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得主:人在死亡后,靈魂將以“量子形態”繼續存在
2020年是極為不平凡的一年,諾貝爾物理學獲得者羅杰·彭羅斯、美國科學家斯圖亞特·哈梅洛夫曾經在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提出: 人在死后,人的靈魂是可以存在于大腦中一個叫作微管的地方的。當肉體去世之后,靈魂就會歸于宇宙,然后進入到其他的生物體中。 那么靈魂就會以“量子形態”繼續存在,它在宇宙中是最基本的單元,而且也是永遠都不會消滅的。
那么針對這個研究,美國弗吉尼亞大學曾經進行了相關調查發現,全球至少有2600人曾經擁有自己前世的記憶,這些人中大部分人在3到6歲的時候,記憶是最為深刻的。 6歲左右開始逐漸忘記自己前世的記憶,而更加奇怪的是,這些人約70%都是非正常死亡。當時這樣的觀點被提出的時候,有很多人表示無法接受,并且保持質疑的態度。 而早在1989年的時候,彭羅斯就針對這樣的理論進行了相關的研究,并且認為, 人作為高級動物,我們是有自己的大腦的,并且我們大腦的復雜結構是能夠讓我們產生更加高級的思維,而這種思維是比“意識層次”更高的東西。 這些觀點是站在科學的角度所提出的,那么如果我們站在心理學的角度則會有其他的態度。 首先我們要知道,在心理學中,“靈魂”其實就是生命,就是我們心靈中最本源的東西,是一個超人本主義的東西,它需要涉足更深的底蘊。那么如果你想知道人死后是否有靈魂,我們可以來看一個例子。 從19世紀開始,歐美的學者就開始嘗試去了解“靈魂”,了解人在去世之前是否有“瀕臨死亡”的情況。 在1965年,弗吉尼亞大學有一名叫作穆迪的本科學生,曾經在20歲的時候感受到自己即將死亡的狀態,足足九分鐘他都沒有呼吸,差點被宣告死亡,但是好在他后來被救活了。但是在這9分鐘里發生了讓他終身難忘的事情。 當穆迪感覺自己已經死掉的時候,他仿佛進入了另外一個世界, 在這個世界里,他看到了穿著白衣的人,好像在賦予他能力,在這股力量的引導下,他感覺自己來到了天堂,那種舒適、安逸和和平讓他安心。 但是轉眼間他又來到了另一個地方,這個地方有人類所有的七情六欲,有愛有恨,有矛盾,他感覺自己在這里喘不上氣,顯然這里就是地獄。 那按理說,人類在死亡之后思想是隨即死去的,可是穆迪這種情況是怎么回事呢?難道真的是靈魂的存在?這有待我們考察。 那么關于“靈魂”是“量子形態”的研究,我們也可以得知, 目前我們所知道的世界,都是我們可以理解的物質層次,但是在我們已經知道的世界之外,其實還有非常無窮的真實世界,是我們不知道的。 這就表明我們現在所存在的世界,其實早就已經被死后的世界所覆蓋了,即便是我們死亡了,身體消失了,但是靈魂仍然存在于精神量子的領域,所以我們是不朽的,是存在的。 我們也可以簡單的理解為,靈魂本身就是存在的,而且是人類的本質。人的本質就是我們的靈魂和精神,肉體只不過是承載我們精神的客觀實在體,附屬品罷了。 那么我們的精神叫作靈魂,靈魂所賦予的精神活動叫作思維,思維的具體形態就叫作思想,而思想是肉體的人格的表現。這也就是為什么,如果一個人沒有思想,就如同行尸走肉一般。 人類的精神是可以脫離肉體而存在的,這并不難理解,例如幾千年前的思想家,蘇格拉底、柏拉圖等人,雖然他們的肉體已經灰飛煙滅了,但是他們的靈魂仍然是存在的,并且是亙古長存。 人類的靈魂脫離肉體無法生存,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也是一個限制。他們的思想,在他們的肉身死亡之后是可以繼續存在和定性的,甚至也可以被別人延續而發展。 這種超越人類極限和肉體的神力,其實就是靈魂在起坐擁,那么也就可以理解為什么會有科學家認為“靈魂實際上是量子形態”。 但是相關的內容我們仍然在研究之中,所以并不能將這個看法當作完全真實的存在,要用辯證的思維看待。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