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失業回娘家啃老的女兒,74歲老人直言:能被啃老也是一種福氣
“啃老”(eaten-old)這一詞匯,毫無疑問是時代發展過程當中所應運而生的一個概念。本世紀初,人們漸漸發現,生活的壓力是個體難以承受的;大部分被冠以“啃老族”的人,都是出生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也就是人們口中的“八零后”、“九零后”。 傳統意義上來看, 經濟獨立是我們判斷一個人是否長大成人的標志,但“啃老族”生活的主要經濟來源是父母,“長大卻不成人”是這些人及社會面臨的一種尷尬境地。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文化的變遷,“啃老”這一詞匯在當下也被賦予了一些新的含義。 比如,在2020年前后,社會當中出現的一種“新型啃老”形式:借口備考、升學、轉行等,“心安理得”的讓父母承擔已經成年的自己的經濟支出。 圍繞著這種現象,其實我們不難發現,對于那些竭盡全力在一線城市按揭購買房產的年輕人而言, 許多人的收入都是剛剛好能夠滿足房貸的要求,除了各種貸款,幾乎就是一種“月光族”的狀態了 。 對于這部分人,他們當然十分辛苦,但是生活想要繼續下去,也不得不請求長輩的幫助。 在傳統代際關系的影響下,很多中國父母的觀念都是“自己的一生就是為了下一代”,所以傾全家所有在大城市買房、之后三代人擠在一套房當中的情況也并不少見。 所以盡管人們都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夠“有出息”,最起碼能夠自己顧得上自己的生活,不必再向父母求助, 但是在當今社會之中,“啃老”的情況已經與傳統概念當中的不再一樣,甚至還有人認為能夠被子女“啃”,也許也不失為是一件好事。 74歲老人:能被啃老也是一種福氣 程大娘已經74歲高齡了,她原本有著穩定工作,退休在家休息數十年之后,有一天,自己年近五十歲的女兒突然回了老家,表示自己是回來“啃老”的。 這種情況一般來說都會讓年老的父母感到寒心:子女到了當祖輩的年紀,卻回到自己身邊“啃老”;自己年老體衰,原本該頤養天年,現如今卻不得不再照顧子女,不知應當何去何從。 但是程大娘表示,只要女兒在身邊,是否“啃老”根本就不重要。 由于程大娘原本的工作比較好,所以在她退休之后,生活也是十分有保障的,退休金在近些年已經達到了五位數之多。 同時名下還有不止一套房產,收租金又能夠成為一個收入來源。她自己沒有什么消費需求,所以可以說是一位很“富有”的老太太。 然而,程大娘的老伴已經過世十余年了,原本兒女雙全的家庭,兒子也在十幾歲時早夭,所以晚年生活就是程大娘和女兒兩個人。女兒出嫁之后就是獨居。 所以盡管經濟上程大娘的生活沒有任何顧慮,但她的生活當中有很多“用錢無法解決”的問題,其實主要就是精神上的空虛和思想上的消極。 特殊的“啃老”:問題的最根源 正如上文所分析的,程大娘的生活幾乎呈現出一種積極與消極的對立狀態,一方面是很不錯的物質生活條件,一方面是無盡的孤獨與失落。 同樣,程大娘的女兒之所以會選擇在這個年紀和這個時機回到家中,與母親一起生活,其實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原本程大娘的女兒也是有著一份不錯的工作,并且孝順的女兒女婿也會常常抽出時間到程大娘家中,為老人做飯、與老人聊天、同時做一些家務活。 然而,就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女兒的公司效益不好,女兒也被迫下崗。原本承諾的安排新的工作也并沒有音訊,這就導致女兒一度失去了經濟來源。 當程大娘聽說女兒要去做家政時,她也徹底忍不住了,便要求女兒不要再求職,到自己家中與自己一同生活,生活上的開銷由自己來承擔。 這樣一來,其實解決了多個問題:首先是程大娘的收入,她原本也是放在手里,并沒有什么可消費的機會,現如今直接負責母女兩人的開銷,還會補貼女兒生活。 其次就是程大娘的養老問題,女兒在身邊一起生活,所謂“貼心小棉襖”的存在讓母親的生活溫馨許多;最終就是女兒的生活問題,她不必再為了獲取經濟收益而費心的求職,同時還能多陪陪母親。總之,程大娘和女兒的這一決定可謂是“一箭三雕”。 共性:工作與養老 其實對于很多人而言,通過工作獲取收入、養家糊口,以及騰出時間陪伴老人、以盡孝道這兩者之間很長時間當中都是存在沖突的,尤其是現在許多工作都需要加班、犧牲假期,所以陪伴父母的機會愈發的少。 所以程大娘的經歷其實給了我們一個啟示: 假如也遭遇了如程大娘女兒一樣的意外失業,并且很久都找不到合適的新工作,不如就暫且停下腳步,去關心一下自己的父母。 當然,這并不是提倡大家不找工作,去父母那里“啃老”,而是想要讓更多人在工作的同時,仔細想一想這些問題的存在,而不是為了養家糊口一味地努力工作。 當然,貿然地回到父母家中,表示自己為其養老,向父母所要經濟的行為并不可取,甚至可以算得上是一種十分過分的行為。 當自己心中有了類似的想法之后,最先還是應該和自己的父母、愛人進行商量,考慮這一行為的合理性,之后再做出選擇。 因為對于成年人而言,生活并不僅僅只有自己和父母,自己同時也是下一代的父母,要思考自己身上的責任。 同時還要考慮的一點就是,當自己與年老的父母相處時,會不會產生什么沖突和矛盾,怎樣化解這些溝通當中出現的不和諧,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