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遇上很多堪稱奇葩的人
為我帶了很多煩心透頂的事。
尤其是那些自詡跟你關系很好的人,
更讓人哭笑不得,
嘖嘖稱奇。
兩月前借給甲同學4000元,
承諾本月歸還,
出于對友誼的珍視,
到期后沒有電話微信QQ去催,
期待著對方能主動歸還,
未果。
本月打電話些許的提了一下,
把對方的原話摘錄如下:
“借你這點破錢,
催什么催?
偶不是賴你的賬。”
我說我確實有急用,
真的缺錢,
要不也不能找你要,
理解一下,
在這一刻,
我的身份從借錢時的大爺變成了討債的孫子。
對方原話摘錄如下:
“你缺錢我還缺錢呢,
那你把我拿去當錢花了你看行不行?
我發現你就是朵奇葩,
我有錢能不還你?”
我不知道他說出這樣的話時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態,
但我遇到的這種事絕非個例跟朋友聊起這件事,
大多都表示有同樣的遭遇,
“借與還”真的考驗著一個人的親情友情和愛情 。
職場人士身邊
往往總不乏一些帶飯、買煙的小事,
當你墊付之后,
就沒有下文了。
提也不是,
不提也不是,
總給人一種如鯁在喉的感覺,
讓人渾身難受。
古人云:
“君子坦蕩蕩。”何為君子?
在“借與還”的問題上,
君子是因生計所迫不得已而舍臉借錢,
事后不拖不欠,
不多不少的把錢如數奉還的人。
那種時刻想著還錢,
不還就感到不踏實,
甚至有羞恥感的人叫君子。
有借有還是兩個人正常交往的保障,
借錢后還錢的態度,
最能真實的反映一個人的人品與素養。
唐代張謂在《題長安壁主人》一詩中,
就表達過這樣的金錢觀:
“世人結交須黃金,
黃金不多交不深。
縱令然諾暫相許,
終是悠悠行路心。”
通俗的解釋:
世人結交需要錢,
錢不夠多則友情就不夠深,
哪怕之前曾許下承諾,
也不過是路人罷了。
借錢時說的天花亂醉,
約定時間一定還,
但錢一旦到手,
很多都變成了只聞其聲不見其人,
甚至渺無音訊。
能按約定還錢給你的人,
一定是值得交往的人。
如果你想而一個人絕交,
不妨借錢給他,
破財免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