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股票成了僵尸股,從不見買單,自殘腰斬也沒人接,比停牌還絕望。"
交易制度改革5個月,讀懂君想我們應該有一個短期的復盤——集合競價交易下,成交情況如何,市場反饋如何,投資者到底如何看待競價。
流動性消失,股價暴跌,大批競價股正在被二級市場的投資者拋棄。不少投資者告訴讀懂君,這就是集合競價交易帶給市他們的直觀感受。
實操下來,他們發現,不連續的集合競價,不僅降低了自己的交易頻率和意愿;更重要的是,買賣盤變得不透明,成倍增加了交易的決策成本。
"現在成交就要看誰‘截胡’截的快!"
"集合競價,買賣盤不透明,怎么下單?"
然而,這只是表象。事實上,在集合競價的推動下,競價公司內部正在分化,市場正篩選一批"頭部"公司,流動性、資金正在向它們聚集。
需明白的是,任何一項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上周,推出的特定事項協議轉讓,進一步完善交易制度改革,便是很好的例證。
/ 01 /
消失的流動性,被拋棄的競價股
流動性消失、無量下跌,大部分協議轉競價的股票正在被拋棄!這是集合競價實施以來,帶給市場直觀表象之一。
讀懂君以集合競價上線前4個月,實際成交天數超過可成交天數30%的420只協議股票為樣本,統計了它們在競價前后4個月的股價情況,進而發現,競價前,它們的股價漲跌幅中位數為5.69%,而競價后變成了-18.58%,還有54只股票零交易。
流動性下滑更嚴重,協議轉讓下日均換手率中位數為0.0894%,競價后變為0.013%,不及原來的1/20。
而且,每天撮合5次的創新層,流動性并不比只撮合1次的基礎層好。
420只股票,創新層和基礎層分別有159只、261只,集合競價以來,日均換手率中位數分別是0.0146%和0.0110%,差異細微到可忽略不計。
"只要交易是不連續的,不管一天撮合5次還是10次,都影響投資者交易情緒,從而顯著降低交易意愿。"華興創業投資副總監林彥鋮告訴讀懂君。
"好多股票都成僵尸股了,從不見買單,自殘腰斬也沒人接,比停牌還絕望。"這是一位目前仍活躍在二級市場的投資者"小兔"的真實感受,"反正現在競價股我是堅決不碰了,其他投資者也幾乎只出不進。"
另一位仍在交易競價股票的投資者"大牛",也在想辦法賣出之前持有的協議股,"競價后都跌了,得趕緊想辦法賣啊"。
受影響的不只是賣方,還有買方,"現在不光賣股票很難賣,想買也很難買到",林彥鋮說。
必須要說明的是,新三板的流動性一直為市場詬病。集合競價對流動性直接改善作用有限,這一點也算得上共識。
尤其在新三板弱市行情下,擠掉原有手拉手的交易水份,這或許才是目前新三板二級市場的真實面貌。
/ 02 /
和對手賽跑,看誰"截胡"截得快
不連續的集合競價,本就抑制了投資者的交易頻率和意愿;更重要的是,買賣盤變得不透明,成倍增加了交易者的決策成本。
"買賣周期被拉長,原來協議轉讓,只要掛上去等成交就行了。現在我要等,什么時候掛單,掛單價格也要注意。" 林彥鋮說,一不小心就會被人"截胡"。
比如,當前股價是8塊錢,他掛8塊賣出,若有人在最后一秒7塊9掛賣單,遵循價格優先的原則,人家的賣單就成交了,"別人可以犧牲一點價格比我先成交,如果沒時間盯著,我永遠都別想成交了。"
換言之,在一些股權比較分散的股票上,如果不"截胡",你很難賣出去。有投資者戲謔,現在想成交就要看誰"截胡"截的快!
更讓人頭疼的是,盤面變得不透明,投資者可隨意掛單。
集合競價上線前測試階段,關于這個問題,某做市負責人曾不諱言地告訴讀懂君,"非常不好用,集合競價后大家只會更懷念協議轉讓。"
"交易不連續,不能立即成交,大家就可以隨便掛單。如果我為了影響買方情緒,就可以低價掛一萬手的賣單,回頭再撤;若是實時交易,沒人敢這么掛。"林彥鋮說。
"以前撤單可以看出來,現在能做到讓人完全看不出來,甚至都無需撤單。現價8塊錢的股票,7塊5掛1萬手的賣單,到了10:25,我在7塊4的位置再掛10手,上面的賣單就全部替換掉不顯示了,都不需要撤單,別人也根本不知道我有沒有撤單。"
這是因為集合競價只顯示一檔買賣單,而原來的協議轉讓可顯示五檔買賣單,做市轉讓可顯示三檔。
若一只股票,在8塊錢的位置本來有500手買盤,但另有人用8塊1掛了10手,就會把500手的買盤全覆蓋掉。"我作為一個買方或賣方,很難判斷上面到底有多少接盤或拋盤,這會直接影響我的交易情緒和行為。"
行情不好,這些因素的負面作用都會被放大。"從這幾個月的情況看,交易比以前萎靡了很多,我本人的交易意愿也下降了很多。"讀懂君接觸的幾位活躍的投資者均這樣抱怨。
/ 03 /
競價股二八分化,邏輯正一一兌現
說到底,還是流動性的問題。
這是一個系統工程,不能寄希望于一湯一藥治愈新三板的流動性"頑疾"。交易量的爆發也需時間積累,今后幾個月,市場交易的目的或許并不在于表現出多少交易量,而是積累交易數據來引導下一步交易與改革。
看得見流動性消失、股價大跌這些表象,也要看到市場內部正發生的事情——股價回歸、競價公司內部分化。
集合競價消滅了一些投機分子興風作浪的土壤,先前的股價操縱、"烏龍指"、拉尾盤、股價巨幅震蕩等通通不見了。
上述420只股票,在轉競價前4個月,日均振幅中位數為2.65%,而轉競價后降為1.86%。
比如,競價后已經跌去98%的某某食品,股權先前被掛在網上公開售賣,股價也在去年11月底經歷了一次異常拉升。在"妖"了一個多月之后,被集合競價打回了原形。
1月15日,股價暴跌94.63%,而后一路下跌成“仙”
"二級市場價格逐漸回歸公允性、股價操縱成本更高,促進了老千股的價格回歸",南山資本創始人周運南說,"最近上交所正準備將收盤最后3分鐘從連續競價改為集合競價,可能他們也認為這樣形成的收盤價更具公允性,可以有效降低收盤價被操控的概率。"
不僅如此,流動性也在向少數公司傾斜。這也符合之前市場的預測,集合競價會加劇二八分化,部分公司會成為市場追逐的標的。
現在這個邏輯正在慢慢兌現。
420只股票中,15只轉競價后股價漲幅超50%,它們的區間日均換手率中位數為0.0246%,而288只股價下跌的股票中,換手率中位數為0.0162%。
15只漲幅超50%的股票
成交額對比更明顯。這15只股票,競價前4個月,成交總額為9.45億元,競價后4個月成交總額為9.02億元,變化不大;而同期,420只股票成交總額由266.16億元降為78.12億元。
這意味著,資金正在向少數公司聚集。3.6%的股票,拿走了市場上12%的資金;而股價表現最差的15只股票則迅速失血,期間成交額僅為8000多萬元,不及前者的1/10,在轉競價前4個月,它們的總成交額達5.33億。
這3.6%的公司有什么特征?
1.創新層公司占7家,基礎層占8家,從概率上看,創新層公司更易入選;
2.股東戶數中位數為80戶,而420家公司股東戶數中位數為122戶,也就是說股權分散度更小;
3.15家公司去年凈利潤增幅中位數為21.67%,剔除未披露年報公司后,股價跌幅超50%的112家公司,凈利潤增幅中位數為-2.186%;
總結下來就是,創新層、股東戶數少、成長性好的競價公司更受市場追捧。
在這樣的背景下,會有投資機會嗎?目前還在加倉的林彥鋮說,有。
"新三板只有少數公司是有價值的,很多投資者不了解企業價值,流動性消失,拼命往外賣,現在一些公司已經很低估了。"
他還相信,大浪淘沙沉者為金,風卷殘云勝者為王。
文 | 王勇
注:我是讀懂新三板王勇,交流可加微信ironyfate,勞請備注姓名、公司、職位。
6月9日,杭州,讀懂新三板"資本訓練營"第二期--香港IPO深度班開課啦!政策解讀、干貨放送、一對一咨詢,一天解決香港上市的所有疑惑!報名請速速掃描下方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