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舟聽雨秦漢系列
漢帝國的建立之蕩平天下(二十八)
都說史書就是一部部英雄傳奇,這些傳奇不只屬于中原漢族的,也同樣屬于那些夷狄們。
比如說公元前200年前后,來自中原的劉邦的英雄傳奇故事流傳千古,人盡皆知。
與此同時,北方夷狄也出現了一個傳奇英雄,其事跡之神奇絕不遜于劉邦。
這個產自夷狄的傳奇英雄就是著名的冒頓單于。
冒頓是頭曼單于的太子,不過他老爸頭曼單于似乎不太行:
當是時,東胡強而月氏盛…頭曼不勝秦,北徙。
簡單總結下就是,東邊被東胡揍,西邊被月氏揍,南邊被大秦揍,到處挨揍。
頭曼單于到處挨揍不算,居然還打起了大英雄冒頓的主意,想要廢長立幼。
于是冒頓先是用計把老爸頭曼單于殺了,接過了單于重擔。
然后他又用計把東邊的東胡滅了,又用計把西邊的月氏趕跑了,南邊還兼并了婁煩、白羊等小嘍啰。
最后冒頓單于還用計把南邊的大漢皇帝劉邦打得跪地求饒。
而且冒頓單于不僅功蓋當世,用的計還通俗易懂,小學生都覺得自己能使出來,不愧是傳奇英雄啊。
不可否認,匈奴在冒頓手里突然間崛起為草原霸主,和冒頓單于的能力、智慧、勇氣有關系。
但是匈奴在草原的興衰更和其所面臨的國際大環境息息相關。
內蒙古赤峰市,位于戰國時燕國所修長城以北,當時匈奴人和東胡人都曾在此駐牧。
新中國成立以來,這里頻繁出土大量戰國時代貨幣。
這些戰國貨幣以燕國刀幣為主,還包括韓、趙、魏、齊等其他各國貨幣。
此外,在東胡駐牧的遼寧遼陽市,也出土了大量燕、趙、韓、魏等國鑄造的錢幣。
草原地區出土數量巨大的中原貨幣,說明戰國時期中原與草原游牧部族的邊境貿易已非常發達。
《史記》也對戰國時期中原王國與北方游牧部族的貿易多有記載:
獻公徙櫟邑,櫟邑北卻戎翟,東通三晉,亦多大賈。
當年秦獻公遷都櫟陽,就是看重這里溝通關外與陜北的胡戎,有很多富商大賈做對外貿易,非常富裕。
楊、平陽,西賈秦、翟,北賈種、代,地邊胡。
《史記》還介紹戰國時山西中部的平陽一帶,和陜北、代地的對外貿易搞得有聲有色。
這些邊境貿易為北邊的游牧部族帶去了大量先進的軍事技術、生產工具以及生活用品。
不過戰國時期列強爭雄,諸侯國對戰略物資很重視,管控較嚴。
而且中原諸侯國犬牙交錯,自身的物資交流就不是很便捷。
另一方面,廣闊草原上部落林立,處于非常松散的狀態,非常影響貿易的規模,組織起來也非常不便。
匈奴第一次出現在史書上是公元前318年:
韓、趙、魏、燕、齊帥匈奴共攻秦。
匈奴被五國聯軍邀請參與攻秦,說明此時匈奴部族已經發展成比較大的一支力量。
但同時匈奴也就是史書上提一嘴的級別,此后幾十年又恢復到銷聲匿跡的狀態。
這說明當時的匈奴不過是草原眾多強大部落之一。
真正讓匈奴突然間出現在中原視野中的人是名將李牧。
李牧為趙將居邊,軍市之租皆自用饗士。
故李牧乃得盡其智能,遣選車千三百乘,彀騎萬三千,百金之士十萬。…
為約曰:“匈奴即入盜,急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
匈奴每入,烽火謹,輒入收保,不敢戰。
李牧大破匈奴的故事非常有戲劇性:
史書說李牧是趙國代地(山西北部)大將,他上來后搞了幾個大動作。
他設置軍市并且將軍市的租稅全部用來招募士兵并厚待將士。
當時匈奴經常入寇,李牧與大家約定,匈奴來了我們緊急收縮保衛城池,誰敢和敵人作戰就斬首。
李牧說我這是故意示弱麻痹敵人,好來個突然偷襲。
由于匈奴每次進來搶掠,李牧都不敢作戰,趙王被惹怒了。
趙王把李牧調入首都,派了別的將領替代他。
其他將領一去就打算和匈奴開戰,可沒想到匈奴既打不過,也攆不上。
代地趙軍損兵折將,還是拿匈奴沒有辦法。
趙王無奈之下只好又找到李牧,李牧就說要你不聽我的,傻了吧?
你要我回去收拾爛攤子可以,但你必須完全按我的來,你趙王不能插手。
趙王決定一切都聽李牧的,把李牧又調了回去。
結果李牧回去后突然發威,大敗匈奴,從此匈奴不敢侵邊。
史書里的這個故事,簡直就是標準的扮豬吃虎式爽文模板,看的人大呼過癮。
可如果我們排除李牧一系自吹自擂的影響,冷靜看待這個故事,就會發現一個可怕的事實:
李牧以打匈奴而聞名天下,而匈奴卻是在他手里突然崛起為草原首屈一指的龐然大物!
李牧的部隊這么多、這么強的的關鍵因素是軍市之租皆自用。
說得清楚點就是用軍隊開通市場,然后把市場里所有租稅全部就地截留,不上繳任何錢給趙國朝廷。
軍市之所以賺錢的核心就是以軍隊提供其他人無法提供的安全保護。
問題來了,什么生意才需要軍隊提供安全保護呢?
代地這種土地貧瘠,地處偏遠的地方,什么生意能讓他一下子變成號稱養十萬兵的豪富呢?
實際上現代專研這方面的學者早已公認,李牧的所謂“軍市”干的只能是邊境貿易。
李牧和其他干邊境貿易的人不同之處在于,他更有經營頭腦。
眼下的草原在史書留名的大部落有幾十個。
這樣混亂的局面顯然會導致與草原的交易變得成本高且不可控。
我們合理推測,李牧認為,要想把邊境生意做大,最可行的辦法就是我只和某一兩個大部落合作!
這樣草原上的事我就完全不管,一切由這個代理部落去統籌集散。
當然,李牧多半不會直接和對方部落打交道,而是聯系大量往來邊境的胡漢商人。
李牧決定選擇一批與某個部落最熟悉的商人合作,被選中的幸運兒很可能就是匈奴。
于是此前只在史書字縫里留下一句記載的匈奴迅速崛起為草原霸主之一。
現在就能理解為什么李牧面對匈奴寇邊采取躲進城池不出戰的策略了。
我們猜測當時匈奴還在到處兼并部落,很多部落依然會不受約束、按慣例每年去邊境打草谷。
此外大家做邊境貿易不是請客吃飯,各種坑蒙拐騙引發武裝沖突是常事。
但不管怎么說,沖突歸沖突,大家該有的和諧還是要保持。
對趙王,李牧就拿出一套我這是如何用計示弱麻痹敵人的說辭。
問題是李牧把邊境貿易所有收益全部截留,趙王能開心嗎?
趙王借口對匈奴作戰不利換了個聽話的自己人上去。
可換人后邊境貿易的租稅就要上繳趙國朝廷了,邊地的貿易秩序就會受到很大破壞。
于是匈奴來真的了,趙王派去的大將連連敗北。
李牧回來后,據他自己說和匈奴大干一場,我們相信這應該是真的。
畢竟前幾年靠打仗搶劫賺了大便宜,再想人家坐下來慢慢交易沒那么容易了。
李牧大勝一場后,其後十馀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
實際上就是大家又回到以前乖乖做生意的狀態。
不管李牧一系對自己的匈奴戰績如何吹捧,一個不可忽略的事實是:
匈奴第一次活躍在史書上是李牧時,匈奴第一個被人所知的真實單于是離這段時間不遠的頭曼單于。
匈奴迎來了黃金時代,然而秦國的迅猛擴張打破了好夢。
戰國時齊國說客蘇厲勸說趙王不要和秦合作攻齊時就說,秦國一直覬覦趙國的上黨,一旦其拿下上黨:
代馬胡犬不東下,昆山之玉不出
說明當時公認秦國對物資的管控禁運遠比關外諸侯嚴格。
秦國統一天下后,隨即對匈奴發起進攻并且大肆新修和連接已有長城。
烏氏倮畜牧,及眾,斥賣,求奇繒物,間獻遺戎王。戎王什倍其償,與之畜…
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時與列臣朝請。
透過上面這段秦始皇時大商人烏氏倮的介紹,我們可以推測出很多秦時對游牧部族的政策走向。
秦也需要大量馬匹,但不是直接與游牧部族交易,而是扶持通過間接交易自建牧場的商人。
烏氏縣在今天寧夏南邊的固原一帶,其交易對象“戎王”多半是來自西邊月氏麾下的游牧部落。
可以看出秦帝國的對外貿易是在朝廷強力監控下進行的。
而且秦帝國很可能全面封鎖對匈貿易,少量貿易其對象改為匈奴的敵人。
失去了中原的戰略物資,匈奴隨即進入困難時期。
可憐的頭曼單于被東胡揍、被月氏揍,被秦帝國揍,狼狽不堪。
更可憐的是,他最后被兒子冒頓謀殺,而冒頓一上來,天上就掉餡餅了。
秦帝國瞬間崩潰了!中原陷入前所未有大動亂,所有規矩被打破!
此時中原遍地武裝,他們最需要什么?優良品種的馬匹啊,來多少收多少!
此外大量的牲畜皮毛及其他牲畜附屬產品的需求量也極大。
因為此時普通士兵的甲具主要是皮甲,原料是牲畜皮;
而制作弓箭主要原料角、筋、膠,也全部來自牲畜。
中原人口銳減,生產停滯,大戰頻頻,存在巨大的軍事物資及其原材料缺口,急需進口。
由于匈奴地盤在正北,地理上比其他游牧部族占據了絕對優勢,對中原的貿易基本被其壟斷。
現在的冒頓單于,想不拳打東胡、腳踢月氏、打遍草原無敵手都難。
匈奴戰士們個個手持來自中原、用鐵、青銅等金屬打造的精良兵器、護具與弓弩,你叫其他人怎么打?
冒頓單于揮舞著無窮無盡的精美絲綢、金器、漆器等等奢侈品到處收買各色部落。
你說又有幾個能經得起考驗不棄暗投明呢?
其攻戰,斬首虜賜一卮酒。
游牧將士攻戰殺敵,一壺美酒就是最好的賞賜。
匈奴有著無數從中原來的美酒,還有米、面、調料后的肉等等美食。
你說匈奴勇士的士氣該多么高漲啊!
你說,草原上還有誰還敢螳臂擋車呢?
再次聲明,我們并不否認匈奴成為草原霸主的過程中,冒頓單于的領袖才能、智慧與勇氣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可離開時運帶來的中原戰略物資的巨大輸入,任你再英雄蓋世恐怕也無法取得這樣的成就。
時勢造英雄,不是英雄造時勢,這是淚痕和我一貫以來的根本史觀。
好運終有到頭時,經過了六七年的黃金時代,南邊終于換了人間。
公元前202年5月,漢帝國皇帝劉邦決定遷都關中。
隨后,漢帝國開始對津關與全部邊疆實施嚴格的人員、物資禁令。(見鏈接:《津關令》)
一切仿佛昨日再來,冒頓單于即將迎來新的考驗。
只是沒想到的是,這把大火第一個燒掉的卻是燕王臧荼!
是時候回頭看下臧荼謀反案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