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價上億卻年近40不婚,獨居生活讓人羨慕,吳昕為何可以有恃無恐
雖然在絕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吳昕一直是《快樂大本營》中的小透明。 她沒有謝娜的鬼靈精怪,也沒有何老師強大的主持能力,和同期海濤相比,她似乎也少了一些存在感。 但是誰能想到,那個當初在觀眾眼中沒有存在感的小姑娘,現在也已經40歲了呢? 《快樂大本營》這個節目停播后,幾個主持人也分道揚鑣, 每個人都要繼續走剩下的路,吳昕也不例外。今年,她參加了好幾個新的綜藝。 從社交平臺上發布的圖片來看,她的狀態還是很不錯的。 如今的吳昕,已經不再是當年那個初出茅廬的小姑娘了。 在娛樂圈這個巨大的吸金世界里,吳昕也憑借著自己的努力收獲了一筆不小的財富。 從幾年前熱播的綜藝節目《我家那閨女》中,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一點。 吳昕住在明星云集的富人小區,小區大到就連散步都會迷路。 而在這樣的小區中,吳昕擁有一套240平米的大平層。 而她酒柜收藏的酒和衣帽間里不菲的名牌,早就夠普通人全款買一套房子。 可以說,在這些年里,吳昕靠自己的努力奮斗至此,實屬不易。 然而,身價上億的她卻仍然在40歲這個年紀保持單身,不結婚也不戀愛。 很多人都不明白這是為什么。其實,從她的獨居生活中就可以看到,吳昕為什么可以這樣有恃無恐。 這么多年來,吳昕曾經和多位男星傳過緋聞,但至今為止,她沒有主動公布過任何戀情。 當時,為了和那個男人在一起,吳昕還和父母發生了爭執,一意孤行和對方在一起了。 吳昕曾經用對方的手機登陸過微博,結果對方就用吳昕的賬號發布了二人的合照, 并公開了兩人的戀情。對此,吳昕只能選擇報警,兩人也最終分手。 只是在分手后的半年時間里,對方還一直對吳昕進行騷擾。 當時,湖南衛視為了保護吳昕,還專門派出了兩個保鏢。 雖然事情隨著時間慢慢過去,但這件事帶給吳昕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 或許是因為這個原因,直到40歲,她仍然沒有戀愛和結婚。 在心理學領域中,這種由于受過傷害而產生心理陰影的現象叫做創傷應激性心理問題, 在受到傷害后,個體本能地想要保護自己。有人會采取逃避的態度,從此不愿意面對感情。 有人則需要長時間地恢復,重新建立起親密關系中的信任感。 在綜藝《我家那閨女》中,吳昕的爸爸也曾經多次表現出對吳昕感情問題的擔心。 然而,面對這個問題,吳昕其實更擔心的是,工作和家庭的沖突: 一旦有了孩子,自己的事業就必定會因此受到影響,這對她來說肯定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在感情中受過傷害后,吳昕令人心疼地成長了。她不再是那個為了愛情而沖動的小姑娘, 而是學會權衡事業與愛情的成熟女性。很明顯的是,吳昕選擇了事業。 雖然在很多人眼中,吳昕仍然是那個小透明,但是不得不說,吳昕一直是一個很努力的女孩。 在《快樂大本營》中,她雖然沒有那么出彩,但是她還是努力做到自己想要的最好。 但是還是努力地對待每一次公演,讓觀眾對她的印象大為改觀。 她依靠這些努力在圈子里給自己找到了一塊立足之地,也收獲了很多人夢寐以求的生活。 現在的她,除了努力工作之外,還搞起了投資,收入不菲。 早上起來悠閑地做個簡單的運動,然后就開始化妝,吃外賣,泡腳養生,結束一切后再卸妝。 這種閑適的節奏感,是很多普通人一輩子也很難做到的。 不自信的她只想一個人待著 一直以來,吳昕給人的印象就是“不自信”。但事實上,在成為《快樂大本營》的主持人之前,她一直都是“別人家的孩子”。 她收獲的是無數的謾罵和指責,這些都讓她感到手足無措。 有一次跨年晚會,由于節目調整,她努力準備的節目被拿掉了。 可是令她感到難過的是,在眾多的主持人中,她是一個唯一被拿掉節目的那個。 這些都吳昕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她越來越不自信,這不僅僅體現在工作上,也體現在感情上。 在心理學領域中,有一個概念叫做“冒名頂替癥候群(Impostor syndrome)”。 它指的是那些認為自己的成功并非是自己理所應得的人群, 他們總是把自己成功的因素歸結為各種各樣的原因,但沒有一條是和他們自己有關的。 但是,當他們的生活中發生了什么不好的事情的時候,他們就會把這些壞事攬到自己身上,認為一切都是自己的錯。 這是一種極度自卑的表現。在這種心理下,人們會變得越來越封閉。 但是曾經被眾人夸贊的她卻并不甘心就此被打敗,所以她選擇反擊。 她認為,面對別人的質疑,最好的方法就是接近自己理想中的目標。 其實,吳昕的這種經歷在很多普通女性的身上也很常見。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女性存在的意義總是和婚姻、生育聯系起來。 在成長的過程中,女孩往往都會經歷很多不友好的目光和評價。 即使是一些很漂亮的女孩,她們也同樣生長在被打壓的環境下。 可是,隨著現代女性主義的崛起,人們的婚戀觀念發生了很大改變。 很多女性不再把結婚和生育當成是人生中必須完成的事情,她們把更多的關注點放在自己身上,選擇為自己而活。 和男明星相比,女明星的婚育問題總是會更容易受到關注。 然而,她們身上其實有很多更值得我們關注的地方,等待我們去發掘。 參考資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 。