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黑羊效應:人類世界沒有絕對的好人,每個人都可能是惡魔
人類的世界沒有絕對,就像我們中國的太極八卦、陰陽兩極是可以互相變幻的,沒有絕對的界限,人們的善與惡、邪與正也是相互依存,甚至相互依賴的關系。 好與壞沒有明確的界定,甚至會出現互相轉化的情況。心理學中的黑羊效應就說明了這個道理,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人,其實每個人心里都住著惡魔。 好人和壞人難以定義 社會學家認為好人是能夠時刻估計別人感受的人。但是這樣過于刻意,壓抑或者忽略自己內心的做法,想要達到對方與自己交往處于非常舒服的狀態。 這樣做的后果就是過于壓抑自己的內心,導致自己感到難受不適。 這也是人們常說的老好人,他們根本不懂得拒絕別人。與人交往時,說話做事都沒有底線,沒有邊界感,會讓別人一直提出要求而無法反駁或者拒絕。 這樣的人活著非常累,自己辛苦一番也不會被對方尊重或者引起重視。在心理學家角度看來,人類的本能是追求快樂的感覺,這也是人們行為的驅動力。 為什么這些老好人愿意壓抑自己的本能去迎合別人,到什么程度之后會開始從好人向壞人邊緣轉換呢?我們來了解一下心理學中著名的黑羊效應。 黑羊效應(Black sheep effect)是指在人類群體中,沒有所謂的好人壞人,只有一群好人對一個好人產生排斥和攻擊的行為。 這一群人大部分都是好人,但是他們在一起時會主動攻擊另一個人,這個受欺負的人在平時是一個外人眼中的好人。 但是需要知道被欺凌的和施暴者都不一定是壞人,也有可能不是故意要欺負他的。而群體中的旁觀者會保持漠視和無動于衷。 這個被欺負、被排斥的人被稱為這個群體中的黑羊。所有旁觀者都是白羊,施暴者被稱為團隊中的屠夫。 就像在現實生活中的校園暴力,有時候在一個班集體中,一群學生欺負一個無辜的學生,其余人全部冷漠對待。 而這個無辜的人可能只是因為是外地的人,或者家里貧窮等原因,就要被全班人欺負、嘲笑,甚至暴打。 聯合去攻擊別人 人們在無意識中習慣于聯合起來攻擊無辜的人,從中獲得滿足感和優越感。人們也在無意識間陷入黑羊效應,卻并不自知。 而且一旦有許多人參與,就會不斷的有人加入其中。而那些無辜的人就成為這個群體中的黑羊,受盡欺凌和委屈。 首先說明這個團隊本身已經存在很嚴重的問題。團隊在面臨外界的巨大壓力之下,團隊內部的成員之間會變得異常冷漠。 如果這個時候出現一個黑羊,那么大家可以打破冷漠,集中攻擊這個黑羊,排斥黑羊獲得團隊凝聚力。大家通過一致的行為達到團隊成員之間密切的聯系。 人們容易同質化 為什么會有人不斷的參與到施暴和凌虐行為中呢?法國著名社會學家樂邦認為,去個性化(De personalization)在群體中成為人們凝聚在一起的重要途徑之一,滿足這種條件后,好人會因為群體效應下的去個體化隨時變成壞人。 比如一個人為了融入集體,會跟著團隊做一樣的事情。在群體中降低自我意識,在團隊中出現屠夫的時候,不會伸出援手,而是選擇與其他人一樣旁觀。 再加入的屠夫越來越多的時候,自己也會跟著團隊興奮起來。 這個時候的個體已經失去了自我的想法和意識,他們已經完全沉浸在團隊中,失去了正確的判斷,會跟隨團隊做出同樣瘋狂的舉動。甚至可以違背自己的本心,就像天使墮落成惡魔一樣。 首先要冷靜分析一下自己成為黑羊的原因,為什么自己會成為大家的攻擊目標。然后要解釋自己被大家誤解的行為,讓大家認為這個錯誤不值得引起大家的圍攻。 從而讓大家逐漸轉變對自己的看法,在這期間不能過于激進,也不能太平穩。要找到一個制衡點,不斷調整心態去應對這些屠夫。 其實大多數人都是善良的人,就是在團隊中受到同化才變得激進、可怕。 如果一個團隊中能夠做到分工明確,每個個體都有自己需要承擔的一部分責任,大家就可以完成去個性化。 其實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人,可以說每個人都可以是惡魔。只是在心中占據的比重不同,展現出來的善與惡也不同。 如果不幸成為了黑羊,一定要保持冷靜的思考分析,不要否定自己。要做到問心無愧,逐步緩解對方對自己的錯誤看法,不要做出過激行為傷害到他人。 參考資料: Vogel, D. L., & Wester, S. R. (2003). To seek help or not to seek help: The risks of self-disclosure.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50(3), 351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