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天為徒.心理篇.成長》
第九十問:天宇,今天是我27歲生日,卻在自己偷偷流眼淚,我覺得自己很孤獨,上學時候過生日,都會有很多朋友來祝福,有鮮花有禮物,大家一起慶祝一起唱歌。而現(xiàn)在,只剩下寥寥無幾的幾條信息,甚至被淹沒在各大銀行各大商場品牌店他們的祝福中。
人都是越長大越孤單嗎?在這喧囂的城市中,我已經(jīng)幾乎找不到一個能夠陪我一起吃飯,聊聊天的人了,通訊錄里全是工作來電,朋友圈里都是看起來那么陌生的人,我感覺自己特別可憐。
我非常理解你的感受,在這偌大的世界中,你道出了很多人的感受。
友情在親密關(guān)系中有著非常特殊的位置,親情與生俱來不可選擇,愛情往往可遇不可求,只有友情是最自由的親密關(guān)系,我們可以自由選擇朋友,也沒有排他性。這讓友情似乎看起來很簡單,市面上各種撩妹撩漢文章無窮無盡,關(guān)于家庭關(guān)系的攻略分析也長篇累牘,唯獨,很少有人探討應(yīng)該如何對待友情。
我們今天就好好聊聊這件事吧。
為什么越長大越孤單
你不是孤獨的,很多人都會感到越長大越孤單, 人們感嘆著:“原來人生可以那么不嚴肅;原來友情可以比愛情更深刻。 ”人們念叨著:“再多各自牛逼的日子,都比不上一起傻逼的時光”。然后幾乎所有人都會感覺到,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些非常珍貴的事物,在不經(jīng)意間離我們遠去了。
這種喪失感,大致有以下四個根源:
感情支撐
親密關(guān)系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給予我們感情上的支撐,在未成年以前,支撐我們的是家庭的親情,而隨著逐漸長大,逆反期到了,脫離家庭的愿望越來越強,你需要另一種親密關(guān)系提供感情支撐,所以人生中最強烈的友情往往出現(xiàn)在18-25歲之間,而在有了穩(wěn)定的伴侶之后,這種感情支撐又轉(zhuǎn)移到了愛情上,友情的位置自然就會逐漸淡化了。
認知確認
學生時代是價值觀和自我認知形成的階段,我們需要在朋友間交換信息,來認識世界,形成自己的價值觀,也需要在社交中逐漸認識自己,來確定自己的形象,和人群中的定位。我是個開朗的人嗎?我是否健談?我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我喜歡跟很多人一起玩還是單獨幾個人?這些問題的答案只能在社交中。在彼此的確認過程中,友誼生根發(fā)芽。而當對自我和世界的認知相對確定之后,友情也會相對淡化。
社會化
我們生來并非是一個“社會人”,小時候我們沒有職業(yè),沒有固定的標簽,也不熟悉那些約定俗成的社會屬性,雖然每個小孩子各有脾氣秉性,但大體來看,我們都是“同一種人”,有著大量的共同愛好和共鳴,這樣就很容易結(jié)成友誼。而當你逐漸成長,完善,融入社會之后,分別向不同領(lǐng)域發(fā)展,接觸不同的環(huán)境,人與人的差異,甚至差距,都會變得越來越大,分歧也會越來越多,很多曾經(jīng)合得來的人就會逐漸疏遠了。
陪伴時間
友誼的產(chǎn)生和維系,無疑需要大量的時間彼此陪伴,小時候,上學時候,我們跟朋友同學待在一起的時間甚至超過跟家人,常年的陪伴中,自然會拉近關(guān)系。最明顯的,當進入社會之后,時間越來越少了,工作事業(yè)戀愛家庭……哪怕最親密的朋友也許一年都見不了幾次面,雖不至于淡忘,也確實會減少很多親近感了。
因而,你會感到孤獨感越來越強,其實不止于此,你再往前走,還會有不同的風景,其實友情在一生的各個階段中,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特征。
一輩子的不同友誼
如上所述,我們在孩童和少年時,友誼是最易得,最單純的,乃至于青年時,我們還可以一起飆車把妹蹦極背包游……做些瘋狂大膽激情熱血的事情,那時,你有這個時間,也有這個意愿,來讓自己融入這種青春無悔的生活。
直到進入社會,你要成熟要圓滑要事故要理智要自我約束要克制要遵守規(guī)則要裝孫子要有所成就……沒人可以一上來就應(yīng)付這么多事情的,于是在自顧不暇中,很多曾經(jīng)親密的人,漸行漸遠。
而再往后,35歲是個重要的節(jié)點,從此以后,人們會極少向朋友傾訴自己意愿和想法了,因為他們已經(jīng)對自己的人格特質(zhì),興趣愛好,觀念理想這些事有了充分的認知,他們知道自己是誰,也知道這社會什么樣,不再需要通過交流而彼此確認。這個年齡段的人不會再輕易交友,不會再憑借意氣相投就輕易敞開自己的邊界,而會根據(jù)思想水平,文化素質(zhì),品味格調(diào),經(jīng)濟水平乃至于受教育程度來篩選“高質(zhì)量”的朋友,你會開始尋找跟自己真正志同道合的人,而不再出于好奇去接觸三教九流。
而且,他們也不再看中是否彼此陪伴,即使是來回走動交往,也開始轉(zhuǎn)向兩個家庭的互動,更多時候,只需要確認“知道你在那里”,在彼此心里有個牢牢的位置,也就可以了。
而50歲以后的人,對待友情的方式又完全換了個樣子,人的年齡越大,越會傾向和熟人交往,到了老年的時候,熟人社交會達到了頂峰,他們不會再試圖認識新人,或者嘗試新的生活,因為他們逐漸意識到自己所剩的時間越來越少,只有和熟悉的人用熟悉的方式交往,才會帶來最穩(wěn)定的感情回饋。他們已經(jīng)沒有時間和耐心,去重新了解,建立信任,共同經(jīng)歷新的生活了,時間有限,得不償失。
所以我們經(jīng)常看到這樣的情況,子女在另一個城市闖出了一片天地,就想把老人接過去盡孝,結(jié)果真接過去之后,老人往往悶悶不樂,甚至情緒低落抑郁,其實對一輩子經(jīng)歷過那么多的人來說,吃的穿的用的這些物質(zhì)享受已經(jīng)可以退居其次了,再繁華的城市,在他們心中,哪里比得上跟熟悉的街坊鄰里三姑四嬸一起跳跳廣場舞來的痛快。那些老哥們老伙伴,才是跟他們有相似經(jīng)歷,才是能夠理解他們喜怒哀樂的人啊。
成年人的交友方式
理解了如上,各個階段友誼的特質(zhì)之后,你就會明白了,不是越長大越孤單,恰恰是因為生理長大了,但心理還沒有適應(yīng),過渡到成年人的交友方式,青黃不接之下,才會感到越來越孤單。
友情觀的變化恰如感情觀一樣,學生時代的校園愛情,牽牽手聊聊天,男生打球女生加油,女生回家男生送到門口……就足矣了,這是那個時侯的感情觀,如果把這一套放到社會上談婚論嫁的感情,自然是行不通的。友情觀也是一樣,如果觀念沒有隨著成長的節(jié)奏而改變,就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
作為由少年到中年的過渡期,成年人的交友,其實更看重一種深層次的連結(jié),長大后的我們,可以輕易看透人與人之間的爾虞我詐,也不必再在任何人面前討好的扮演不同的角色,變得更真誠,更坦然,更加接近彼此的本性,在朋友面前,更能放松的做本質(zhì)的自己,而逐漸疏遠那些不適合自己的人。
年少時我們需要陪伴,需要彼此依靠,而成年之后,更重要的是互相欣賞。
能夠迅速建立深厚友情的,一定是能跟你在一起徹夜長談,聊那些“別人聽不懂”的話題那些人。而維系長期友誼的紐帶,無疑必須是同步成長,其實人與人緣分的本質(zhì)就是如此,兩顆心能夠共鳴,更夠彼此理解,就是有緣,而相反,即是陌路。
形象一些比喻,年少時我們是孤獨的星球,期待尋找伙伴形成自己的星系,而擁有獨立自我,獨立意識和獨立思考的能力的成年人,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星系,他們會吸引和包容那些流浪的星球,來自己的世界安住。也更喜歡與相似的遙遠星系,感受著彼此的引力,遙相呼應(yīng)。
所以啊,歸根結(jié)底,真正長大了,也就好了,但我知道這個時代有太多人,根本不想長大,那就是另外一碼事了。
結(jié)尾放一首南朝大詩人何遜何仲言的詩吧,這是他與舊友蘇九德臨別時所作的詩,詞句中,你可以感受到,兩個成年人之間,那是一種怎樣厚重而深沉的情感。
與蘇九德別
宿昔夢顏色,咫尺思言偃。
何況杳來期,各在天一面。
踟躕暫舉酒,倏忽不相見。
春草似青袍,秋月如團扇。
三五出重云,當知我憶君。
萋萋若被徑,懷抱不相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