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是由個體組合而成,而社會又是由群體組合而成的,眾所周知,在社會當中,個體和個體往往存在著巨大的差異,盡管彼此間有著如此多的不同點,可為什么大家還是能和平地待在同一個屋檐下呢?針對這個問題,許多社會科學大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卡爾馬克思指出,在不同領域中的資源不同占比致使階級的誕生,階級斗爭則成為社會進步的內在動力。另一位社會學專家馬克思韋伯認為,組織行政的專門化和對個人意識的控制會造成整體大于個體的情況。
艾米爾涂爾干的意見極富創新性,他聯想到了社會的有序和分工,正是由于人們有著不同的社會分工,所以大家才形成了不同的組織,整個社會也在此基礎上變得井然有序。關于社會分工的討論,其實早在數千年前中國就已經顯示出了相應的模樣,那就是人們常說的男耕女織,男人負責耕田,女人負責織布,男主外女主內,這都是社會分工思想的重要表現。雖說社會分工的存在讓整個社會更加集約化,各個行業的資源分配也更有效率,運轉的更快,可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逐漸發現既有的分工模式會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
1億剩女難道是假的?2022年3月,兩會于北京召開,會議上就保障婦女兒童權益進行了進一步討論,婦女和兒童作為弱勢群體,她們都與同一件事有關,那就是婚姻。婦女是婚姻的主體之一,兒童則是婚姻的產物,所以換句話來說,關注婦女兒童權益的問題,其實就是對當今婚姻問題的關注。不知大家是否了解過相關數據,根據中國歷年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自2013年起始,中國適齡青年的結婚率就出現了持續下降的勢態,2013年全國的結婚率僅達到9.9%,到了2018年甚至下降至7.2%。
第2個數據則是中國的男女人口比例,經第7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可知中國南京人口總數為72334萬人,女性人口為68844萬人,男女性別比為105.07,這也就意味著在全中國范圍內,中國男性的數量比女性足足多出了3000多萬。中國適齡單身青年人口已突破2.4億,其中女性單身人口突破1億,沒人要的背后是傳統分工的沒落。真實的原因為什么大量女性都不結婚了?難道真的是因為她們沒有人要,所以才不得已變成剩女嗎?情況怕是遠沒有這么簡單。
就以數據顯示的事實為例,中國的男女比例嚴重失衡,即便所有人都有結婚的意愿,可還是有3000萬男性找不到對象。除此之外,人們對婚姻的看法也發生了許多變革,由于女性覺醒了自我意識,相比于在家相夫教子、做一個賢妻良母,大家更向往追求個人理想,實現內心的抱負,綜合多個原因,許多女性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打算結婚,甚至有一輩子獨身的計劃。部分地區重男輕女的糟粕思想也會影響人們的結婚意愿,女性已經意識到了結婚的后果只會是受到壓迫,大家自然不愿意往火坑里跳。
不妨把人口相關統計數據的時段拉長,用宏觀的視角去看待這件事,此時我們會發現男女性別比例失衡的情況早在民國時期就已經顯現出來了,并且當時的狀況更加嚴峻。新中國成立后,男女失衡的態勢似乎有些好轉,但由于部分人仍堅持著守舊的觀念,許多家庭即便生了女孩,也不愿意在人口普查中報告出來。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男女比例狀況并不準確,女性人數往往是縮了水的。若想探究本質原因,大家可以從人類學家許烺光先生的著作中找答案。他表示,中國傳統家庭的主軸是父子關系,傳統的家父長制度和財產繼承規則的存在使得人們相當順從家長,也就是家里年紀最大的男性,可與此同時,大家又覬覦家長的位置。
父系社會的延續和對女性的歧視才是致使男女比例失調的重要原因。職場中的習以為常。當代社會已習慣了將女生往家庭中驅趕,即便女生有著事業心和野心,可大部分人仍期待著她們做一個賢妻良母。女性在職場中受到歧視已是不爭的事實,許多人都默認女性在職場上就是不如男性,種種觀念的存在令女性的困境越來越明顯,所以剩女是假,性別分工的不合理才是真。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編輯 | 不下雨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