產配置場所,這些比較大的資金就開始關注新三板股權市場了。
另一方面,從估值角度來講,他們認為目前股權這塊的估值是比較低的,尤其是新三板的企業,估值中性偏低一點,這意味著未來有一定的盈利空間。而且政策上對他們基本上沒有什么限制,所以,這些大型資金正在考慮進場。
但是,因為他們的資金量非常大,資金主要來自銀行的理財資金,大客戶部私人銀行業務資金,以及保險公司的保險金等。投資新三板對于這些資金來說也只是資產配置的一個途徑。他們不會自己直接去投資新三板,而是會找一些專業的合作機構,讓專業的機構去投。我們九泰基金目前也在和這些大型資金在談合作,比如興業銀行、工商銀行和一些保險機構等。這些資金也會成為我們下一階段募資主要方向。
當然,這些大的資金也還是有些顧慮的。這主要是在新三板政策層面,就是新三板政策會朝哪個方向走,這需要去判斷。目前可以看到的一個就是IPO加速,新三板企業到A股上市的案例逐漸增多,那么這些資金就會考慮在目前可行的條件下,怎樣去抓住這種收益模式。
實際上,銀行資金很早就開始和PE機構合作投新三板了,只是沒有近年來這么明顯,而保險資金相對來說節奏就會比較慢一點。因為之前的保險資金不太會去進行PE股權投資,近兩年一些更市場化的保險機構出現了,他們就愿意去接觸些新的投資領域。
除了銀行、保險公司外,新三板市場有些個人投資者也已經陸陸續續開始做一些布局了。比如,扶貧政策的出臺和IPO加速,使得這些個人投資者已經提前布局一些掛牌公司了。
對于我們來說,2017年的投資也會是一個重點,現在整體市場指數比較低,和2015年相比,肯定是安全了許多。
文 | 馮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