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德元年,即公元763年十二月,離京逃亡了兩個月的皇帝回到了京城長安。首都雖然收復了,皇帝的煩惱卻一點都沒有變少,眼下最大的煩惱就有兩個:一個是事后追責,一個是仆固懷恩的處理。
我們先來看事后的追責,上一節我們就提到,皇帝還在陜郡避難的時候,中央黨校教授柳伉就代表大臣們狠狠的教訓了一番皇帝。不過私下里罵歸罵,官方正式的追責又是另一回事,畢竟真到了追究責任的時候,總不能說皇帝是非不明,善惡不分,對此次事件負有領導責任,建議其引咎辭職吧?
所以大臣們非常體諒皇帝,最后總結的時候還是說,之所以這次吐蕃能離奇的揮師千里,如入無人之境般攻克首都,那都是程元振這個死太監搞的鬼!程元振犯下如此滔天大罪,實屬十惡不赦之徒,必須就地正法,以平民憤。
然而,皇帝卻不肯殺了程元振。皇帝心里明白得很,程元振那所謂的這罪狀,那罪狀,其實都是在聽我的話,受我的指派,現在這幫家伙一個個都要殺程元振,不過就是要殺雞給我這猴子看的。因此,皇帝沒有殺程元振,只是把他免職打發回家了。
可程元振覺得委屈啊,明明是你們陽奉陰違給皇帝臉子看,怎么事后全成了我的責任了,我才是那個忠心耿耿保衛皇帝,保衛帝國的人啊,結果我倒成了罪臣了,還有沒有王法,還有沒有天理了?程元振一萬個不服,聽說皇帝已經回京了,立馬偷偷跑回首都,想跟皇帝訴苦。
這下,把全天下所有大佬都惹毛了,你們這對小皇帝死太監,還有沒有規矩,還想不想玩了?給你臺階你不下,非得要大伙撕破臉皮,一五一十算個總賬是吧?那來啊,互相傷害啊,要不要看看最后是誰的拳頭大?
最終,程元振還是被趕出了中央權力的中心,消失在歷史的舞臺中。
程元振的事好辦,仆固懷恩的事,就很難收場了。
當吐蕃主力深入簫關道的時候,朔方軍靈州本部的守軍保持沉默;當皇帝逃難到陜郡,與皇帝只隔了一條黃河的朔方軍山西主力更是一動不動。任誰都能看出來,仆固懷恩和皇帝之間,已經失去了信任的基礎,雙方兵戎相見只是時間問題了。
對于仆固懷恩來說,他一開始的戰略大約只是要自保。畢竟以安祿山、史思明之能,以河北兵力之盛,物產之豐,尚且不能造反成功,仆固懷恩憑借手里這么幾萬部隊和半個山西的地盤,哪敢做取代唐帝國的美夢呢。
當然,仆固懷恩并不是非得造反,他要的只是長久的坐鎮朔方,至少坐鎮朔方的山西分部。應該說,這種割據一方的成功先例還是不少的,比如河北四鎮,比如逐漸割據河南山東的遼寧軍區(平盧)南下部隊。
一個更典型的例子是湖北的梁崇義,來瑱被殺后,來瑱地盤的市師級大佬立刻就展開了火并,還沒等皇帝反應過來,梁崇義就在火并中獲勝,拿下了來瑱以前的地盤。當時的帝國正在集中對付仆固懷恩,對湖北的事只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之后吐蕃這么一鬧,梁崇義在湖北襄陽一帶的老大位子,算是坐穩了。
所以,仆固懷恩的想法是,我和皇帝雖然鬧翻了,但是我不出格,我就守著我這一畝三分地,憑中央現在百廢待興的狀態,多半也是拿我沒什么辦法的。可是,當郭子儀加入戰局的時候,仆固懷恩發現自己的如意算盤打不下去了。
郭子儀在這次大變中的表現,完美的展現了他的老謀深算與老奸巨猾。說起來,既然危機關頭郭子儀被任命為前敵總指揮,那么吐蕃最后如入無人之境,把皇帝逼得倉皇出逃,你郭子儀別說功勞,不記大過就算不錯了。
可實際上,郭子儀卻又一次成就了挽救社稷,挽救皇帝的蓋世功勞,為什么呢?因為郭子儀雖然目送吐蕃打破長安城,可之后卻一直都在長安附近轉悠,他挫敗了被拋棄在長安的文武大臣另立中央的陰謀,他還在吐蕃撤退后,第一時間收復了長安。
盡管大家都知道,吐蕃是搶夠了后自己撤退的,可是問題是,在吐蕃剛打進來的時候,誰能做出這樣的判斷,誰敢做出這樣的判斷呢?郭子儀一直在長安周邊呆著,其他軍政大佬別說吐蕃眼皮子底下的長安了,就是皇帝駐扎的大后方陜郡,也沒有任何一個人去報道。這種情況下,皇帝和中央還不重用郭子儀,還不大肆宣揚吐蕃軍是被郭子儀給嚇跑的,那小皇帝是真的不想在這龍椅上坐下去了。
所以,當皇帝知道對仆固懷恩已經無法懷柔的時候,立即就想到把郭子儀這把利劍拿出來了:
上方以懷恩為憂,召見抱真問計,對曰:“此不足憂也。朔方將士思郭子儀,如子弟之思父兄。懷恩欺其眾云‘郭子儀已為魚朝恩所殺’,眾信之,故為其用耳。陛下誠以子儀領朔方,彼皆不召而來耳。”上然之。
我們在第三節為大家詳細介紹過,郭子儀在軍中的情面與場面遠非仆固懷恩可比,因此,當郭子儀進入朔方軍的山西分部的時候,仆固懷恩就很難再指揮動朔方軍了。
仆固懷恩之所以有底氣割據朔方,主要在于,朔方的基層與高層干部,很難和朝廷達成互信。你皇帝可以宣稱,我們只誅首惡仆固懷恩,其他人都不計前嫌,可問題是其他的干部們怎么相信皇帝呢?吐蕃之變,朔方軍有罪過的人多了去了,皇帝今天說既往不咎,明天某個死太監非要算算舊賬,這誰能說得準呢?所以大家更愿意堅定的圍繞在仆固懷恩周圍。
可是郭子儀來了就不一樣了,郭子儀說你們跟著我,肯定繼續吃香喝辣的,大伙都愿意相信。既然大伙愿意圍繞在郭子儀身邊,自然就沒有幾個愿意圍繞在仆固懷恩身邊,于是仆固懷恩在山西很快就待不下去了,甚至他的兒子也戰敗被殺。眾叛親離的仆固懷恩只得率領少量親兵逃亡。
仆固懷恩逃亡有兩種方案,第一個方案就是直接逃往回紇,因為仆固懷恩先后有兩個女兒嫁給了回紇可汗,算起來,他是回紇可汗的老丈人。而且多年以來,唐帝國和回紇的同盟關系都是仆固懷恩在溝通協調,所以他逃到回紇,大體上還是可以享受富貴的日子的。
可是,逃往回紇也就意味著仆固懷恩從此寄人籬下,衣食雖然無憂,權勢卻也從此遠去。作為一個作戰了一輩子,當了一輩子的一代之雄的人,又怎么可能甘于寂寞,又怎么可能愿意把自己的命運交到別人的手上呢?
仆固懷恩這一生,注定要風起云涌,波瀾壯闊!他毫不猶豫的選擇了一個危險得多的方案——直闖朔方老巢靈州,割據靈州為核心的朔方舊地!
仆固懷恩之所以敢執行如此冒險的戰略,當然也是對其可行性做過細致的分析的。靈州是朔方軍的首府,在安史之亂前,朔方軍的主要地盤是寧夏和內蒙的河套地區,這里向來被稱為塞外江南,水土肥沃,是抵御回紇南侵的第一線。
安史之亂爆發后,朔方主力部隊基本東調駐扎在山西河中(現在的運城)一帶,留在靈州老巢的基層將士大多是升遷無望的邊緣人,對朝廷的怨氣要比山西的部隊大不少。況且靈州一帶一直都是塞外內附游牧部族的重要聚居地,有很多游牧部落部隊,而仆固懷恩長期以來作為朔方軍游牧部族內附部隊的旗幟,在這些部族中的威信也要比在前線部隊高很多。
因此,當仆固懷恩突襲靈州的時候,靈州城的朔方將士大多愿意擁護他,他們打開了城門,迎接仆固懷恩的到來,仆固懷恩得以割據靈州一帶的朔方舊地。
廣德二年,即公元764年的九月,成功割據靈州朔方舊地的仆固懷恩,聯絡回紇諸部、留在天水一帶的吐蕃部隊、以及自己的朔方靈州本部,組成了一支龐大的聯軍,再次從蕭關道、靈州道快速往長安進發。唐帝國聞訊,迅速以郭子儀為前敵總指揮,率領大軍迎戰,昔日的兩大戰神郭子儀與仆固懷恩,即將迎來宿命的對決。
這一次的入侵與去年相比,規模更大,威脅也更大。去年畢竟只有吐蕃率領一大群烏合之眾孤軍深入,而今年新加了精銳的回紇諸部和靈州的朔方軍部隊,整個聯軍精銳兵力大增。但是另一方面,唐軍也有了很大的變化。
去年的唐軍朝廷與軍鎮嚴重失和,各部各自為陣,幾乎沒有組織起任何有效的協同,正面戰場也幾乎沒有精銳部隊出現。到了今年,朝廷和軍鎮已基本達成了和解,皇帝不再盯著軍政大佬們,軍政大佬們也意識到吐蕃回紇不是安史叛軍,沒有另立中央的能力與意愿。所以現在的唐帝國,將組成一支真正的部隊與仆固懷恩的聯軍正面對抗。
還是老規矩,在欣賞一場精彩戰役之前,我們要先來了解戰場地形與雙方戰略。
上一節我們已經詳細介紹了陜北戰場的戰場地形,我們已經知道了簫關道、靈州道和邠州的重要性,我們這里再次通過下面的地圖來理解下這場戰役的關鍵點:
圖中我們可以看到,隨著靈州被聯軍徹底掌控,無論簫關道還是靈州道,除了邠州已基本無險可守,所以邠州就是涇河谷道的咽喉要地。一旦聯軍拿下邠州,既可以南下走直線從奉天進入關中平原,也可以繼續沿著涇河直達長安。
正因為邠州如此重要,唐帝國在吐蕃撤退后就立即調集白孝德率領的當年西域入援部隊鎮守這里(關于這支部隊的歷史,詳見安史之亂連載)。當聯軍在集結入侵后,唐軍又火速調集朔方軍精銳一萬多,由郭子儀兒子郭晞率軍入援。
因此,當仆固懷恩率聯軍大部隊挺進到邠州的時候,邠州已經被唐軍守得固若金湯。聯軍部隊以游牧部族騎兵為主,缺少攻城能力,一時半會拿不下邠州,至此,聯軍想要繼續打下去,就剩下三個選擇:要么頓兵堅城,要么越過邠州直撲長安,要么少量部隊看著邠州,主力南下奉天進入關中平原。
頓兵堅城可以集中優勢兵力,但是我們看圖就知道,簫關道和靈州道再到涇河谷道都在黃土高原的山區,基本沒有物資補給。聯軍數量多,又包含大量騎兵,后勤補給壓力非常大,想要久戰,必須要快速進入關中平原邊搶邊打,以戰養戰。
接下來剩下南下奉天和東進長安兩個選項,越過邠州東進長安太過冒險,因為這條路線戰線太長,一旦邠州守軍打個時間差重創城外留守部隊,東進的主力部隊就會腹背受敵,非常危險。因此,聯軍最終選擇了南下奉天的路線,至此,整個戰局的焦點就集中在靈州、奉天和邠州三個戰略要地。
上圖是聯軍的進軍路線,吐蕃走的簫關道,仆固懷恩部與回紇聯軍走的靈州道(又稱馬蓮河),宜祿是簫關道與靈州道,也就是馬蓮河與涇河匯合的地方。
聯軍南下奉天,郭子儀親率的唐軍也早已在奉天做好了準備,全軍集結于奉天城中,固守不出。等到仆固懷恩所帥聯軍部隊逼近城外的時候,唐軍突然于晚間出城,列陣于城北與乾陵之南,一下子就讓仆固懷恩進退兩難。
要明白仆固懷恩為什么進退兩難,還得從理解雙方的戰略訴求入手。首先,仆固懷恩這次集結聯軍的戰略目的是什么呢?他的戰略目的很簡單,就是帶領吐蕃和回紇的部隊來搶劫的,他沒有要顛覆唐帝國,建立新帝國的意思。
仆固懷恩割據的朔方舊地,雖然號稱塞外江南,但是畢竟是塊小地盤,這塊地盤東邊有大唐,北邊是回紇,南邊是吐蕃,都是惹不起的巨無霸。仆固懷恩要想求生存,就必須找到自己的生存策略,他選擇的策略很簡單,就是作為吐蕃和回紇搶劫富饒的唐帝國關中地區的向導。
西北地方貧瘠,只有關中平原是富裕的,是值得搶劫的,可是有了上一節的詳細分析,我們已經知道,要想搶劫關中,就必須要占據靈州,而靈州現在在仆固懷恩手里。在這樣的戰略下,吐蕃和回紇要想搶劫賺大錢,就必須要和仆固懷恩合作,甚至接受他的調度;而唐帝國想要收回靈州,也必然會遭到吐蕃和回紇的強力阻攔。
所以,仆固懷恩帶領吐蕃回紇入侵,實際上是求割據求生存之舉。因此我們很容易理解到,南下奉天的主力部隊,主要是準備進關中搶劫的吐蕃和回紇部隊,而留在靈州防守、留在邠州城外看敵的部隊,則以仆固懷恩自己的朔方軍靈州部為主。
理解了仆固懷恩的戰略訴求,就能理解到郭子儀布陣的厲害之處,聯軍南下奉天,本來戰略目的和在邠州一樣,是想在城外選擇一處合適的地方,部署少量部隊看著奉天城,吐蕃和回紇的騎兵大部隊四處去搶劫。
可是就在聯軍打算執行這個戰術的最后一霎,唐軍突然出城,在城北和乾陵之間(大概五六里的距離)列陣,這樣就占住了城外的高地,聯軍一時找不到合適的駐扎地點。此時聯軍有這么幾種戰略可以選擇:
要么直接與出城的唐軍主力決戰,不過唐軍的陣線依托城池(奉天城)和山區(乾陵)的庇護,決戰地形對攻方非常不利。而且郭子儀的朔方軍最擅長工事作戰,強行在這種戰場作戰,搞不好就是當年嘉山之戰的翻版(詳見安史之亂連載的嘉山之戰一節)。
聯軍如果不敢決戰,也可以繼續留部分部隊看著唐軍,其余騎兵主力深入關中平原騷擾,可是由于唐軍占據了城外高點,聯軍一時找不到合適的扎營地點,分兵后,留守部隊很容易處于劣勢。更重要的是,這些留守部隊以仆固懷恩自己的部隊為主,一旦吐蕃回紇部隊搶的興起,郭子儀突然反擊,很有可能連續重創奉天和邠州城外的留守部隊,而這些部隊可主要都是仆固懷恩自己的部隊。
所以,盡管分兵戰略也可以執行,但是仆固懷恩萬萬不肯這么干,他率聯軍進攻是為了發展壯大自己的,可不是損兵折將為吐蕃和回紇送溫暖來的。
于是,面對郭子儀極其有針對性的部署,仆固懷恩反復權衡之下,沒有輕舉妄動,率軍撤回了邠州,打算集中優勢兵力,先把邠州拿下再說。對此,郭子儀再出一招——圍魏救趙,直搗靈州!
上節我們為大家詳細介紹了吐蕃攻唐之戰,吐蕃雖然一路勢如破竹,但是這實際上是因為西北各鎮唐軍與皇帝不和,有意觀望導致的,西北各鎮部隊并沒有遭受重大損失。比如說目前甘肅涼州一帶的河西鎮,就還有一萬左右的部隊。
因此,當仆固懷恩回撤,打算強攻邠州的時候,唐軍急調河西全部精銳大約五千部隊進攻靈州,一下子就讓仆固懷恩進退兩難。靈州是聯軍的大后方,一旦靈州被圍,聯軍的后勤就徹底被斷,如果繼續進攻,邠州城外的涇河谷道,周邊都是黃土高原的山區,根本沒有糧食,只要守軍再堅持個把月,入冬后聯軍很可能會被餓死。
可是隨意后退的話,邠州和奉天的數萬唐軍一定會緊緊尾隨,聯軍將面臨被兩面夾擊的危險。
關鍵時刻,仆固懷恩顯示出了他優秀的決斷力和對自己部隊戰斗力的強大自信,采取了大部隊按兵不動,親率兩千精銳騎兵緊急馳援的戰術。結果回援騎兵展示了強大的戰斗力,幾乎全殲了圍攻靈州的唐軍河西部,解決了腹背受敵的危機。
但是,隨著仆固懷恩回師,邠州和奉天的唐軍發起了反擊,聯軍遭受了一定損失。更重要的是,經過這一個多月的作戰,聯軍在關中一帶沒有占到任何便宜,也沒搶到太多西,繼續耗下去等到冬天來臨,后勤將面臨很大壓力。于是,聯軍最終決定撤兵,至此,唐軍的這一輪防御作戰,獲得了勝利!
廣德二年(公元764年)的防御作戰,是安史之亂崛起的兩大戰神——郭子儀和仆固懷恩這對老伙計之間的第一次正面對決,雙方都展現了非常高超的戰略和戰術素養,令人忍不住擊節贊嘆。
郭子儀再一次發揮了他在工事作戰上的特長,依托邠州和奉天兩大戰略要地的工事,牢牢扼住了聯軍的進攻。在一系列調動中,郭子儀對節奏的把握和對仆固懷恩戰略訴求的洞悉,都那么的恰到好處,最終讓聯軍無計可施,沒有占到任何便宜。
但另一方面,仆固懷恩的整個指揮也非常的慎重和有條理,雖然在主攻方向沒有太多斬獲,但是也沒有過于冒險犯下大的錯誤,所以部隊也基本沒有遭到太大損失。而在最后的關鍵時刻,仆固懷恩體現了優秀的決斷力,以少量精銳騎兵緊急回防突襲,全殲唐軍河西精銳,取得了重大戰果。
唐軍雖然取得了防御戰的勝利,但是最后圍魏救趙的河西精銳全軍覆沒,隨后河西方向的吐蕃趁機攻克包括涼州在內的所有河西鎮的城池。這樣,今后的唐軍將失去威脅敵后的機會,聯軍的后方靈州城也徹底沒有了后顧之憂,那么,一旦主力猶存的聯軍卷土重來,唐軍還有辦法應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