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為一個神圣的時刻,多少莘莘學子的命運將在那短短三天的時間內被改寫,
曾經十幾年寒窗苦讀的辛勞和付出,都將在這場考試中一試鋒芒。
在臨近高考之前,比孩子更焦慮、謹慎的恐怕還是考生們的家長,
為了孩子在考試中能夠保持一個良好的狀態,每個家庭都如臨大敵。
但在高考結束之后,按理說終于迎來了難得輕松的時刻,
本該是一家人把酒言歡、暢談理想,但卻出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在各地民政局的門口甚至是街道兩側,都
這些夫妻中的絕大多數都是高考學子的家長,專程在高考結束之后,前往民政局辦理離婚手續。
這個現象每年都會出現,在近幾年甚至還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根據民間數據表明,在每年高考過后的6至9月份,
在民政局婚姻登記處登記離婚的人數都會突增,形成高考之后的“離婚潮”。
同時根據民政部官方給出的數據顯示,高考后一個月登記離婚的人數相比于高考前一個月,數量上翻了一倍甚至是數倍,
僅以北京市朝陽區的法院為例,
在2011年,高考后20天內的離婚案件是一個月立案數的2.5倍。
這個數字不可謂不震驚,針對這個現象我還特意去和民政局的朋友求證,
他無奈地對我說:
“平時看到小年輕來辦離婚,總歸是要勸一勸,怕他們是一時沖動做了錯誤的決定。
但對于這些高考之后來辦理離婚的夫婦,根本不用勸,
能在高考之后選擇離婚的家庭,基本上都是忍耐已久,沒辦法挽回了。”
那么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推動了這場高考之后的“離婚潮”。
下面我們不妨從心理學的角度通過曉璐的案例來深挖這其中的真正原因。
曉璐是在一年前來到我的咨詢室內的,她與老公之間的關系不和,
可以追溯到孩子上小學的階段,只不過當時考慮到孩子正處在小升初的階段,
為了孩子,曉璐選擇了不離婚。
當孩子如愿升入初中后,曉璐又不止一次地動了離婚的念頭。
可是孩子正處在青春期的叛逆階段。
不遑多日,來到了中考,這無論是對于孩子還是對于家長來說都是一場考驗。
離婚,對于曉璐來說也就成了奢侈品。
無奈之下,曉璐和丈夫商量好,平時在孩子面前盡量不要吵架,
等到孩子高考結束之后,就去辦理離婚手續。
事實上,曉璐的老公在外早就有了別人,平日里幾乎見不到老公的身影,
曉璐自己也知道,但她唯一的心愿,就是讓孩子能在一個相對和諧完整的家庭下完成考試。
在今年,曉璐的孩子終于高考結束,曉璐也與老公辦理了離婚,
在咨詢室內,曉璐淚流滿面地對我說:
“終于熬到了這一天,只是不知道要怎么處理那些已經逝去的青春,以及如何面對后半生的孤獨。”
可憐天下父母心,相信這些在高考之后紛紛選擇離婚的父母,無一的出發點不是為了能有一個健全完整的家庭。
在目前離婚率攀升的大趨勢下,僅在上一年度,我國的離婚率已經達到3.4%。同比增長了5.4%。
在2023年的第一季度,全國登記離婚的人數已經有267萬對,離婚率高達6.6%。
事實上,如果不涉及孩子,對于夫妻二人來說,離婚還是不離婚,不過只是一個結果。
但對于子女來說,父母的離婚則會對孩子的生活品質、家庭氛圍、成長過程都產生巨大的影響,
也正是由于這一點原因,才導致很多父母因為婚內的責任感而選擇在不幸的婚姻當中苦苦維系。
但我們也想讓這些身處困境的父母們意識到的是,離婚不一定就會將孩子置于痛苦之中。
根據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心理學會在對近2500名離異子女的調查研究當中發現,
對于某些子女來說,
與其讓他們在看似“完整”但卻經常沖突、充滿“戰火”的家庭氛圍中長大,
還不如讓他們在單親父母的愛意中成長,他們的心智發展會更加健全。
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我國的大多數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視家庭的完整性,
為了孩子選擇妥協也是父母愛的表現。
但一對不幸福的父母,又怎么可能能帶給孩子真正的幸福呢。
不如學會放手,給自己尋找幸福的機會,也給孩子一個溫暖平靜的生活。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
編輯 | 不下雨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