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從業20年的北大醫生:“深夜的ICU病房,最能暴露人性”
薄世寧是北京大學ICU的醫生,他在ICU病房已經工作20多年。平時他會在網絡社交平臺上分享關于疾病的科普知識,呼吁人們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他的分享受到了眾多網友的廣泛關注和喜愛。 在ICU工作的二十多年中, 薄世寧看透了許多世態炎涼,也經常看到人性中陰暗的一面。但是他表示,在ICU病房中看到最多的還是人與人之間最單純和溫暖的感情 。 薄世寧的一番自述讓許多網友心生感慨,原來,深夜的ICU病房最能暴露人性。 武志紅曾在《為何家會傷人》書認為,人生中的第一大謊言就是“沒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 雖然這個世界上確實有很多不愛孩子的父母,但是薄世寧卻講述了一個令人感動的親情故事。 這個故事發生在十幾年前的冬天,這個病人送來的時候正在下雪,薄世寧發現病人已經沒有一點生命跡象了,但是他還是不愿放棄,拼命搶救,結果病人還是走了。 通知家屬的時候來的是一個傻孩子,他什么也不懂,只知道咧著嘴笑。 原來,這位去世的病人正是傻孩子的父親,他們來北京是為了給傻孩子治療精神病。這位父親留給傻孩子的唯一遺物就是一個包, 在發霉的面包和榨菜下面,壓著整整齊齊的6萬塊錢 。這是傻孩子的救命錢,也是這位父親對孩子全部的愛。 這個故事感動了無數網友。人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也無法決定自己的父母,但是父母卻已經盡他們最大的努力給孩子創造最好的環境。 這位父親或許沒能讓孩子過上富裕的生活,卻讓孩子感受到滿滿的父愛。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在實驗中,志愿者被封閉在一個房間中,這個房間可以滿足志愿者的一切物質需求,但是志愿者卻不能和其他人交流。七天后,心理學家發現,志愿者開始出現錯覺和幻覺,整個人都變得焦慮和不安。 這個實驗“感覺剝奪試驗”。心理學家通過實驗結果得出結論 ,父母對孩子的愛不僅僅在于滿足其物質基礎,更重要的是給予孩子心理上的關注,讓他們感受父母的愛。 傻孩子是幸福的,因為他有一個為了他傾盡所有的父親。父母的愛是人性中最光輝的感情之一。 有很多人在生病時都不愿意去醫院,薄世寧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大家,在面對疾病時一定不要逃避疾病,不要抱有僥幸心理。 薄世寧被釘子扎到了腳,他本應該去打破傷風針,但是他覺得太麻煩,抱著僥幸心理隨便清理了一下傷口。 結果第二天他就碰到一個破傷風的病人,這個人在幾天前被生銹的鋸子鋸到了手,他也沒放在心上,結果今天就開始抽搐,做了手術也沒脫離生命危險。 薄世寧看到這個病人后馬上就去到了破傷風針。 這些不愿意去醫院看病的人基本上都抱有逃避心理和僥幸心理。逃避心理和僥幸在心理學的領域中被稱為人類的一種心理防御機制,弗洛伊德將這種心理防御機制總結為“否認”。 也就是說,病人在得病時產生了恐懼或是焦慮心理,出于對自己的保護,他們不愿意承認自己得病的事實,于是病人就在潛意識中忽略了自己需要看病的需求,他們覺得自己不需要去醫院,這樣會讓他們的心理重新達到平衡。 但是這樣做的危害是很大的,有的人甚至會因此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所以說,在面對疾病時要有病治病,不能逃避和拖延,這樣反而會產生更壞的后果。 中國有句俗語叫做:“笑一笑,十年少”。然而,笑一笑不僅會讓人年輕,還會延長人類的壽命,這點在科學實驗中已經得到了證實。 美國波士頓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曾經發表過一篇研究論文,研究結果表明,樂觀會給人帶來健康的情緒,而這些情緒又會影響健康,從而延長人類的壽命。 面對疾病,人類是弱小的,而且很多人對疾病并不了解,這時他們就會在心理產生對未知事物的恐慌。 還有一些人會感到擔心和焦慮,這些都是十分正常的情緒,也是人性正常的一面。但是過于焦慮和緊張不僅不會對治療有效,反而還會產生相反的作用。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