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社會由無數個個體構成,個體在交往、互動的過程之中漸漸產生了文化,文化與社會是一對雙生的概念,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嵌套,不可分離。古今中外,無論是什么社會階段的學者,都對社會與文化產生著濃厚的興趣。
不同階段的社會與文化在意識形態影響之下,有的西方學者認為,原始社會的人是“不理性的”,他們的行為都是“無邏輯的”,在行動時不會考慮因果。
就像是呂西安·列維-布留爾(Lvy-Bruhl,Lucien)想要在《原始思維》當中想要表達的一般;然而,也有一些學者在自己的研究之下提出,即便是社會生產力水平再落后,其中的人們也并不是隨便進行社會行動的,其背后都是有一套文化邏輯在進行指導的。比如馬歇爾·薩林斯(Marshall Sahlins)的《石器時代經濟學》當中所提出的“原始豐裕社會”概念——看似生產力不足的原始社會之中的人們,其實生活比今天的我們富足多了。類似的,還有許多人更喜歡傾向于思考不同社會之中人們的社會交往方式。
比較晚近的西方社會之中,人們的言行都極大受到諸多重大事件影響: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各種資本主義革命等等……尤其是啟蒙運動,這一運動對于西方的影響直至今日依舊存在,“理性”是他們社會行為的一個主要指導理念。與之相對的,有些人會僅僅根據東西方的不同文化歷史認為中國的社會交往是更加“感性”的,因為我們的歷史悠久,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也更加傾向于重感情的方式。這種看法也許有一定道理,因為我們相對于西方人而言,在交往時確實會有許多情感相關的因素。
我們不妨看看國學大師,被稱為“中國式管理之父”,曾任臺灣交通大學教授的臺灣學者、中國富豪作家曾仕強的看法。
中國式社交:情性這位對中國傳統文化頗有研究的學者認為,與西方的歐美國家及我們的東亞近鄰日本相比,中國人在社交時,既不講理性也不講感性,講“情性”歐美國家在社會交往之中表現得十分直接,往往不會顧及他人的感受,直接表達自己的想法。舉個簡單的例子,當人們收了禮物之后,西方人往往會直接當著送禮人的面將禮物打開,并且直接對于禮物進行評價。
日本人相對會比較感性,還拿送禮物這件事來舉例,他們在收到禮物之后,首先不會當著別人的面打開,其次假如此禮物比較貴重,那么他們甚至還會因此而感到十分難以接受,對送禮者“感激不盡”。而中國人的處世則更像是處于二者之間,我們依然以送禮物這件事來說,我們在收到禮物之后,往往也不會當著他們的面拆開,并且后續會根據彼此的關系遠近以及禮物本身對于自己的吸引力而給出反饋。總而言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我們既不會因為一些明顯的利益而表現出自己的情感取向,又不會過于將自己的注意力放在感情上。導致在一些事情之中變得感情用事、失去理性。
至于對這種特征的評價,說是好還是壞都不是特別恰當,但其是在我們這種文化特征之中應運而生的,我們的文化與社會結構是相符合的,那么這就是能夠理解的。
“面子”與社交心態所謂“面子”,是一個極具中國文化特色的詞匯和概念,一般意義上,這一概念指的是由人的臉面所延伸出來的一種社會交往中的詞匯,具體含義比較豐富,究竟是何含義有時需要根據具體情景分析。所以在中國這樣一個講究“情分”的社會之中,“面子”幾乎就可以作為一個關鍵詞來看待。
當我們在與他們進行社會交往時,相互禮貌并不是像歐美人那樣僅僅處于習慣,也不是像日本人那樣近乎卑微的尊重,只是堅持一種相互尊敬,僅為對于不太熟悉的人而言。見面相互進行問候,機會讓自己看上去比較“有面子”,也會給他人“面子”。在熟悉的人之間,即便是有了困難,往往也不會直接表達出來,而是會首先進行“試探”,看看對方是否有幫助自己的能力和意愿,其次即便是尋求對方幫助,也是比較隱晦的提出自己的需求。這樣做也是為了不給自己“丟面子”,不至于在事情說出來時,對方因為無法幫助自己而“沒面子”。種種這些都是中國社會之中的處世哲學。
就像是上文當中所說的,有的人會認為過于看重“面子”會使得人們在辦一些事情的時候失去主次、本末倒置。但是有的人認為,如果沒有這種“面子”的存在,人們在進行一些行為時,就會失去一種類似“約束”的外在力量,從而導致一些言行失去束縛,有些“過分”。誠然,無論這種事物的存在得到怎樣的評價,在千百年的歷史當中依舊保存了下來,并且與我們的社會發展相得益彰,所以我們應當理性去看待。然而,有一點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那就是無論“面子”的存在有多么重要,當你在人與事之中過于在乎或者是毫不在乎,那么就會導致行為的失范。
比如說剛入職場的小邵,想要和自己公司的同事處好關系,就在入職之后一個多月主動提出讓大家一起聚一聚,吃個飯。目的其實就是增進一下感情,自己初來乍到,給大家留下一個好印象,大家之后對自己也關照一些,簡而言之就是為了讓自己有“面子”。然而這頓飯大家吃得很平淡,甚至沒有人主動關心小邵的情況,且飯后也沒有人提出要“AA制”的想法。這使得小邵直接花了平時自己半個月的伙食費,且并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所以像這種經歷就告訴我們,“面子”是在相處當中“掙”來的,而不是靠一些行為“換來”的。
“面子”固然重要,但在中國式社交之中,還是要適當去追求。- The End -作者 | 湯米編輯 | 不下雨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參考資料: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