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72歲老父親的傾訴:比不孝順更可怕的,是子女陷入三大困境
時代的變化所帶來的家庭關系的轉變,也是我們需要關注的熱點,“原生家庭”和“親子關系”也時常霸占熱搜。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孝順”是大于天的,在古代的傳統背景之下,父母甚至有對孩子進行生殺予奪的大權,而孩子甚至只能算是父母的附屬品。 雖然現時代的社會對“孝道”的定義已經發生轉變,但是在中國人的心中,“孝順”仍然是要所有年輕人背負一輩子的責任。 隨著物質資源的豐富,我們的基本需求已經被社會所滿足,那么人類就開始想要追求更高層次的滿足,孩子們也希望能夠被當作一個正常人和一個獨立的人來對待,得到自己最基本的人權和平等。 無數心理學研究證明發現, 能夠擁有自己自主權的孩子往往在生存競爭上會更加有競爭力。孩子對于孝順的改變,其實也是社會的孝道看法的改變。 雖然在一個家庭中,“孝順”是至關重要的,如果孩子不孝順那么會受到同齡人的恥笑,甚至會覺得這輩子生育孩子是一件非常悲慘的事情,但是比起孩子不孝順而言,其實有三大困境更可怕,一位72歲的溫大爺就在經歷著這種悲劇。 有房有車每個月還有8000元的退休金,但是他的晚年卻非常不幸福,這一切的根源都是來自于他的子女。 溫大爺的兒子非常懶惰,工作了十多年了,基本上沒有存下什么錢,真的可以用一事無成來定義他的人生。 溫大爺的兒子為什么會這么懶惰,在心理學上其實是因為他的“敏感機制”不是特別強的,對危險的來臨不是特別敏感,但是對安逸卻十分放縱。 那么反過來推敲,其實是因為溫大爺的家境還是不錯的,養成了兒子懶惰的習慣,并且對于兒子來說懶惰的成本非常低。 溫大爺和整個家庭都沒有給兒子營造一種危險的環境感覺,舒適的家庭讓兒子一直處于一種非常“平和的心理狀態”,對于危險沒有“警覺意識”,所以一事無成。 結婚數十年,但是最終還是走向了離婚,這也許是很多中年家庭最大的家庭變動了。溫大爺的兒子就是如此。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為什么他會走向婚姻的消亡,主要是因為“愛情三角理論”,沒有非常穩定,“愛情三角理論”指的是“親密、激情、承諾”三個要素組成的三個關鍵元素, 因為溫大爺的兒子一事無成,所以無法滿足對妻子的承諾,久而久之兩個人之間的激情就會消亡,也會帶來親密關系的破裂。 因為溫大爺的家庭條件還算不錯的,并且退休之后的退休金也是非常多的。所以一事無成的兒子仍然在啃老,現代社會的啃老其實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社會問題。 從心理學中來講溫大爺的兒子過分啃老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他對家庭的界限不是很清晰,對于“獨立”的鏡像意識和邊界意識不是特別的強,更可能是因為人格獨立性不是特別的高, 相對一直生活在家庭所營造的幸福生活中,沒有外界的壓力,所造成這一類孩子在心理上仍然是非常“稚嫩”的,是無法脫離家庭的。 所以對于老一輩的人來說,將自己畢生的心血都放置在孩子的身上,就會出現期待性比較強的情況,這也是無可厚非的,因為每一個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過上比自己更好的生活。 但是這種過分的親昵或過分的家庭眷戀,就會導致孩子對家庭的依賴感過強,這也就會產生一種現象:家中最受寵的孩子最不孝順,家中最不受寵的孩子卻是最孝順的。 而現在很多父母因為對孩子的愛非常強烈,所以對孩子也不會過分要求他在長大之后能夠“反哺父母”,對孝順的期待值就會降低。 但是對于孩子本身而言,如果父母對孩子自身的要求比較高,那么比起孩子不孝順,孩子的“一事無成”“家庭不幸”“啃老”或許才是家長在孩子長大之后更加需要重視的問題。 因為這已經不是父子之間的關系了,而是孩子自身的未來, 他的未來也會影響到自己的下一代,這種行為就會逐漸傳遞,是一種持久性的傷害,而不是像“不孝”一樣只是傷害父母本身。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