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心理揭秘:學會滿足他的“被愛欲”,可以讓他天天粘著你
因為前不久,和男朋友吵了一架,吵架的過程很是激烈,至于吵架的原因現在已經忘了,但只記得在互相喋喋不休的指責和抱怨當中,男朋友問我的一句:“你究竟關不關心我?還是說你談戀愛只是為了滿足自己?” 這句話對于我來說就像是一盆冷水當頭澆下,以至于最近幾天我一直在思考, 為什么情侶之間一點小事就能引發矛盾?男性在親密關系中究竟需要的是什么? 美國心理學博士約翰·格雷曾經在《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一書中論證了男女之間的思維差異,因為生理結構和成長環境的不同,導致其在面對感情時內心對于情感的深層需求也不同。但我們也不否認在兩性關系當中,有一些雙方共通的需要。 根據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模型,我們知道人們共同有的幾大基本需求,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自尊的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在此我們先暫且不提處于相對底層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以及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的需求。 從男性的角度來看,歸屬與愛的需求可以具象化為被理解、被支持,自尊需求的滿足則來自于伴侶的信任、崇拜和尊重。 在心理學領域針對兩性關系中男女之間的情感需求差異常會應用到“親代投資理論”,指的是男女受到各自生殖系統的影響所產生與生殖相關的行為從而導致不同的心理演變。 通俗來講就是基于生理上本能的驅使, 男性在精神層面的核心需求也主要集中在“我有能力解決問題”、“我的努力有被看見”、“我有能力讓對方滿足和快樂”。 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在男性的基因當中都是信奉叢林法則的,盡管古老的生存挑戰隨著時間的推移消失了,但男人在當今社會仍然執著于資源的掠奪,伴隨著在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的耳濡目染,男性會逐步發展出不同于女性的情感需求。 相比于女性受用于情感上得到的撫慰和關注,男人很大一部分的滿足感來源于解決問題之后來自于伴侶的認同感。 類比女性的生理期,男性其實偶爾也會有“情緒期”的存在,可能是來源于外界環境的刺激,也可能是由于自己內心深處的壓抑。 當女性處于生理期時,周圍的人都會自覺形成包圍的共識,但當男性經歷“情緒期”的時候,則很少會有人在意以至于經常被忽視。 這種差別對待會讓男性在關系當中因為待遇的不對等而產生心理落差,因此女孩子們學習怎樣去滿足伴侶的“被愛欲”,這對維系感情來說至關重要。 在電影《無人知曉》當中對男女雙方看待問題角度的差異進行了細致入微地刻畫,大多數男人都是具有俄狄浦斯情結的,不要以為男人天生就是強大的,若不信,可以觀察他在父母身邊時的表現。 他們只是羞于表達內心對于被愛的渴望和需求,相對于女性天賦般的共情能力和表達能力,男人面對自己內心的情緒往往會選擇隱藏, 這時作為伴侶就應當在情感互動的過程中給予接納、理解、包容和認同。 仍然是受到不同社會角色定位所產生的影響,人們對于男性和女性角色特征存在不同程度的性別刻板印象,背后蘊含的是社會對不同性別的期待和看法。 盡管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看,這并非是積極可取的,但現實情況卻是人們普遍會要求男性承擔起個人乃至家庭的擔當和責任,為了不辜負他人的信任而恪守自己的道德標準。 這里我們就不得不引入一個著名的心理學效應——“羅森塔爾效應”,即當一個人能得到他人正面、積極、肯定的期待時,他就會不自覺地朝這個方向努力。 反之,如果一個人總是得到外界負面、消極、否定的評價時,他卻會產生放任其發展的心理。這也很好地解釋了,為什么對于男性來說,被信任和被支持會成為他們感受“被愛”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任何人都不是一座孤島,情感關系的聯結讓我們的人生變得豐富、厚重, 而為自己的伴侶搭建滿足情感需求的平臺,嘗試站在男性思維的角度用更為適合的方式表達愛和情感, 才能更好地滿足他的“被愛欲”。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